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6/11/2019
美术馆观展须知
作者: 梁慧颖

国家画廊早前难得热闹一番,可是热闹的背后却也发生一些鲁莽的行为,有展品便因为人为因素而无辜遭殃。

到底去参观美术馆,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做?什么事情又不能做?

几个月前,国家画廊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达文西特展,吸引将近10万人次参观,反应之热烈超出馆方的预期。

这原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是国家画廊同一时间的其他展览却遭殃。网上流传一些照片,显示有些民众肆意触碰展品,甚至把装置艺术当作拍照的道具,以致于发生展品毁损的情况。

这不是国家画廊第一次遇到如此头痛的情况,只不过以前的问题相对简单,譬如偶尔有人在馆内喝水或吵闹。可是国家画廊策展人陈慧君说,馆方近年面临一个新挑战,那就是随着IG文化盛行,很多人如今来到画廊只顾打卡拍照,浑然不觉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干扰其他人,更没意识到自己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损毁展品。

虽然画廊有责任保护展品,可是综观世界各地的美术馆,通常都不会在展馆内设下太多限制。陈慧君说,美术馆这么做是为了不想影响民众的观展经验,也因为不想让民众觉得美术馆难以亲近。除非有关展品是易损的文物或稀世珍宝,馆方才会采取特别措施加强保护。

早前国家画廊举办达文西特展引来大批人潮,同一时间举行的其他展览则发生展品遭毁损的情况。(照片取自网民shufitri推特)

陈慧君说,自从IG文化兴起,很多人来到国家画廊只顾打卡拍照,浑然不觉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干扰到其他人。

“眼看手不动”为基本原则

长久以来,“眼看手不动”是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基本常识,不过近年有越来越多艺术展览欢迎民众跟作品互动,特别是新媒体艺术和所谓的“沉浸式展览”,会利用绚丽多彩的声光影效果打造梦境般的场景,提供虚幻有趣的互动体验。

无论如何,美术馆里什么东西可以碰、什么东西不能碰,馆方一般都会说明,例如在地上粘贴纸提醒民众止步。陈慧君说:“这些小小的标示都不应该忽视,民众自己应该多加注意。如果要我们在每个展品都贴上‘禁止触碰’的标志,这会对看展的人形成(视觉)干扰。”

假如真的有民众损毁展品,不管他是有意或无意,照理说都需要负起责任,因为这等同于破坏公物或他人的私有物。不过至今为止,国家画廊没试过报警处理或向肇事者索偿。如果真有民众毁损展品,馆方通常只是给予口头警告。

约莫两三年前,国家画廊发生过一宗比较严重的毁损事件。陈慧君说,当时有个学童来画廊游荡,随手就在其中一幅画作上涂鸦。馆方发现后没有惩处这个学童,只是采取柔性劝导,安排画家跟这个学童对话。

国家画廊在各个主要入口处都设有告示牌,提醒民众什么事情不能做。

国家画廊在各个主要入口处都设有告示牌,提醒民众什么事情不能做。

“禁止触碰展品”是参观美术馆的基本常识,除非是互动艺术才例外。
“禁止触碰展品”是参观美术馆的基本常识,除非是互动艺术才例外。

各地参观礼仪大同小异

早前的达文西特展吸引大批人潮来参观,身为主办单位的国家画廊其实有点始料未及。陈慧君说,这是因为国家画廊去年办了差不多同样规模的卡拉瓦乔展览,反应并没有今年这般热烈,所以这次达文西特展的回响着实超出馆方的预期。

国家画廊大体上有做好基本的礼仪宣导工作,在每个主要入口处都设有告示牌。尽管如此,光靠现场提醒其实并不足够,陈慧君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民众有没有看展览的素养,而这素养就跟公民意识一样,需要靠学校和媒体来教育。

许斗达认为,看展时拍照虽然没有错,但是既然来到现场,何不好好把握机会用双眼去感受艺术?

另一方面,走遍世界许多大型美术馆的许斗达,也确实观察到现今很多人到美术馆似乎热衷于打卡拍照,胜于用心欣赏作品。无论如何,“这些人严格来讲有错吗?其实没错。”

至于美术馆该如何维护观展的品质,他认为这问题还是回归到美术馆的责任,美术馆需做好策展和宣导的工作。

他说,宣导工作未必只能用训令方式警告民众不能做这、不能做那,而是可以用柔性劝导或说故事的方式,呼吁民众一起来守护艺术和文物。像巴黎罗浮宫采取的方式他就觉得很有趣,譬如罗浮宫会利用馆藏的希腊雕像提醒民众不要追跑,或用静物画提醒民众不能饮食。这种创意方式一方面能帮馆藏做宣传,另一方面也达到礼仪宣导的目的。

综观各地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参观礼仪,他说其实都大同小异,但有些情况比较特殊,例如有些美术馆虽然允许民众拍照,可是有些特定的展品则例外,原因是这些展品可能是从其他美术馆借来,需保护肖像权而不能随意拍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情况,譬如到日本参观美术馆的话,他提醒最好把背包背在前面,目的是避免背包碰撞到其他人或物品。关于这些种种的参观礼仪,“其实都是在民众入场前,或民众在排队的时候就应该做的宣导。”

亲眼欣赏或有不同体会

许斗达经常带团到外国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照他的说法,他是个“没有驻馆的博物馆导览员”。

每一次他到博物馆和美术馆,当看见大家忙着拍照的时候,他心里其实很无奈。“像达文西的《最后的晚餐》,你只有15分钟能够待在(教堂)里面,你还拍什么呢?好好用眼睛看就好,能看到什么就看什么。像我虽然去过好几次,可是每次看都会发现不同的东西。”

曾经,他考虑过要没收团员的手机,好让大家专注看展,但他坦言这一点很难办到。一般上,如果大家真的很喜欢展出的作品,他会建议购买官方画册带回家慢慢欣赏。可是如果人在现场的话,何不把握机会,静下心用双眼欣赏就好?

马来西亚国家画廊之参观须知

—禁止携带食物和饮料入内,及禁止在展馆内嚼口香糖。

—禁止触碰艺术品,除非是互动艺术且有职员在场监管。

—拍照时禁止使用闪光灯。

—请勿太靠近展品,以免阻挡他人视线和造成展品损毁。

—请将背包、雨伞、自拍棒、大型物件及尖锐物品寄存于置物柜。

—请将手机调至静音模式。

—请家长牵紧小孩和教导小孩安静赏画。

—请放慢脚步。

艺术品损毁案例

●2006年,英国一个名叫弗林的男子在参观位于剑桥的费茨威廉博物馆时,因为被松开的鞋带绊倒,而不偏不倚将3个17世纪的清朝花瓶从展示台上扫下来,花瓶顿时碎成一地。

“每个人都问我是否觉得内疚,但我认为自己事实上帮了博物馆一个大忙。”弗林对英国《卫报》说:“有许多人专程去看事件相关的展示台,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因此大增。”然而,博物馆显然不认同弗林的说法,因为馆方写了一封信给他,请求他以后不要再来博物馆。

《演员》,毕卡索

●2010年,有一名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上课的女子,因为失去平衡跌向毕卡索的画作《演员》,造成画作右下角出现6吋长的裂痕。事发后,博物馆赶紧把画作送去修复,用了大约3个月时间才完成。

●2015年,台湾一名12岁的男童在逛“真相达文西.天才之作特展”时不小心跌倒,压破保罗·波尔波拉(Paolo Porpora)的油彩画《花》。这幅画拥有将近400年历史,主办单位事发后已紧急请意大利修复师处理。

历史上有些艺术品是因意外而毁容,但也有些是遭人蓄意糟蹋,例如:

《夜巡》,林布兰
博物馆和美术馆其实并不难以亲近,尤其是国外的博物馆,经常可以看见民众席地而坐近距离欣赏画作。图为荷兰国家博物馆,一群年轻人坐在地上欣赏世界三大名画之一的《夜巡》。

●《夜巡》,林布兰

《夜巡》创作于17世纪,与达文西的《蒙娜丽莎》还有维拉斯奎兹的《宫娥》齐名为世界三大名画,是荷兰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早在1900年代初期,有个失业鞋匠企图用刀在《夜巡》上出气,但未能得逞。1975年,《夜巡》难逃毒手,遭一名失业的荷兰教师用面包刀划破,画作因此进行了多年修复。不料15年后,又有一名男子对《夜巡》泼硫酸,所幸现场工作人员迅速冲洗了画作,酸液最终只伤害到了表层涂料且成功修复。

值得一提的是,《夜巡》历经几百年后难免出现褪色和泛白等老化现象,荷兰国家博物馆因此在林布兰逝世350周年的今年,对《夜巡》展开史上最大规模的修复工程。这项修复工作是在透明展室中公开进行,游客可近距离隔着玻璃观看修复工作,且博物馆还进行全球直播,让全球各地的艺术爱好者一起见证这项创举。

《哀悼基督》,米开朗基罗

●《哀悼基督》,米开朗基罗

1972年,一名33岁男子用铁锤猛力敲打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亦称《圣殇》),造成雕像多处严重损毁,包括圣母玛利亚的头部、颈部、头纱、左前臂和手指。梵蒂冈官方事发后在现场拾获超过50块的大理石碎片,但是有更多的碎片被游客给带走了。肇事男子后来被送进精神病院。

《伊凡雷帝杀子》,列宾

●《伊凡雷帝杀子》,列宾

2018年,一名无业男子在画廊快闭馆时冲入展厅,用金属防护杆猛戳俄罗斯大画家列宾的名画《伊凡雷帝杀子》,造成画作3处受损。俄罗斯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呼吁对肇事者处以“尽可能最严厉处罚”。这不是《伊凡雷帝杀子》第一次被糟蹋。1913年,这幅画被一名精神异常的男子用刀损毁过一次,导致时任馆长自杀身亡。所幸列宾当时尚在世,耗时多年修复此画,画廊随后还为画作加装玻璃防护罩。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