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9/11/2019
何培钧:看见问题背后的机会
作者: 林德成(记者) 蔡添华(摄影)、部分照片受访者提供

这是一栋荒芜断垣的百年三合院老厝,久年失修而一直深隐在深山之中。何培钧2005年偶然发现这栋老厝,起心动念想要“拯救”遭遗弃的老建筑。“我出生在这么好的年代不应该发生这种事(老厝变废墟)。”他语气坚定的说。从修复这栋老宅开始,他内心早已在竹山镇扎根,甚至苦思还能为竹山做些什么?

5497LTS201911231218386641752.jpg
“天空的院子”不仅是民宿,而是一个生活学堂,把社区营造的精神都融入进来。(图:取自“天空的院子”官方脸书)

很多人以为他当初开设民宿是一时冲动,然而他笑笑的说,原先主修医务管理学系,大三开始跨系自学上课,修管理系、建筑系,为修缮老屋调整好心理和累积充足知识。“我后来回到学校领了杰出校友奖,校长都觉得不可思议。”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他直言想把喜欢的事变成工作,成为实践改变社会的一种载体和力量。

回想当年,不是每个人都认同修复老屋,也建议倒不如在原址盖一栋新建筑。何培钧并无反驳,且虚心聆听这些声音。或许当地生活动力长期式微,鲜少积极正面的反馈,甚至会千方百计阻止他这样做,然而这些观点都不能照单全收。“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没有机会,因为已经没落很久了。”抱怨太久就会妨碍社区前进,他在竹山就一直灌输一个观念,未来还可以有什么新行业?修缮破旧空间,重建家乡核心文化和地方价值之后,能否演绎出新行业?

5497LTS201911231218366641747.jpg

5497LTS201911231218386641751.jpg

民宿,推广竹山的美好

民宿是了解乡镇文化的重要入口,他说,当初选择修复建筑并非为了开特色民宿,而是想保存和重建台湾的文化价值。想守着这栋传统三合院,必须要有足够资金永续经营。当时唯有开设民宿,能让人们有更长的停留时间,耐心欣赏竹山的面貌。“所以我是做文化而转化方式去经营民宿。”

毫无疑问,他不想停留在折被单换床单的思维,而把民宿变成生活学堂,具备一种社会功能,融入社区营造的精神。比如采购竹山居民所生产的产品,一开始或许跟一家农夫长期购买米,赚到钱了再与另一位果农合作,让住户可以触摸和了解竹山文化产业。“民宿不仅仅是民宿,是一个场所可以联动当地居民参与、地方产业发展,还有修复家乡文化。这也可以是介绍竹山社区的美好方式。”

2012年,竹巢学堂也就诞生。他租下一个废弃仓库改建成教室,鼓励竹山镇当地居民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五,晚上7时至10时到学堂参与“光点小聚”,让居民自发性的关心自己的家乡,提出各种发展建议。

5497LTS201911231218396641755.jpg
“竹巢学堂”在2012年成立,当地居民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会到学堂参与“光点小聚”,自由提出对家乡的发展计划和概念。

守护家乡是大家的义务

5年前,第一场“光点小聚”只有4个人参与,如今却是座无虚席,大伙儿也形成一种观念——守护家乡是大家的义务。居民们开始意识到不能依赖政府,当居民都不要参与营造,又怎能奢望政府加入。“很多地方的组织协会是有政府补助才会动,如果没有就会死掉,丧失了原本的动能。”何培钧提供了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随时接纳各种观点冲突,拟定出更好的方案。“(讨论)过程就是学习,持同理心去理解不同观点,沟通尺度才会变得有温度,不会形成对立。”社区也许需要这样的长期互动,由于竹山镇文创已成了一个典范,这场“光点小聚”也变成一场跨区域的活动,把“竹山经验”输出去。

参与以后可以读到大家内心的真实想法,何培钧直言,乡镇的居民希望人才前来发展,但却不希望孩子回来,因为有一份爱,不希望孩子像他们如此辛苦。“传统的上个世代很难看到家乡拥有哪些真正优势。”在科技网络时代,各种跨域合作和国际交流所构成的能量,他们难以感受得到。倘若年轻人在城市看到各种新颖机会,或带着海外视野回来,就会知道要善用什么资源会让家乡不一样。“我也不是讲年轻人非得留在家乡,而是工作中所累积的经验如何让社会变得更好。有些人在城市工作,但可以把市场、经济、资源和经验带回故乡。”

“有的观念也不是有钱才能做,应该是当地有什么资源我就可以先做。”他就动用了地方特色、风土人情和人才资本,活化整个社区,让大家运用自身才能回馈家乡。

保持竹山镇的发展动力

何培钧的脉络是打造文化民宿和山上社区,后来在镇上成立一家公司名为“小镇文创”,希望营造居民自主发展社区的氛围。由于每个月都有聚会,居民会分享自身的行业专长,他就依据这些特点分类,交由大家经营各自的产品特色。倘若居民是利益导向,选择批发其他地区商品,再卖给游客,只会渐渐毁了一个地方的生机,不会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无论是重新启动在地产业或居民回乡创业的商品,都得与竹山镇有合作关系,才能带动经济发展。

游客也很有可能只想来竹山镇打卡,他则向往大家可以做一件事能影响社区10至20年,而非做100件事,但大家都不记得。“家乡都有独特的美,而不是变成跟大家同质化的地方。”不过,他称并非鼓吹全然在地化,必须要有策略,考量自己的产业是否强盛。如果处于弱势,而恰好旁边乡镇有其他优势产品,那就可以相互配合,达致双赢局面。“比方说,我善于做竹子手工艺,另一家是做染布。我就买你的染布来带动我的竹子工艺。”

5497LTS201911231218396641753.jpg
这座建筑门前挂着牌写着“竹生活文化促进协会”,外观展现了非常漂亮精致的竹编工艺。

5497LTS201911231218396641754.jpg
何培钧想要推广竹山的竹艺,用竹制餐具盛装食物和饮料。

做当地居民引以为荣的事

曾有大型公司到竹山镇开设游乐园区,不过最后宣告失败。他认为,短期内会有效益,但长期下去就会走向衰退。当一个产业与当地没有任何联动,地方居民也不太愿意帮忙背书,传播能量也非常有限。“游客进来会对当地居民生活困扰,居民又不喜欢这个东西存在生活旁边,慢慢生意也会受影响。最好做一个能让当地居民也能引以为荣的事。”换言之,企业想进来发展必须保持同理心,考虑社区居民的声音,如此一来事业才能走得更远。

这一切美好并不是一蹴而就,他毫不掩饰的说,失败的事多得很。原先他想在竹山镇做一个家庭式民宿,让一家人可以把住家经营成一门事业,“即妈妈在一楼煮拿手菜,把家里房间改成民宿,让外面的人住你家楼上,孩子就充当导游。”耗费了两百多万台币改造完毕,才因政策缘故不能申请民宿执照。当下肯定是泄气,不过他就马上转念,变成“专长换宿”,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竹山,获得很丰盛的收获。“如果当时我走不出来,很快从热爱青年变成愤怒社会青年,要上街头抗议了。”他大声笑道。

一旦尝试越多不同的事物,成功率就会越高。每个问题的背后都有机会,态度决定未来方向,学会把时间摆在契机上面。“思考尺度要很大,想法大过问题结构的话,就会蹦出新想法。”

改善城乡落差从教育开始

对于城乡发展的落差,何培钧坦言需从教育下手,“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把孩子训练成给城市行业用的。”现今没有一套教材让孩子可以留在家乡发展,由于他们平日上补习班、安亲班,周末出去游玩,对家乡的认识不足,怎么会意识到家乡未来有什么潜能?

换一个思维,假设从小教导孩子必须具备能力才可以留在家乡发展,格局视野会有所不同。好比孩子得具备美学设计、通路开发、科技应用和社区沟通能力,才有办法留下来发展家乡。“年轻人要具备从城市移动到乡村的能力。”因此,何培钧现在设有发展家乡的学习地图、立体模型,包括让年轻一辈了解周遭有多少河川、产业、人口分布、地方政府的财政等。明年甚至到竹山高中开办工作坊,“比如问他们,你是竹山镇的镇长,你会如何治理这个故乡,想提出什么政见,你必须要从这个高度去看。”他强调,必须教导孩子把时间放在问题后面的机会,不是花时间研究这个问题有多难。

相对的,他希望年轻人出来社会先养活自己,不把自己变成社会问题,先找一份正职去支撑理想。“你有没有看到机会?看到机会再回来家乡。但不要侥幸回来,便把保护家乡变成养活他自己的借口,但实际上他连自己都养不活。”

5497LTS201911231218376641748.jpg
何培钧2015年全力改造被废弃的台西客运站,动用超过5500条竹片编织成天花板和廊柱,将二楼的员工宿舍变成“竹青庭人文空间”。去年又新增了台西冰菓室,让大家有一个吃冰消暑的新基地。

因为人,我认识了马来西亚

何培钧已是第二次来马,谈起马来西亚的社区结构,穿着白色V领T恤的他马上想到一个词——融合。“马来西亚在(种族)融合方面做得很自然,我感觉大家彼此很容易相处。”他认为融合是一种动能,可为一个地方和社区带来很大发展潜能。

5497LTS201911231218376641749.JPG
关于地方创生的精神,何培钧直截了当的说,当村民真心想要为家乡做事,很容易就感染到别人,一起活化整个社区。

他称,马来西亚有很多新村,如果让他们渐渐式微是非常可惜,因为这些新村又可能挥发出全新能量。试想想,如果大家不是因为景点、美食或地方认识马来西亚,反而是结识到这里的人,如何努力的让一个地方变得更好和幸福呢?

竹山小镇的文创秘诀

多年来不断有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城市生活,转向投入社区营造或地方创生的追求之中,推广家乡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价值。何培钧十多年前喜欢上南投竹山镇深山里的一间百年三合院,选择背负巨额债务,用尽心思修葺这间被时光遗忘的废墟,变成别具风格的民宿。这个成就也令他的人生轨迹有了新方向,进而演变出小镇文创的概念,带动竹山居民把家乡变得更美好。他说,当居民真心想要为家乡做事,很容易就可以感染到别人。

5497LTS201911231218376641750.JPG

何培钧
“天空的院子”民宿、“小镇文创”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1979年出生,南投水里人,长荣大学医务管理学系毕业。他退伍之后直接创业,用一年修复竹山镇深山里的一座百年三合院。当时资金匮乏,他走遍16家银行,最后贷款一千五百多万台币,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期间面临各种经营艰辛和现实考验,但成功打造出“天空的院子”民宿,被外界誉为“台湾最美民宿”。2012年创办“竹巢学堂”,结合当地各种人才资源,重新塑造竹山新面貌。因为何培钧和小镇文创团队的努力,当地竹艺产业再次盛起,让竹山镇变成一年能带来10万人潮的旅游景点。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