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3/12/2019
练珊恩.巫裔领袖对多源流教育的看法
作者: 练珊恩

掌管宗教事务的首相署部长拿督斯里慕加希日前到循人中学为董总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持开幕。掌管宗教事务的马来部长对独中来说绝对是一名稀客,因为他管辖的事务跟教育或华文教育都扯不上边,甚至有段距离,但是他在开幕仪式上的致词,还算是以相对中庸的方式,让华社接触到马来社会领袖对教育,更准确地说,是对华文教育或多源流教育的看法。这有助长期生活在同温层里的人,了解同温层以外的人的观点。

慕加希认同董教总及其他教育组织为国家培育人才的贡献,这也是为什么他会答应出席董总的邀约。要知道,“董教总”对部分人来说,有着“极端主义团体”的印象,就连首相敦马哈迪在今年8月,也公开批评董总是个种族主义的团体,因为该组织每次都谈论华教课题,而非全民课题。在种族与教育课题很容易被炒作的背景下,慕加希莅临独中、为有关华教的研讨会主持开幕,并给予董教总肯定,是相当罕见和值得鼓励的。

慕加希在致词中带出一些概念,这些概念如上所述,有助华教人士了解非华裔对我国多源流教育的观念。虽然慕加希未深入详谈,但还是值得大家思考。他说,国家发展政策的两大支柱是经济发展和国民团结,而教育是发展和培养这两大支柱的管道,因此政府在1974年重新检视教育法令时,也根据时下需求进行整理,以便培养出团结、有纪律,以及能够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在这里,慕加希将“促进团结”列为国家发展的主要议程,但是他最终反问:“我们有朝这方面迈进吗?亦或者,相较大家都曾达到共识的国家议程,我们更看重自身(群体的)利益呢?”根据我的观察,华教或独中教育蓝图,甚至是国民教育,虽然也会把培养国民团结或爱国精神列入主要议程,但是从来都不是第一顺位,因为各校更看重的是培养学术与品德兼备的人才,而对于本土的多元文化,更多的是“被教导”知道、接受和尊重,而非拥抱或欣赏,进而维护。

慕加希在没有非常明确和完整的阐述中提及“牺牲”和“给予”的概念。他说,“获得”和“失去”相伴相随,要“获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去”,而在这过程中,不是要一昧地“忍让”,因为“忍让”有“被迫”的意味,而是要抱着谦卑心态,为全民更大的共同利益着想;为更大的利益而牺牲,则是最高境界。一名巫裔部长来到一所独中,当着华教人士的面说,不要只看重小群体的利益,而是要放眼全民的共同利益,并作出牺牲的这番话,乍听之下有些诡异,是在呼吁华教人士不要只看重华教利益,而是要以全民团结为考量,抱着谦卑心态有所牺牲吗?这让我想起丹尼尔卡纳曼在《思考,快与慢》里的一句话——“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又低估机遇在事件中的作用”。其实这句劝诫无论对哪个族群都很适用,因为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对世界的了解,殊不知自己所了解的世界,只是一小部分。提升华文教育或国民教育的素质固然很重要也没有错,但是也不可忽略在培养国民团结和爱国的学生的方面,大家都要放眼国家、放眼全民、放眼各族,以更宏观、更谦卑的心态,检视自己和引导孩子拥抱、欣赏,进而维护多元,而不止是知道、接受和尊重多元而已。

相较教育部长马智礼,慕加希来到独中主持有关华教学术研讨会开幕的表现更显大方。在我有限的认知记忆里,教长9月为福隆港华小迁至瓜拉冷岳县,以及11月为峇玲珑敦化华小迁至士毛月的动土仪式主持开幕时,都只邀请中文媒体采访,抵达敦化华小动土仪式现场的非中文媒体,更是被阻止进行采访工作。教长在这两场为华小动土的仪式上,也拒绝接受媒体访问。或许是要避免牵动社会的敏感神经,或许是希望媒体不要模糊动土仪式的焦点,但是以教长身份出席华校的动土仪式,理应更大方,就如慕加希为在研讨会上致词时用华语说的:“我们都是一家人”。为多源流教育发展所作出的努力,不应害怕让其他种族的社会知道,更何况我国社会不乏精通三语的人才,语言早已不是资讯流通的阻碍,反而越是刻意避免节外生枝,越显得可疑。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