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5/12/2019
沈国明/话剧和我们的土地有什么关系?
作者: 沈国明
▲1974年,安邦新村校友会主办“大众之歌”文艺观摩会,演出话剧《渔乡的故事》,地点于安邦民众大会堂(图片由丁怡九先生提供)。
▲1974年,安邦新村校友会主办“大众之歌”文艺观摩会,演出话剧《渔乡的故事》,地点于安邦民众大会堂(图片由丁怡九先生提供)。

“话剧”,早期称为白话戏、新剧或文明戏,它是推动马来亚到马来西亚社会进步的先锋武器。1907年,吉隆坡戏剧志士成立“文明戏”戏班,公演《徐锡麟》一剧;1913年,星加坡耆英善社公演白话戏,并透过演剧提倡“移风易俗、针砭社会、提高人民智识”的教育功能;1919年,中国爆发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白话戏的发展,已故文史学家方修先生认为,这一年即是马华戏剧(话剧)的萌芽。

从1907年开始,马来西亚的政治时局经历了英国殖民地时期(至1942年)、日本殖民地时期(1942-1945)、战后英国殖民地时期(1945-1957)、马来亚联合邦独立(1957-1963)、马来西亚成立(1963年,包括新加坡、沙巴、砂拉越的加入)以及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在各种不同时局下,马来西亚的华人以戏剧为“武器”来革命斗争,并且在各种不同的时局,选择“适合”的地点、对象和剧本演出。

20世纪初,首批中国知识分子南下马来亚推动辛亥革命运动。他们协助筹办华文报纸、设立书报社、兴建华侨学校及设立剧团,透过这些媒介散播进步思想、以追求中国革命运动为主要目标。

史料尚存在民间,可惜的是,沈国明在今年国庆日早上到访彭亨州林明,刚好碰上凌晨大火,将民众图书馆保存的手抄剧本全部烧毁。民众图书馆总务曾国来(左二),只能赠送一本该馆60周年纪念特刊给沈国明(右二)。右1为民众图书馆主席周益仁。
史料尚存在民间,可惜的是,沈国明在今年国庆日早上到访彭亨州林明,刚好碰上凌晨大火,将民众图书馆保存的手抄剧本全部烧毁。民众图书馆总务曾国来(左二),只能赠送一本该馆60周年纪念特刊给沈国明(右二)。右1为民众图书馆主席周益仁。

革命知识分子成为戏剧推手

文明戏,以慈善名义筹赈救济中国祖国,光明正大地在马来亚各地巡回演出,暗地里却宣扬中国政治革命。这种做法,确实取得有效的成果。这颗果实的长成,是因清朝政府的没落、马来亚殖民政府的政策转变、华侨对民族主义的觉醒及响应革命运动的号召所灌溉而成的。部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自然也就成为马华戏剧活动的推手。

当时,绝大多数的戏剧创作观念、内容、艺术形式和表现风格直接反映了当时的时局。剧作勇敢地揭露中国官场的腐败、针砭社会和反抗帝国主义。如此一来,话剧开始与政治有着微妙的关系。马华剧运的推行,不像中国那样发生很大的旧剧与新剧的论争,以及中国传统戏曲和现代话剧的对立;马华话剧是直接从中国引进、落地、灌溉和成长。这段在马来亚盛行的中国文明戏(新剧或白话戏)时期,为马来亚话剧运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戏剧运动的传播平台

中国南来的知识分子和戏剧人才抵达马来亚并非偶然。他们遭受中国政治时局的压迫而逃难流亡,有些肩负党的使命来到马来亚推行进步思想的工作。他们以华侨学校、民间社团、华文报章为传播平台,在马来亚共产党支持的背景下,发动了“南洋新兴戏剧运动”、成立“马来亚普罗剧运联盟”,宣扬对中国祖国的国家认同感,灌输、教导和培养马来亚的有识之士,促使马来亚成为一个革命基地和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大后方。

雪兰莪人镜慈善白话剧社早期演出的话剧剧照。
雪兰莪人镜慈善白话剧社早期演出的话剧剧照。

设立剧团是为了应付政治时局、教育并影响马来亚大批不识字的华侨,提高他们的爱国(指中国)思想。马宁的独幕剧《夫归》、《女招待的悲哀》和《凄凄惨惨》,内容大胆“暴露现实的丑恶、表现新的女性和向落后的封建意识进攻。”[1]他们在剧院内高挂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和遗嘱,剧院外中国国旗飘扬,演剧前还宣读“三民主义”。中国人虽然离境在外遭受许多噩运,但是身为黄肤黑发的炎黄子孙,能够团结起来透过演剧,负起了传播破除中国传统封建思想、针砭社会问题、揭露政治腐败和反抗英殖民地帝国主义的责任。

热血唤起爱国心与凝聚力

抗战的炮火响起后,中国民众拿起刀枪与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血与火的战斗,马来亚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中国祖国生死存亡的动荡时局,将爱国华侨的热血纷纷唤起,话剧动员了广大华侨的爱国心和凝聚力。一些青年男女走向前线拿起武器战斗,或参与修筑缜湎公路输送战区资源;一些妇女将身上的金项链、金戒指、金手环奉献给救济中国祖国的筹赈会;未成年的小孩在参加筹赈演出时,更抱着自己心爱的小扑满走到舞台前移交。

在筹赈成绩受环境影响时,筹赈会强制执行按月捐款的方法,“此种行为恰如允许中国政府对马来亚华侨征税”[2]。时局要求将男女老幼精神动员起来,让大家共同负起救国的责任。这时期剧本的选择,需要强调抗战救国、呼吁民众积极筹款、发挥中华儿女的精神,激起民众反法西斯、反奸与“大义灭亲”[3]的情操,甚至推行反毒运动,要求侨众免沉溺于堕落,反应负起救助中国祖国的责任。这类型的现实主义戏剧、街头剧、活报剧等戏剧形式的演出,皆使用了戏剧家吴天所引入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中的戏剧表演形式,与理论结合加以实践,将马来亚话剧运动带向蓬勃发展。

1927年,柔佛蔴坡化南女学校剧团为中华民国国庆(双十节)演剧之一幕。
1927年,柔佛蔴坡化南女学校剧团为中华民国国庆(双十节)演剧之一幕。

“在民族抗战中,戏剧运动只有一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动员全民族,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起来抗战。”[4] 戏剧动员,成为此时局最有力的信息传递。

1942年至1945年期间的日本铁蹄统治时期,基于马来亚华侨支援中国祖国抗日,日本帝国主义以报复性的手段,对马来亚华侨无情凶恶的残杀,在南洋重演了“南京大屠杀”的恶行。华侨为了保卫马来亚誓死奋战,组织了“马来亚人民抗日军”,以游击形式继续战斗。在森林中组织“军民联欢会”和“参军动员会”演出现实的话剧,以汗、泪、血、火交织的感人剧情,激扬了群众的抗日情绪。

“黄色文化”荼毒马来亚人民

战后1946年至1965年间,马来西亚取得独立并确立了国土范围,境内的中国人,也从华侨身分逐步地转换为华人(或华裔、华族)身分。1948年,英殖民政府颁布紧急法令,大肆逮捕和屠杀马共成员,华侨组织分裂、族群关系紧张、华文教育发展坎坷,进步思想的话剧运动遭到遏制,英殖民政府更让“黄色文化”荼毒马来亚人民;民间剧团发展举步艰难,职业剧人为了生计不得不“露腿”[5]演出;马来亚政府严禁华社引入与阅读中国出版的戏剧书籍,防止共产主义分子利用戏剧颠覆民众思想。同时,马来亚政府也组织演剧队公演华语话剧,向民众灌注和宣导政府的政策;各政党也纷纷组织剧团和派出演剧队,宣扬自身的政治纲领和斗争目标。

马共为求政治反扑,潜入华文学校、民间社团和理念相同的同盟政党,继续以文艺活动传播革命思想。当涉及政治课题的话剧不能公开演出时,编创者便巧妙地将它包装为历史剧,剧情隐射当下的政治时局及反映现实的黑暗社会病态。如此的戏剧包装,产生新一波的潮流,话剧成功摆脱政府的爪牙,更获得观众青睐。

1966年,中国发生了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马来西亚虽然没有跟随起舞演出“样板戏”[6],但是,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却影响了马来西亚新一代青年和华裔群体。其“文艺为工农民服务”的思想理论,于70年代初在西马半岛旋起了一阵左翼文艺狂风,舞台上演出反映劳苦大众生活的一面,认为:“一个有良知的文化人,不能对社会的不平保持缄默。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名声的大小,都是可变的,但一个文化人的良知应该是永恒不变的”[7]。戏剧家郭宝昆的这一席话,影响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两地的文艺青年。但是,这股旋风很快地被政府当局所采取的强势行动镇压,最终宣告结束。

沈国明(左一)和孙天洋(左二)到访务边,在彭西康(右一)陪同下参观务边古庙和戏台。武汉合唱团曾在此戏台筹赈义演。
沈国明(左一)和孙天洋(左二)到访务边,在彭西康(右一)陪同下参观务边古庙和戏台。武汉合唱团曾在此戏台筹赈义演。

小剧场弥补民间剧社萎靡现象

中国“文革”结束后,马来西亚“革命式”的戏剧运动也正式宣告落幕。80年代的剧本创作,加入了对戏剧的探索,并提倡戏剧教育的指导观念;90年代以后,马来西亚政府和马来亚共产党已签署了和平协议,马来西亚的政治时局也逐步趋向稳定。同时,政府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也随之调整,减低了华人对经济投资恐慌的阴影。马华话剧随之开始复兴,逐渐从校园剧运发展开来。小剧场的崛起,转而开始注重舞台表演形式和戏剧审美,提升演员对自身和角色两者的觉知与当下的感悟。这项转换,显著地弥补了民间剧社的衰退和萎靡现象。“应用戏剧”的实践,更为马华文教带来另一层面发展的突破,打破填鸭式教育,让学习者从戏剧活动中掌握知识。

由于政治时局稳定,再加上华人对国籍身分的认同,马华剧作表达了创作者对马来西亚的政治环境、社会问题的看法。戏剧成为创作者发声的平台。虽然此时的剧作在社会上产生的回响已不复当年铿锵有力,戏剧运动的人民动员力量也已经弱化,马华戏剧地位处于社会边缘化,戏剧文学在马华文学发展中也犹如被“秘密隐身”起来。渐渐地,戏剧工作者从原本对戏剧文学的重视,逐渐转向对人和身体等物质的探索。在“应用戏剧”领域努力的戏剧教育工作者,为马华戏剧发展开启另一道风景。

●注

[1] 马宁:《南洋风雨》,《马宁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382页。

[2] 杨建成:《南洋华侨抗日救国运动始末1937-1942》,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1983年,第54页。原自许良雄汉译,《国民党暨政府在七七事变后的华侨工作》(日文),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上海调查所《华侨调查第一辑》,昭和15年(1940年)5月出版。

[3] “七七卢沟桥事件”之后,马来亚华侨纷纷响应中国全面抗战,但是,仍然有一部分自私自利者,与从事谍报活动的日本人勾结,破坏抗日救亡运动。为了杜绝“汉奸”,马来亚演出了不少 “大义灭亲”的剧作,如《东北之家》在马来亚被改编成不同版本,描写其胞妹大义灭亲毒死成为汉奸的胞兄;《汉奸爸爸》写其子将父亲做汉奸情形报告给特务队;《真正的儿孙》写父亲出卖军情情报,其子女“大义灭亲”的惨剧。

[4] 《抗战戏剧》创刊词,原载1937年11月16日(汉口)《抗战戏剧》创刊号,收录于徐迺翔主编的《中国新文艺大系(1937-1949)》理论史料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第821页。

[5] 50年代初,南北韩战争爆发,带动了马来亚经济的发展,也为马来亚职业剧团和职业剧人带来了客观的生存条件。但是,马来亚在随后几年却遇上经济萧条,一些职业剧团为了坚持演出话剧,在开场前加插一、两段所谓“腿舞戏”做前奏曲,以吸引观众来维持职业剧人的生计。

[6]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后,曾在岛内模仿演出中国“样板戏”。

[7] 韩山元:《跟宝昆梦里忆往事》,载于陈鸣鸾、韩劳达、林春兰主编的《缝制一条记忆的百纳被——郭宝昆的故事》,新意元开展室,2003年,第64页。

2845CFL2019-12-0415754388933686845274.jpg

“马来西亚华文话剧诞辰100周年”戏剧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日程:

2019年12月20日(星期五):7.30PM开幕礼

2019年12月21日(星期六):8AM、10.30AM、2PM、4.30PM共4场学术会议

7.30PM“心向太阳,迎向20”纪念晚会

2019年12月22日(星期日):8AM学术会议;11AM圆桌会议;12PM闭幕礼

地点:吉隆坡旧巴生路“珍苑国际酒店”(Hotel The Pearl Kuala Lumpur)

报名方法:线上报名https://forms.gle/nPJSKfkoy14unYsk6

报名截止日期:2019年12月15日

电邮:[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电话:016-232 2693或016-207 1565

脸书: https://www.facebook.com/httsTheatre

心向太阳剧坊主席沈国明(右)和秘书孙天洋,秉持“从戏剧开始,坚持到底”的精神,收集马华话剧史料。
心向太阳剧坊主席沈国明(右)和秘书孙天洋,秉持“从戏剧开始,坚持到底”的精神,收集马华话剧史料。
战前,槟城中街庆祝双十节之美丽牌坊。
战前,槟城中街庆祝双十节之美丽牌坊。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