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5/12/2019
传统咖啡豆·粒粒皆辛苦·人工处理繁琐耗时
作者: 王丽萍

迈妮用竹编簸箕把咖啡豆和皮壳分开。
迈妮用竹编簸箕把咖啡豆和皮壳分开。

■报道/王丽萍

迈克(Micheal) 用杵和臼舂咖啡,捣碎及去掉皮壳;用竹编簸箕把咖啡豆和皮壳分开,筛选和淘汰不正常或有虫蛀痕蹟的瑕疵豆后,剩下的咖啡豆就是准备出售的咖啡生豆。

作为传统咖啡农,迈克还得人工採摘咖啡果。採下的咖啡果后,以水洗法处理咖啡豆的他,须先去除果皮和果肉,然后把咖啡浸水12小时,接着晒干,最后才到舂和筛选咖啡生豆。

除了使用去果皮与果肉机外,其他工序都以人工操作,工作繁琐又相当耗时,每粒咖啡豆可说也一样粒粒皆辛苦。

51岁的迈克曾在吉隆坡工作20年,3年前回到兰瑙老家的土地上展开农耕生活,种植各种农作物,其中包括种有约1英亩、共约1000棵的咖啡树。

迈克自己种、自己採及完成处理和生产咖啡豆的程序,也是兰瑙甘榜多波拉玛(Kampung Toboh Lama)其他咖啡农的写照。

很多人并不知道沙巴也种植和生产阿拉比卡咖啡豆。
很多人并不知道沙巴也种植和生产阿拉比卡咖啡豆。

本地咖啡豆打出名堂

迈克的哥哥戴敏(Daimin,54岁)和嫂嫂迈妮(Maini)也种有2英亩逾1000棵的咖啡树,以及传统的方式处理和生产咖啡豆。

由于对杵臼舂咖啡已习以为,戴敏和迈克一样,每20分钟可舂出2公斤的咖啡。使用1小时可处理250公斤咖啡豆的机器取代人手操作,是戴敏的愿望。

戴敏高中毕业后曾在汶莱工作1年,回来后种菜20多年。11年前改种咖啡,主要原因除了咖啡栽种成本较低,也因蔬菜价格不稳定。

曾经试过,包菜的价格跌至每公斤20仙,红罗卜和辣椒也曾跌至每公斤50仙。

戴敏目前也在特鲁必(Telupid)和拜丹(Paitan)开芭种植橡胶、榴槤和油棕。咖啡园的工作主要由迈妮承担。

以前的咖啡豆售价每公斤10令吉,如今A级的咖啡豆的价格可比过去高50%至60%。

甘榜多波拉玛的咖啡种植据说可追溯至1950年代,主要以传统小规模种植为主。

过去多年在海拔约1300公尺的高地上默默种植目前为世界最大宗的阿拉比卡(Arabica)咖啡,主要供应予本地咖啡厂,以生产本地咖啡粉。

近年来,甘榜多波拉玛的咖啡农夫与咖啡园不再“寂寂无名”。他们生产的咖啡豆包装上不但印有他们的照片和名字,也介绍他们的农地和咖啡。

来自国内外,包括德国、西马及砂拉越等地的咖啡业者及咖啡爱好者,也开始踏足与神山相对、风景优美的高原咖啡园,实地考察当地的咖啡园与聆听咖啡农的故事,并现场烘焙、冲泡和品尝当地咖啡农种植与生产的咖啡。

咖啡生豆。
咖啡生豆。

好豆才能泡出好咖啡

甘榜多波拉玛的咖啡农近年来在本地咖啡商沙巴礼卡(Sabarica)与农业局的投资及配合下,积极改善咖啡种植与处理方式,以便生产更高品质的本地阿拉比卡咖啡豆。

两年前,Sabarica品牌咖啡豆的杯测得分72分,今年已达到85分。

Sabarica咖啡创办人李荣吉认为,要生产品质好的咖啡,必须全方位看待整个咖啡产业连,包括从种植、处理、烘焙和冲煮,因此负责种植的咖啡农扮演关键角色,并决定烘焙和冲泡出来的咖啡品质。

“如果咖啡农给的是A级的好咖啡,烘焙师和咖啡师可以烘出及泡出好的咖啡;如果是最烂的咖啡豆,再好的烘焙师和咖啡师也烘不出、泡不出好咖啡。”

也经营咖啡馆的李荣吉表示,这说明咖啡产业上下游的连接非常关键和重要,“但如今大马没有咖啡上游业,因此下游根本没有办法调整,所以必须把上游做好,才能烘和泡出好的咖啡。”

兰瑙甘榜多波拉玛阿拉比卡咖啡园与神山遥遥相对,风景优美。
兰瑙甘榜多波拉玛阿拉比卡咖啡园与神山遥遥相对,风景优美。

游多波拉玛村咖啡因

如今甘榜多波拉玛的咖啡农从种植到产出咖啡生豆的过程,面对许多挑战和问题,除了高斜度的山坡地势对种植与採收造成一定难度,也面对虫害的问题,尤其是咖啡果小蠹(berry borer beetle)的侵害。

咖啡果小蠹是一种会攻击咖啡果的象鼻虫,造成咖啡豆有洞和瑕玭,但一般上在最后筛选阶段才会被发现和汰淘掉。

除此之外,当地咖啡农不止要种植和採集,还要晒干和处理去壳等工序,加上没有良好的设备与机器,只能以人手操作,影响生产效率。

李荣吉表示,咖啡农採集500至600粒咖啡果只有1公斤种子,而5至6公斤的阿拉比卡咖啡果只能生产1公斤的生豆。

这意味着採集的咖啡果整体上最终只获得17%至20%的重量,而失去则是80至83%的重量。

他认为,若能以机器取代人工,农夫将可多花一点时间在种植、施肥、管理和修剪咖啡树,这样才能确保有好的咖啡果,进而带来更好的咖啡品质。

他表示,使用机器不止是强调快速,也确保品质更稳定,例如分果机可把大小豆分开,烘焙时更容易和均匀。

“机器是要缩短咖啡农工作的时间,并把更多时间利用在种植和扩充种植面积方面,如此一来,他们在2至3年后便可以持续增加产量,进而增加收入。”

咖啡农也渴望解决这些问题,惟经常无计可施或用错方法,比如一些农夫使用对付果蝇的方法处理咖啡果小蠹的问题。

李荣吉(右)与到访者分享咖啡资讯 ,也现场烘焙与冲泡咖啡供品尝 。
李荣吉(右)与到访者分享咖啡资讯 ,也现场烘焙与冲泡咖啡供品尝 。

3核心价值推广咖啡

李荣吉希望通过3个核心价值(3S),即一为(Salution)解决农夫的问题,包括虫害、种植方式、机器及资源;二是支持整体咖啡整产业(Support)及第三是分享(Sharing),即把所知及应该分享的散播出去,最重要的是教育咖啡业领域相关者。

他鼓励咖啡农落实生态农耕的概念,以打造像热带雨林般,拥有完整食物链、健康及肥沃的农地,并可吸引动物和鸟类。

李荣吉也鼓励种植树番茄(Tamarrilo)为咖啡树摭荫,除了落叶与果实可直接提供土地养分,在树荫下及没有太阳直接照晒的咖啡果品质更佳。

在树荫下的咖啡果成熟过程比较缓慢,果肉浓度较高,成熟后即使没有即时採摘也不轻意掉下来,农夫有更多时间採收。尽管在树荫下的咖啡树开花和结果率少,但品质却很棒。

相反的,受到直接照晒的咖啡果实成熟得很快,外熟里不熟,加上果实容易掉下,农夫经常被逼採收,不然果实不久就会掉下坏去,这却又会影响咖啡品质。

“我们希望与农夫合作共创一个即可以减少使用肥料,又可以与自然和平共存的多元生态环境,以及选择适合长期为咖啡树供给肥料及生产好的咖啡,否则农夫不管咖啡果的好坏都採,杯测结果不会去到哪里,品质也永远无法提升。”

他强调,精品咖啡和红酒一样,品质好自然会受到青睐,也会有重复的订单,“这里环境很好,与神山公园毗邻,空气新鲜,河水清澈,也可以营养丰富的河水作发酵过程,这里充满发展咖啡业的潜能。”

游多波拉玛村咖啡园

如今,李荣吉也在甘榜多波拉玛提供两天一夜咖啡园导览行程,所得收入除了作为当地建设咖啡处理厂的资金,也为咖啡业者及爱好者提供平台,以实地了解和研究咖啡种植及认识农夫,让咖啡上下游对接。

“到过咖啡园,至少当你卖咖啡豆和咖啡时不是人云亦云或信口开河,而是确确实实的明白一切,也让大家可以交流和学习。”

他坦言,咖啡园导览学习和获益最多的还是他自己,尤其有些农夫种了咖啡3、4代人,从对方身上可学习到很多,也可彼此交流;若农夫愿意学习的话,也可从下游业者身上学会很多东西,进而调整缺点,提高咖啡品质等。

李荣吉表示,沙巴礼卡希望支持本地咖啡工业,因此拿农夫的咖啡豆去参加比赛,但这需要很细心处理方式,包括採成熟的咖啡、好的处理方式等,而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咖啡园。

他希望能建一所收集、处理及干晒咖啡的一站式建筑物,农夫只需把咖啡售卖到处理厂,无须担心处理问题,并可专注在种植及扩充咖啡园方面。

“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我们 希望把沙巴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做好,让人们知道马来西亚也可以种阿拉比卡咖啡,最重要的是农夫获益,我们也开心。”

如今戴敏和迈妮除了种植和处理咖啡,也多了一份来自民宿的收入。他们把原本建给孩子居住,却因孩子都在外地而空置的房子充作民宿。戴敏也会带领到访者参观咖啡园,迈妮则负责膳食与住宿。

其他的咖啡农像迈克,时儿也接待到咖啡园里体验採收及处理咖啡的访客。到访的当地的访客除了探讨当地的咖啡种植,也可体验当场烘焙及冲泡咖啡。

这次到访咖啡园之际,迈克交出新尝试的发酵咖啡豆品质不错,李荣吉准备把咖啡豆拿去参加比赛。

这些以沙巴礼卡品牌包装参赛或推出市场的咖啡豆,将印有迈克的照片和名字,让购买者可追踪到神山脚下的咖啡农与产地。

晒干后准备去壳的咖啡种子。
晒干后准备去壳的咖啡种子。

去壳后的咖啡生豆还要进行筛选淘汰不好的瑕玭豆。
去壳后的咖啡生豆还要进行筛选淘汰不好的瑕玭豆。

迈克在咖啡园里採咖啡。
迈克在咖啡园里採咖啡。

戴敏示范用杵和臼舂咖啡。
戴敏示范用杵和臼舂咖啡。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