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2/12/2019
新山陈旭年文化街排楼演变的历史
作者: 舒庆祥

花圃式的临时排楼,红灯笼第一次出现写上陈旭年文化街6个大字。
花圃式的临时排楼,红灯笼第一次出现写上陈旭年文化街6个大字。

新山陈旭年街在经过10年打造后,在各方全力配合下,巳日渐重现其昔日的特色。

这一特色体现在其特有的多元性,而最重要的,是华族固有的文化风采,现己逐步在找回,这诚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

新山早年原有“小汕头”之称,可是在1984年老城区的大改造工程启动,随著许多富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相继被拆除,华商与华族会馆一一迁往他处,城市风貎逐步变色。不少老新山回来旧地重游后,都感叹老城区变化太大,致固有的韵味己在消失中。

幸好,陈旭年街文化街10年不竭的打造,己让人能找回过去的部份记忆,且眼前出现了新的亮点。

今天陈旭年文化街予人最大的不同是,街上两座拱门及一座排楼。拱门是新山老城区原有4座小拱门的重塑与提升,而排楼的建立是最大的突破。

排楼的建立是历经一段摸河过桥的过程,不是一蹴而成的。

文化街每逢周六晚都会开展活动,而遇到华族传统节庆到来时,初期都会在锦华茶室前张灯结彩,展现气氛。一般是红灯笼高高挂,那是临时的装饰,易挂易拆。

过后,搭建临时牌楼,己具有常见的华人传统风格,然它不是固定的,过一阵子就被拆下了。

2012年1月7日,农历新年将届,牌楼改以花圃方式与众人见面,其最大的不同是,第一次挂上写著“陈旭年文化街”6个大字的红灯笼。

现今的文化街的挂楼已回然不同,它是固定的,从前朝政府至今已竖立多年,配合街上常年都挂上的灯笼与五颜六色的彩旗,它已是一个符号与象征,这是旧地重游的老新山,从未见过的陈旭年街。

在夜色中,临时搭建的牌楼,展现了华人传统牌楼固有的风格。
在夜色中,临时搭建的牌楼,展现了华人传统牌楼固有的风格。
今天最具华人传统式的排牌。
今天最具华人传统式的排牌。
初期的文化街,以易挂易拆的红灯笼展示节庆的气氛。
初期的文化街,以易挂易拆的红灯笼展示节庆的气氛。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