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5/12/2019
安焕然.给研究生上的一堂课
作者: 安焕然

做研究,其实不容易。记得五年前(2014.12.6),华侨大学陈琮渊老师在南方沙龙主讲〈田调技艺与理论思考─砂拉越华人研究的经验分享〉时,他强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并在"做研究,写报告"中说:"会读书不见得会写报告,会写报告不见得能理解,理解亦不等同于分析。"

是场沙龙是由我主持。而刚好当天的早上,我在硕士班教课时也提到写论文、做研究的事,并引用了成功大学中文系张高评老师的话,说:"研究成果追求创新。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我对学生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跟研究生谈研究方法,先谈这几个要件吧:

一、你要发现问题:没有问题,论文没意义。其实你的老师很怕你在跟他"介绍"某样东西。

二、问题如何会被"发现":有时,当下的关怀,常是你发现问题的契机。缺乏关怀的向度,难有问题意识的产生。

三、要清楚你的研究对象:能够的话,进入他的内在文化情境,把握其历史脉络。不要只是看外表或过度凭自己既有的认知,想当然的过度诠释。也就是说你要多了解他:你的研究对象。

四、作为研究者,你要多了解你的研究对象,既要理性客观的保持"距离",也要对你的研究对象的"过去"和"当下"持有一份"历史温情",进而有点同情的理解。这是我读师公钱穆《国史大纲》,很久之后才慢慢体会的事。

五、要有这份温情和理解,则对你的研究对象这"他者",至少要有一份同理心。对"他者"的尊重很重要。

六、对"他者"尊重从哪来呢?"跨文化"的态度和经历,要有。

淑世关怀,这是搞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的人,都应该基本要有的心念和行动。不过傲慢与偏见,却也常常是我们做研究的死穴。

岁末,2019年的第三学期中文系研究生课的学生组成太有意思了。三位学生,一位是前同事,南院马来学系讲师。另一名是会说中文的马来人,她正职是开补习班给非华裔(主要是马来人),教他们中文。而她先生则是留学埃及,返马在新山开班教阿拉伯文和伊斯兰。第三名同学是中国籍学生,竟是我的海南祖籍同乡。家住海口。她其实是海南岛的某所大学里的电子计算机老师,"下南洋"在职进修读博。

完全跨文化了。上课什么语言都讲,各种视角激荡。上课前,我请客,去吃阿拉伯餐。大家好开心。饭后返回课室继续上课,是由同学们呈现,从不同视角说"一带一路"。太精彩了。"不舍得"下课。原本是6点上到九点的课,竟拉到晚上10点半才"收工"。肚子还是饱饱的。当然,下课了留给学生的问题:你要研究什么课题呢?为什么研究?你的问题意识或许就来自你的关怀向度。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