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3/12/2019
【佳节买买买!03】冲动消费,都是情感惹的祸?
作者: 白慧琪、黄安健(摄影)
为了享有更多折扣而多买一件,真的赚到吗?
为了享有更多折扣而多买一件,真的赚到吗?


我们都知道消费时要分清“想要”和“需要”这个道理。然而购物时,“想要”往往先行一步,急着领我们去结账,等到物品进袋到手,“需要”才姗姗来迟提醒我们:买这个东西干嘛?没用到啊!

人毕竟是情感动物。很多时候,我们消费购买的不仅是物体本身,还有享受过程中带来的体验和快感;同理,商家贩售商品时总会注入很多情感并营造气氛,吸引我们消费。

所以说,无论是商业成功创造出佳节消费习惯,或者我们轻易被佳节气氛、促销活动吸引而掏腰包,都是情感、情绪从中作祟。

长久以来,主流经济学假设每个人作决定时都是“理性”的,但在现实生活,我们回看自己或他人的一些行为都会发现有很多“不理性”的决定。

马来西亚注册辅导员及心理咨商师林道勇(以下简称“林”)解释,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绝对理性”、“绝对拥有意志力”和“绝对自私自利”,但是融入心理学的“行为经济学”推翻了这些假设。人们的决策或动机有时是非物质、非经济思考的。

看看以下购物时常遇到的状况,心理正在起什么变化:

【漫无目的进入商场】

本来没想买什么,结果看到“折扣”、“大减价”就忍不住进去看看,反而买了一堆东西。

林:“折扣”让人感觉赚到,挑起捡小便宜的心态,再仔细算算,未必所有折扣都真正划算。而且,人心更注重失去的东西。举例,亏损1令吉和赚到10令吉,人们的感觉是一样的。很多人就算股票亏了,死不肯卖,但股价一起马上卖,因为觉得立即安全进袋。

【产品配套】

营养餐、健身房等配套通常一签就签一年份,因为平均算来比单价便宜很多。结果,因为懒惰、搬离地点、有了新的喜好就不常使用配套,直至过了使用期限……

林:线性思维让人思考时排除其他不能控制的外在因素,让人预测买多一点无妨,反正总会用到。

#

林道勇:消费是感受、经济能力和实际用途三者考量,走向哪个极端都不妥。
林道勇:消费是感受、经济能力和实际用途三者考量,走向哪个极端都不妥。


【限时优惠】

购物节促销活动、网络直播拍卖或电视购物往往主打限时限量,“错过这段时间就没有了”、“只有在这个小时打电话进来才享有优惠”、“总共只有30组,现在已经卖出18组”……

林:这就是“饥饿营销”,商家一直说存货不多,是真是假消费者也不得而知。商家制造供不应求的现象,就是要引起消费者的急迫感,不给思考空间,快点决定。

这时不如先走一圈,不要急着决定,要买的话隔天再回来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就算没有减价、优惠,你始终会买。例如,看到一件衣服第一眼觉得很喜欢,先放着,如果真的很爱,自然会回去找。过几天再看一眼,也许就觉得没那么好看了,其实那并非“需要”的东西。

【购买名牌】

社经地位较高者穿戴名牌来显示自己的身分,但“小资”一族(小资产阶级,经济独立但收入又不及中产阶级)明知经济能力有限,却也省吃俭用追求名牌。

林:社会普遍认为名牌有地位象征,“小资”一族购买名牌会感到地位飙升,满足了虚荣感。不过,名牌又分不同档次,排名先后形成一条“鄙视链”,拥有更高档次者会鄙视低档次者;拥有较低档次者则会努力升级,越买档次越高的名牌,越花越多钱。

【购物令人感觉快乐】

生闷气,去逛街、买东西,心情就变好了!

林:当今社会,销售是服务业。人们去逛街购物,其实也享受购物环境带来的消费体验,还有被销售员“服侍”的感觉。

购物也会带来短暂刺激,肾上腺素飙升。一般上,女性的满足感最高点落在付账前,试衣、不断换装选择时特别兴奋,一旦结账放入购物袋,快感就开始下降。这时就会和伙伴讨论起刚买的东西,维持兴奋。

男性通常是目的型购物,把商品当成猎物,瞄准后直接下手。男性的购物兴奋发生在事前做功课、看评价,不像女生是一直比较和尝试。

原本需求只有1件,却因3件30令吉平均算来比单价便宜而买3件,到底是多花了,还是赚到了?
原本需求只有1件,却因3件30令吉平均算来比单价便宜而买3件,到底是多花了,还是赚到了?
限时优惠营造“错过这段时间就没有了”的现象,引起消费者的急迫感,立马决定购买。
限时优惠营造“错过这段时间就没有了”的现象,引起消费者的急迫感,立马决定购买。


消费没分对错,胥视自己的能力

亲爱的读者,以上几种消费情境解析,有没有戳中你的心啊?无论是不是被商家怂恿,或者自制能力不足而多买了,都无妨。消费没有对错,林道勇也说,偶尔靠消费来释放压力没有不可,重点应是我们如何拿捏尺度。

消费,考量的无非是感受、经济能力和实际用途,唯走向哪个极端都不妥。林道勇举例,有些人会借债来买东西,牺牲正常社交,甚至不顾孩子只为去买东西,造成日常生活受影响。

“也有人不去想明天,把明天的钱挪到今天来用,变成十个桶九个盖。”虽然钱不够用,或者因买东西而负债很痛苦,但一旦没有购物,他的心情就会更低落,比负债还痛苦。林道勇说,这种情况发生在一些穷人身上,因为他们觉得现况已经很糟糕,欠债的问题还可以挪后。

另外,商家往往把消费包装成爱的表现,例如买按摩椅给长辈是孝顺,买雪糕给孩子是陪伴。在现今忙碌社会,商业把爱物质化,透过广告攻破现代人的情感弱点。很多家长工作太忙没法常常陪伴小孩,只好偶尔买个小礼物,小孩收到就很满足。不过,他提醒,这种补偿心态的购物出发点虽好,但不能过度使用,否则只剩下物质,没有爱。

行文至此,说了那么多掏钱买东西的情况,还有一类型的人把钱包扣得紧紧,斤斤计较,只要东西还可以用就不换新,注重实际用途远大于消费快感。说起来,似乎每个家庭都有这么一号人物,也许是爸爸,或者是妈妈,毕竟老一辈赚钱不易,能省则省。

相信读者都曾遇过类似情况,一家人趁佳节到外用餐,长辈一直叨念不该乱花钱;又或难得到高级餐厅吃饭,长辈却只点最便宜的餐点。对此,林道勇建议,自己斤斤计较可以,但不要影响他人,一行人团聚时且暂时放下自己的观念,不要破坏整体气氛。“好像新年,我们都知道在外面吃一餐比较平时贵,但那两三个小时的快乐时光也很重要啊!”

消费没有对错,但必须符合个人经济能力,也尽量最大化物品使用率。林道勇提醒,“我们不必追求极奢或极简,不要被这种概念束缚,绑架自己的生活。消费时还是要让心灵有点自由,回归到生活层面。”

常有的购物现象:明明没有需求,却因为买一送二而购买,还自觉“赚到”。
常有的购物现象:明明没有需求,却因为买一送二而购买,还自觉“赚到”。


全球知名的佳节消费及习惯

【中国】双十一

11月11日光棍节(单身节)起源于中国网络和校园文化,取义数字“1”象征单身。2009年,阿里巴巴的淘宝商城(2012年更名为“天猫”)策划购物节,定于这一天。因为10月是中国国庆十一黄金周,12月是圣诞节和倒数元旦,间中的11月则没有节庆日。策划团队看准11月逢秋冬换季,人们需要购买的东西较多,再配合网络兴起的光棍节,鼓吹单身族既然在家没事做,那就购物消遣。

2019年,阿里巴巴“天猫双十一全球购物节”成交额数字高达2684亿人民币(约1582亿令吉)。各国网络与实体商家也蹭上双十一的热度,主办各种促销活动。

【美国】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

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隔天星期五开业后,美国人开始圣诞节采购。因此在这天商场会推出大量优惠促销活动。传统上,美国人记账时以红色表示亏损,黑色代表盈利,因此商家把这天称作“黑色星期五”,期待带来盈利。

一般上,商家会在黑色星期五前在报章刊登广告,发放优惠券,并在当天提早营业。消费者则会彻夜排队以抢先进场购物,一开店就暴冲,有时还会造成践踏事件。

【台湾】中秋节烤肉

中秋佳节,台湾街头的骑楼(五脚基)、球场、公园处处可见一家大小烤肉。中秋节烤肉的缘由众说纷纭,最普遍的说法是1980年代,两家酱油厂商竞争激烈,在中秋节时期推出广告促销烤肉酱,带动了中秋烤肉的风气,最后约定俗成,变为台湾人中秋节的必备活动。

其他说法包括,过去台湾生产烤炉,但外销不景气,因此出口转内销,降价促销鼓励人们购买,以烤肉庆祝中秋节。还有人说,有一家人在中秋节晚上烤肉,因为香气四溢,引起邻里围观,进而演变成中秋节社区烤肉活动,发展成潮流。

【日本】圣诞节吃肯德基

在日本,圣诞节前几周人们就开始预订肯德基。根据《天下杂志》报道,1970年日本首间肯德基开张后没多久,店经理大河原毅(Takeshi Okawara)梦到一个点子,在圣诞节推出“派对桶”。某天他在店里听到几个外国人聊天,谈及非常怀念圣诞节的火鸡大餐。大河原毅设想炸鸡餐可以成为火鸡大餐替代品,遂开始以庆祝圣诞节来行销派对桶。

1974年,肯德基将此行销计划推往全日本,获得极大成功,发展成“圣诞节吃肯德基”的文化。大河原毅则步步高升,于1984至2002年间出任日本肯德基的总裁兼执行长。

【德国】啤酒节

现今多国都有响应的啤酒节源自德国,落在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1810年10月,为庆祝巴伐利亚的路德维格王子和萨克森国的希尔斯公主成婚,德国举行啤酒节盛大庆典。此后,啤酒节便成为巴伐利亚的民间传统节日。

在马来西亚,2017年伊斯兰党以啤酒节不尊重穆斯林为由,要求各州政府禁止州内任何单位举办啤酒节,引发“啤酒节风波”,许多啤酒节活动胎死腹中。

2018年甲洞啤酒节。
2018年甲洞啤酒节。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