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23/12/2019
8岁外孙女也拿锅铲.古来21里炒粿条后继有人
作者: 蔡雪花
小小的档口,白天卖炒粿条,晚上则卖云吞面及一星期3晚的煮炒。(图:星洲日报)
小小的档口,白天卖炒粿条,晚上则卖云吞面及一星期3晚的煮炒。(图:星洲日报)

一个炒粿条档口,传流著两个家族的手艺,肩负著养育一家大小的重担,其中更包含古来人古早味炒粿条的美好回忆!

古来21里炒粿条就位于新古来角头间店屋的旁边。(图:星洲日报)
古来21里炒粿条就位于新古来角头间店屋的旁边。(图:星洲日报)

这个面档是由郭仁源(71岁)与何森娣(64岁)夫妻经营,坐落在新古来市(俗称21里)角头店屋旁边。由于没有招牌,古来人称之为“21里炒粿条”。

郭仁源泡咖啡的技巧,师承父亲。(图:星洲日报)
郭仁源泡咖啡的技巧,师承父亲。(图:星洲日报)

郭仁源的父亲早期在古来大街经营泉益咖啡店,何森娣的双亲早期则在古来大街乔亚餐室炒粿条。

这对夫妇早期各自跟随父母,学习泡咖啡及炒粿条,随后在大街发生大火及当时的新古来市花园区建成后,搬迁至现址开档。

庄凯惠6岁就已到档口帮忙外婆何森娣(左)。(图:星洲日报)
庄凯惠6岁就已到档口帮忙外婆何森娣(左)。(图:星洲日报)

小小档口步入第三代

这个小小的炒粿条档口,在历经两代人的传承后,如今已步入第三代,甚至年仅8岁的第四代也已掌握窍门,偶而会拿起锅铲献艺。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特走访这档炒粿条的第二代及第三代传人,即何森娣及她的幼子郭仪鸿(29岁),畅谈他们对炒粿条这门手艺的情怀。

何森娣坚持炒出具古早味的炒粿条。(图:星洲日报)
何森娣坚持炒出具古早味的炒粿条。(图:星洲日报)

何森娣:炒粿条炒了42年

从开始帮忙母亲炒粿条至今,何森娣炒粿条炒了42年。回顾这段悠长的岁月,她满怀感恩,指自己很喜欢这份工作,并希望能一直为顾客炒粿条至不能再炒为止。

她指出,母亲蔡满当年除了炒粿条,也烹煮和售卖云吞面,而她早期也循著母亲的手艺,早上6时30分开档炒粿条,下午2时许休息,傍晚6时再开档卖云吞面,丈夫郭仁源则泡咖啡及茶水。

何森娣:炒粿条的食材必须新鲜。(图:星洲日报)
何森娣:炒粿条的食材必须新鲜。(图:星洲日报)

育有4名子女的她坦言,当时为了生计和养育子女,他们只好不停地工作,直到大约20年前,肩上的负担随着子女长大开始减轻,他们才决定不要这么辛苦,因此把卖云吞面的生意交给弟弟经营,她只专注于早上的炒粿条生意。

她透露,家里的孩子自小就到店里帮忙,皆能掌握炒粿条的窍门及火候,如今连就读二年级的外孙女庄凯惠,也能拿起锅铲炒一碟自己喜爱的粿条。

郭仪鸿(右)目前是妈妈的好帮手。(图:星洲日报)
郭仪鸿(右)目前是妈妈的好帮手。(图:星洲日报)

然而,继承何森娣的衣钵到档口帮忙的只有她的幼儿子郭仪鸿。何森娣表示,幼子对煮炒比较有兴趣,她因此一直鼓励幼子继续这一行业。

她透露,幼子早上会到档口帮忙,当她忙不过来或有事外出时,都是幼子接手炒粿条给顾客吃。

她指出,炒粿条最重要的是配料、食材要新鲜,火候也要拿捏得好。

老顾客带全家光顾最开心

她表示,炒粿条给她最大的满足感,是看到许多老顾客在外工作打拼回乡时,举家前来光顾,特别是顾客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一起前来,让她感到很温馨。

“他们说我的炒粿条是古早味,特别是那些年轻人,说吃炒粿条给他们一种妈妈的味道,这让我很开心。我希望这种妈妈的味道,能够带给为生活打拼的他们一些些的温暖。”

郭仪鸿已掌握父母的泡咖啡及炒粿条的手艺。(图:星洲日报)
郭仪鸿已掌握父母的泡咖啡及炒粿条的手艺。(图:星洲日报)

郭仪鸿:喜欢煮炒卖家常菜

郭仪鸿则表示,他自小跟著父母在档口帮忙,发觉自己喜欢煮炒,毕业后他曾经从事其他行业,但却感觉不能适应。

他披露,由于喜欢切菜及煮炒,他除了白天在档口帮忙父母,自己晚上也在母亲的档口卖煮炒。

“虽然父亲泡咖啡的技巧和母亲炒粿条的手艺,我都已经学会,但目前主要是他们在动手,我只是帮忙,晚上才专注于煮炒生意。”

他指出,由于对煮炒有兴趣,在家人支持下,他晚上在档口售卖母亲平时在家里煮、他们都特别嘉爱的家常菜,包括药材鸡、黄酒鸡等。

他说:“这些都是从母亲那里偷师来的。由于平时早上要在档口帮忙,我目前一星期只营业3晚,即星期一、星期二和星期三。”

年仅8岁的庄凯惠,已能拿起锅铲炒粿条。(图:星洲日报)
年仅8岁的庄凯惠,已能拿起锅铲炒粿条。(图:星洲日报)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