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30/12/2019
非常人物/纪实漫画推手 黄珮珊
作者: 梁慧颖(记者) 苏思旗(摄影)

漫画题材无穷无尽,可以是天马行空的内容,也可以是穿刺社会现实的内容。其中有种类型叫作纪实漫画,这类漫画以非虚构内容为题材,如同纸上纪录片。

台湾慢工文化总编辑黄佩珊近年在做的就是这种漫画刊物。她希望打开大家对纪实漫画的想像,让大家看见纪实漫画既可以谈社会议题,也可以是生活小事,甚至是个人记忆。

黄珮珊近10年常在东南亚一带走动,认识不少东南亚包括马来西亚的文艺工作者。第二期《热带季风》即聚焦于东南亚,借由纪实漫画呈现这里的生活与文化。
黄珮珊近10年常在东南亚一带走动,认识不少东南亚包括马来西亚的文艺工作者。第二期《热带季风》即聚焦于东南亚,借由纪实漫画呈现这里的生活与文化。

黄佩珊早年曾经留学法国,最初接触纪实漫画就是在法国。这类型漫画当时在亚洲还很少见,可是在法国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有非常大量且优秀的作品。

所谓纪实漫画,她觉得简单来说,“就是用漫画形式来做报导文学或纪录片在做的事情。”但纪实漫画又有一些特色是她认为报导文学和纪录片难以比拟的,好比说已经消逝的人事物,用漫画形式重现也许会比重建、重演或纯文字描述来得更生动。

有段时期她本来想拍纪录片,但是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一些难题,于是心想不如尝试纪实漫画这种形式。

打开读者对纪实漫画的想像

目前她的身分是慢工文化总编辑,慢工文化出版的第一本纪实漫画叫作《工厂》,内容叙述台湾工人的故事。她向来不限定作者的表现方式,所以在《工厂》这本漫画里,主角们虽然都是企鹅,但内容还是实实在在地叙述一个时代的缩影。

《工厂》之后,慢工文化陆续出版了《前线Z.A》、《青空下的学堂》和《哈啰哈啰马尼拉》纪实漫画。她坦言最初在推广这几本书的时候一直都非常困难,“除了市场不认识这个风格以外,另外一个问题是创作者有没有勇气投入一两年时间画一本长篇故事。”

与此同时,由于慢工文化最先出版的几本书都是触及沉重的社会议题,因此很多人推想纪实漫画是不是一定要围绕社会议题。她当时心想糟糕了,难道才几本书就要被定型?于是基于各种原因,两三年前她决定做一份刊物,希望打开市场对纪实漫画的想像。

在一个下着暴雨的午后,她决定把这份刊物命名为《热带季风》。创刊号的风格非常多元,她刻意找一些比较轻松好玩的题材,例如音乐、建筑和民俗,因为她想让读者知道,纪实漫画既可以是谈论社会议题,也可以是生活民俗、街头观察甚至是个人记忆。

黄珮珊形容《热带季风》是“给大人的纪实漫画”,希望借此打开读者对纪实漫画的想像。
黄珮珊形容《热带季风》是“给大人的纪实漫画”,希望借此打开读者对纪实漫画的想像。

在策划这份刊物时,她参考了几本她喜欢的外国刊物,譬如有记者参与的漫画季刊La Revue Dessinee;创造出韩国漫画新浪潮的Sai Comics;图像小说经典出版社L'Association的刊物Lapin。这些刊物都具有开创性,她参考其中的精神和影响力,希望将纪实漫画推广给更多读者。

发掘东南亚在地故事

黄珮珊称《热带季风》为“给大人的纪实漫画”,希望借此打开读者对纪实漫画的想像。
黄珮珊称《热带季风》为“给大人的纪实漫画”,希望借此打开读者对纪实漫画的想像。

《热带季风》截至目前已经出版3期,其中第二期的主题聚焦于东南亚,描绘这里的生活和文化。

以外国人来说,黄佩珊对东南亚算是非常熟悉,也很喜欢这里的文化。2009年,她跟随在云南做田野调查的男友第一次去了越南和寮国,后来越跑越远去了更多地方,近10年常在东南亚一带跑动。她说过不只一次:“我不是来旅行,因为我都是有目的地游走。”

多年前,她曾经在马来西亚办讲座,认识了本地漫画家Lefty、插画师冼佩珊等艺术工作者。她跟Lefty和冼佩珊在当时就已经很聊得来,所以当她为《热带季风》邀稿时就找上了他们。像第二期的《热带季风》,其中一篇内容是冼佩珊创作的〈老吉隆坡的24小时〉,用图像纪录吉隆坡市井小民的生活样貌。

黄佩珊喜欢由当地人去讲自己的故事,她说:“其实我在欧洲看过很多外国漫画家画亚洲,但在我看来那不是亚洲。虽然那也是一种观点,但我们在国际上缺少了东南亚人自己讲自己故事的观点。”

走过那么多地方、看过那么多的风景,她越发觉得跨界思考很重要。好比说云南虽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可是云南在文化上跟东南亚有着不可分割的连结,这打破了她对国界和文化的概念。后来刊物取名为《热带季风》,其实就是想表达文化跟季风一样会流动,不会因为国界之分而被挡住或隔开。

把漫画当艺术品对待

翻开《热带季风》,里头每一篇作品都有各自强烈的视觉风格,黄佩珊想要提倡的就是这种多元风格。在《热带季风》里,读者不会看到日本典型商业漫画风格的作品,“因为对我来说那些东西没有个性,如果去掉服装和头发,每个人都长得一样。所以风格多样其实不是一个问题,全部长一样才是问题。”

《热带季风》除了打开读者对纪实漫画的想像,也因为精致的装帧和印刷而惊艳读者。

黄佩珊早期曾采用手工绢印方式,把漫画做成像艺术品般值得珍藏。《热带季风》因为比较大量印刷,无法用手工绢印,可她还是用对待艺术品的态度来制作这份刊物。譬如,她与台湾设计师何佳兴合作,针对每篇作品的特色挑选适合的纸张,并且大量使用特殊油墨。

对黄佩珊而言,《热带季风》在装帧和印刷方面下如此大的工夫,“是为了匹配对内容的努力”,也是对创作者的尊重。有作者甚至亲自到印刷厂去调色,务求最终成品符合自己心中的样子。

如此精致的装帧,连纸张摸起来都很有质感,这是电子书所无法给予的阅读体验。但其实黄佩珊本身并不反对电子书,毕竟电子书有电子书的好处,只能说在目前这个时代,如果要鼓励大家购买实体书,那就应该赋予实体书收藏价值,而她觉得关键就在于装帧和印刷,一定要做出质感。

打开阅读新视野

《热带季风》创刊号推出前曾经办过集资计划,获得不少读者支持。但制作这样一份刊物实在需要很多经费与精力,所以黄佩珊老早决定这份刊物只会有4期,不会再多。待第四期出版以后,她打算推出单行本的长篇内容。

当初决定做纪实漫画,她其实有考虑到新世代毕竟比较倾向图像思考,所以如果要让他们愿意阅读一些比较严肃的内容,纪实漫画或许是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像她本身,“我现在虽然很喜欢看长篇大量的文字,可是我以前其实不是这样。图片多的东西,我会更有兴趣。”

谁说漫画无益?至少她在阅读纪实漫画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她以前不见得读过的历史和文化。“当然,一本漫画书和一本文学书的资讯量比较起来,可能还是比较少,可是它可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好比说我看完伊朗小女孩的自传体漫画(编按:《我在伊朗长大》),我对伊朗的文化脉络和历史有一个印象。这印象不见得很深,可是之后当我看到跟伊朗有关的东西我会有一个概念,然后我会想去阅读更多。”

现今很多读者消化不了大量文字,她觉得纪实漫画因此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入口。读者们也许最先是被画风所吸引,但不知不觉就读了一些他们可能不曾接触的内容。

“我相信未来阅读这些内容的年龄层会下降,可能从国高中就可以开始接触一些比较有深度的内容。”还有很重要一点是,“我觉得爸妈可能也会放心让小孩读这种漫画吧。”

黄珮珊说,纪实漫画是用漫画来做纪录片和报导文学在做的事情,内容未必是沉重的社会议题,也可以是轻松的生活小事及街头观察。
黄珮珊说,纪实漫画是用漫画来做纪录片和报导文学在做的事情,内容未必是沉重的社会议题,也可以是轻松的生活小事及街头观察。


黄佩珊简介

毕业于台北大学剧场设计系,后于法国马赛国立高等艺术学院美术系进修。游走东南亚10年,2013年成立慢工,致力于亚洲图像小说发展、大力挖掘新兴人才、推广纪实题材。2017年以画风多元、印刷精致、给大人的纪实漫画刊物《热带季风》掀起业界话题。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