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1:29pm 04/02/2020

潘舜怡/跨语际的南洋文学、文化史

作者: 潘舜怡

“一个华人到巴刹向马来小贩买鱼,他在摊子上看到‘江鱼仔’、‘马鲛鱼’或者是‘甘望鱼’,他不一定要懂得这些鱼的马来语名称,如ikan bilis,ikan tenggiri或ikan kembung等,他只要用手指一指那些鱼,然后问: Berapa (sen) sekati? 被问者立刻就会用很简单的语言给你满意的回答……”——杨贵谊

ADVERTISEMENT

晚清民初时期,众多华人航海至南洋游历、谋生。这庞大的离散华人群体在新马一带扎根,随即入乡随俗,其衣食住行与当地日常生活呈现了相互协调、交流的状态。作为华人群体与南洋马来族群“沟通”的主要媒介语言——马来语,则成为了华人学习的“夷语”。

前述有关南洋地区的华马双语翻译研究,参与的本地学者并不多,其中的领航者——杨贵谊先生在此行业不遗余力——他编纂语文辞书,也透过本土文献的挖掘与考究,为我们形构了华马翻译史的雏形。2014年11月,杨先生的《华马文化论丛》Himpunan Makalah Kebudayaan Cina-Melayu 正式由华社研究中心出版发行,收入了杨先生自1980年代迄关于华语、马来语翻译研究的学术代表作、杂文散记。如是,读者除了能够一览杨先生的华马翻译论述,亦可窥探其日常于各地问学交流的足迹。

《华马文化论丛》共4辑,即辑一“译介交流”、辑二“词典编纂”、辑三“语文学习”、辑四“问学交游”。纵观本书的编选文章,值得注意的是,杨先生除了关注华马翻译的语言结构研究如〈充满华文色彩的马来语词典《华夷通语》〉、〈闽南方言在区域语言中所扮演的角色〉,更从文学外部的版本学、种族文化交流的视野解释华马语言的社会发展史。其中〈新马土生华人翻译文学的兴衰〉、〈土生华人翻译文学殿后功臣袁文成〉则分别探讨了峇峇娘惹的教育社会中,“华语”、“方言”、“英语”、“马来语”的语言文化驳杂关系,并通过梳理19世纪初的土生华人翻译工作者如曾锦文、袁文成的个人翻译史和阅读史,展现了土生华人介入中国古典文学的马来语翻译的光谱面。此外,杨先生的〈华马双程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则从口语翻译的角度,分析华马文字双向翻译的纠结之处,揭开了语言学界中的“南洋式”的“书面语”、“口头语”文字之间的转译挑战性。

 对于杨先生的华马翻译工作成就,学者庄华兴曾指出:“他个人对翻译的认知与情感,没多少人可以理解。他编华—马辞书,的确与词汇分不开。在文化交流的前提下,却鼓励以原文写作,减少翻译,他认为这是最有效的交流途径。”

如是,那么迈向2020年的今天,或许应该进一步思考的是,在国家语言政策的规范影响之下,我们又能够如何打造原作、译作双向平衡的华马文学“跨语际实践”?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