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沙巴特写

|
发布: 12:00am 15/03/2020

张草·风吹草动——我与死亡学的邂逅的四本书

文/张草

2020还未开年就充满了乱子,肺炎肆虐果然不能侥幸,沙巴终于出现疫情。值此风声鹤唳的时刻,不禁深思生死之事,回想起几本有关生死的好书。

ADVERTISEMENT

1993年的大学时代,台湾出版《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作者是哲学博士傅伟勳教授,长年在美国讲授“死亡学”,后来发现自己也患上癌症。他在此书把各个领域的学问整合,包括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哲学、宗教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等之中去探讨人类对生死的态度。

这本书在台湾引起极大回响,推动了大学“生死学”课程,出版了一系列世界各地的生死学书籍,引起活着的人纷纷开始思考死亡。它彷佛离我们很远,其实却一直在我们身边,而当它来临时,许多人往往没准备好。

生死学的发展,也影响了殡仪业的改革。我曾认识到车祸现场去运尸体赚钱的人,甚至会抢地盘运尸。殡仪馆亦有种种不尊重死者的行为,例如在家人付不出钱时扣留尸体、哄抬滥加各种费用,或是不符合死者宗教信仰的葬礼。台湾几所大学因此出现相关科系,专门训练殡仪馆专业人员,未来殡仪馆将由大学毕业生为死者服务,以期得到最后的尊重。

在“生死学”研究的推动下,台湾于2000年通过“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乃亚洲首个采用此类法案,一如欧美“自然死法案”(Natural Death Act),让临终的人自己决定要不要急救、要不要拔除维生系统,力求“好死”,而不是把一个明明正步入死亡的人当成病人来急救,搞到最后在CPR被折断肋骨、全身插满管,或灌营养液来强制维持心跳呼吸,最终受尽折磨痛苦而死,不得善终。

2011年,日本老医生中村仁一,在照顾了许多疗养院的老人后,也写了一本《大往生: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无法带给你最幸福的生命终点》,进入2012年日本畅销排行榜。他强调,死亡本来就是一个自然过程,我们却用不自然的行为去抵抗死亡,以前的人生产和死亡都在熟悉的家中,现在却在陌生的医院中生产和死去。他推动“重新认识死亡”,甚至举办“生前告别式”,并希望日本像台湾一样通过自然死法案。

当时正好有位故友癌症临终,我去加护病房探望,她说她努力了一年遍寻医生,如今已能坦然面对死亡,然而当我问她:“你选择最后在何处离开呢?”她楞了楞,说:“就在这里嘛。”“为什么?”“因为方便家人啊。”

我叹了口气,她在生命的最后依然在顾虑家人:“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希望在哪里呢?”她沉默了一下,说:“家里。”“死亡是你个人的事,别人是不会懂的,别考虑家人方不方便了。”她从来没想过:“不考虑家人…?”

她在三天后过世,我听她家人说,她带着呼吸器回到熟悉的家,选好想在葬礼上放置的照片,在家人的陪伴中逝世。我觉得我有机会去探望她,一切都是因缘,相反的,我身旁有几位亲人都没离开得那么幸福。

虽然台湾通过了自然死法案,仍然有法律的模糊地带,即使已经签了“不急救同意书”,很多家人仍会迫医生为临终者急救。2019年,一位在台湾担任重症医学专科医师的马来西亚侨生黄轩博士,出版了个人经历《还有心跳怎会死?》,铺陈种种死亡前的征兆,比如最常见的回光返照,他希望亲人们能够认识这种征兆,好让死者可以舒服的离开,不要再“急救死者”了。

其实藏传佛教早把死亡的过程描述得非常清楚,2005年,台湾的电脑工程师暨唐卡研究者张宏实,利用他的图表分析专长将《西藏生死书》图表化,出版了《图解西藏生死书》(中国大陆次年很快出了本修修改改的盗版),让修学者更容易了解死亡的整个过程,对死亡不再恐惧,而能从容面对。从这本书去对照黄轩所描述的各种急救场面,种种干扰反而将死者推入痛苦深渊,顿感不寒而栗。

这些书令我反思多位亲友的死亡,好死的少,歹死的多,甚至有很多死前的痛苦是毫无必要的,教我岂能不去思考随时要面对的死亡呢?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