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栏

|

昔日专栏

|

午夜踱步

|
发布: 12:05pm 22/03/2020

陈静宜/一百种叫法的慢煎粿

作者: 陈静宜
马来西亚的慢煎粿发展出如阿榜(Apom)的小铁锅系列。
马来西亚的慢煎粿发展出如阿榜(Apom)的小铁锅系列。

ADVERTISEMENT

麻坡一家摊车的慢煎粿是先抹上牛油,再撒配料。
麻坡一家摊车的慢煎粿是先抹上牛油,再撒配料。

前阵子在脸书上PO了慢煎粿的图片,说这是我见过叫法最多的街头点心,在中国泉州、漳州被称为面煎粿、满煎糕;在台湾称为面粉煎、麦仔煎、麦粉煎、麦煎饼;在马来西亚怡保称大块面,其他地方称为曼煎粿、慢煎粿,还有人因为发音关系,笑称这个叫“梦见鬼”。

这么一说不得了,接下来就有来自各地的人帮我补充,在台湾还有称面煎嗲、免煎嗲、石头饼,在香港称为冷糕,在四川称为蛋烘糕,这个街头点心真随和,好像叫什么它都好。

不过其中也有逻辑可循,煎、粿这两字是叫法的最大交集,像满、慢、曼、免则是因应方言而衍生的借字。多数资料指出,此物源于泉州,后广布于闽南地区、台湾、香港、马来西亚一带,版图也不小,本文以下就统一以马来西亚最熟悉的用法“慢煎粿”称之。

我记得30年前在台北车站附近的南阳街补习时,就看过慢煎粿跟牛舌饼摊,牛舌饼摊子的牌子写着“牛舌饼”,慢煎粿的摊子却没有牌子,当时并没有特定称法,台湾现在衍生出这么多种叫法,大概就是没有找到统一称法,于是就各自随兴决定。

有段时间我很迷慢煎粿,最喜欢它受热膨胀后面团出现的大孔洞,黑糖遇热融化,渗到面团里去,又甜又香,趁热吃最好吃。

漳州面煎粿是要把面糊一点一点甩入炸锅里,所以很花时间。
漳州面煎粿是要把面糊一点一点甩入炸锅里,所以很花时间。
漳州的面煎粿长得像肥猪肉,还像广东烧猪。
漳州的面煎粿长得像肥猪肉,还像广东烧猪。


漳州慢煎粿──“慢”得有理

我吃过了泉州、厦门、漳州、台湾、槟城等地的慢煎粿,其中泉州的风味最传统。碱水与小苏打都是食物膨松剂,其他地区的慢煎粿多是掺小苏打或酵母,只有泉州仍使用碱水使面团发胀,吃得到碱味。我想泉州的之所以加碱水,一方面是泉州人对碱水接受度高,泉州人的碱面、碱粽味道都很重;一方面是慢煎粿的出现早于小苏打的发明,即使小苏打问世,然而消费大众普遍习惯碱水味,也就不去改变。

而最特别的是漳州的慢煎粿,朋友告诉我,霹雳州的广东移民会称慢煎粿“肥猪肉”,我觉得这叫法跟漳州版的最吻合,而且还是广东烧猪哩,连切糕的刀都觉得像杀猪刀。而且最符合“慢煎粿”之名,因为煎一片要花上30分钟,实在很慢。

调好的面糊一点一滴慢慢抛入慢火油锅油炸,等到面糊逐渐定形而成外皮,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这么慢的缘故。漳州版的有咸有甜,吃起来外层酥脆有空隙感,但一按就会出油那种;中层类似泥状,还有点黏牙,馅料有冬瓜碎、芝麻、桂花露、花生。咸的会放虾米、肉、香菇等。

发展得最蓬勃多样的就是马来西亚了,受到阿榜(Apom)影响,除了常见款,也出现小份铁盘版的慢煎粿,有的面糊还加入班兰叶、椰奶,充满浓浓南洋风情,尤其许多摊车还保留炭火制作,是我心目中的极品。这么单纯的食物,却能带给人那么大的满足,还能跑到这么多地方去,真是不可思议。

泉州的慢煎粿用碱水作为膨松剂。
泉州的慢煎粿用碱水作为膨松剂。
台湾的慢煎粿还会夹红豆馅,可能受到日本铜锣烧的影响。
台湾的慢煎粿还会夹红豆馅,可能受到日本铜锣烧的影响。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