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7:00am 31/03/2020

越读者/阅读民国先生

作者: 越读者

ADVERTISEMENT

民国是群星闪耀的大时代,民国大师们的言行举止、风骨、智慧、文采,让后人无限缅怀。在本期“越读者”的〈阅读民国先生〉专题中,群友踊跃的分享让我获益良多。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能挑选7篇文章以飨报章读者。群友还在“越读者”群中分享了鲁迅、林徽因、梁思成、季羡林、傅斯年、梁启超、潘光旦、陈独秀、蒋百里、曹禺、许地山、夏丏尊、金岳霖、汤用彤、梁漱溟、徐悲鸿、丰子恺、李叔同、金克木、杨绛等等的故事,洋洋洒洒共38篇。如果想要阅读这些遗珠之作,欢迎加入我们这个聚集了很多老派爱书人的“越读者”群。

陈川兴 (金宝诗人):民国先生

《先生》是我旅途偶然所购。喜欢《先生》,是想起小时上课叫的“先生”,我们都不称“老师”。先生是何者?“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卷隽永。他们的背影,我们民族的正面。”

谁有资格称为“先生”?《先生》书封面列出10个名字,都是民国响当当的教育界人物,是一代先生,也都是开风气之先,树立后世之典。书中这么写,阅之让人无限的仰慕 :“在波澜壮阔的民国文化、烽火连天的抗战守拙和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中,他们宛如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

忘了何时改称“老师”迄今。当年教育之称为“先生”,因为教育为国之命脉,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

读《先生》,仿佛读出他们如何将苦难化光明,用背影证明民族的未来。

《先生》记载我们小时的私垫与学堂已远,也记录当年的戒尺与鞠躬,至今仿如先生的背影,渐行渐远。

现在我读《先生》,在灵魂深处,在遥远的国度里,大马华教的逆境上,寒暖自知,幸运的是,在读着时感受到什么呢?当然,肯定会是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是的是的,如果在这世上还有怅恨,我们想记取什么呢?书中序文最后的一句话这么写,特摘录作为深深的感念 :“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 。”

廖文烈 (越读者版主,怡保人) :巴金

与巴金第一次邂逅,是他的短篇小说《憩园》,当时就被巴金的文笔深深吸引。爸爸告诉我,这本书曾经拍成电影。当时小小的心灵就觉得:“哇,巴金好厉害!”

后来,陆续在旧书摊买了很多巴金的旧书。例如《家》、《春》、《秋》、《雾》、《雨》、《电》等。巴金的《家》、《春》、《秋》更被电台988给改编成广播剧《傀儡家族》。

巴金的小说散文不拘一格,题材丰富。其思想核心为“真与善”。“真”是巴金的文学思想生命,“善”是文学思想基点,是价值。巴金晚年最辉煌壮丽的一笔就是把“讲真话”的问题抛出来。他直接面对历史带来的灾难、面对自己人格曾出现的扭曲,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从而达到文学思想的最后高峰。

巴金的讲真话堪称是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与反思,其虔诚严苛的自我拷问和历史反思,因此被称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周伟才(槟城人):胡适

少年初读〈差不多先生传〉,嘻哈绝倒,从此记住了胡适的名字。没想到日后让我遇到许多差不多先生。

再读胡适,是一篇数万言,附录在七十回版本《水浒传》之后的考证文章。这次见识了胡适严谨的治学态度: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也是胡适体现自由和科学的人生观:唯有学术自由,方能大胆假设;唯有科学精神,才肯小心求证。

虽然陈独秀首先提出“德先生”(Democratic)和“赛先生”(Science),但深得其中精髓的人是胡适。如今天朝大国科技逐渐领先,而求证说真话,学术自由这码事,路漫漫其修远兮。

胡适最大成就是推动白话文和新诗写作。如果不是他极力主张、身体力行,鼓励及提拔许多后进,可能今天大家还在写之乎者也。说不定新文化改革会失败!

鲁迅走激进路线,与温和路线的胡适水火不容,对胡适批评排斥。胡适也不恼火,反而在鲁迅被谩骂时,替他说公道话,谴责当局钳制新闻和学术自由,再次体现自由思想的真谛。即便后来随国民党迁入台湾,胡适也曾当面驳斥蒋介石,表现出读书人的硬骨头。

终其一生,胡适坚持独立思考、自由民主、法制人权,是个有始有终的哲人。

陈耀泉 (前理大讲师,霹雳人) 萧红

民国时期,东北出现一批优秀的作家,例如萧红。萧红一生苦难,尤其对爱情的追求,有诸多无奈。萧红先后与多人有过感情纠葛。她只想得到温柔的守护,但身边男人无法满足她。

萧红与萧军的一段情,最为人知。萧军是她最重要的男人,可惜两人因性格不合而分手。“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个同志,又一同在患乱中挣扎过来,可是,做他的妻子太痛苦了。” 可见萧红内心挣扎。

萧红从小缺爱,由于内心的空虚,因此对爱的渴望特别强烈。然而,她所付出的,却得不到回报,感情屡屡受挫,始终无法醒悟自拔。

相比于爱情的苦难,萧红在文学创作中找到慰藉。《生死场》的出版,让她一举成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获得好评。两年后萧红病逝,不到32岁,令人惋惜。

萧红死前曾说一句心酸的话:“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桑妮在《萧红传》说:“她这一生,一再用心去爱,却一再被伤得遍体鳞伤。” 看来,作为一个追求爱情的女人,最终还是走不出爱情的迷思,这是最值得同情的地方。

余丽兰 (大众书局霹雳州经理):沈从文

阅读《边城》,让我认识到沈从文的生花妙笔。沈先生那支笔,把每一幕描绘得诗情画意。举例:“一片粉红的天空下,是那深蓝的河水,是那几荧灯火,还有泛着的一片轻舟和孤独地叫着的鸭子……”一页页神话在我脑海中悠然而生——有谁不向往这片人间仙境?

《边城》让我们认识到古老的湘西文化被现代文化入侵,最后现代文化直接导致古老湘西文化灭亡了。沈先生流露了对民族的慨叹和悲愤,但他只希望读者体会湘西文化的伟大,并非同情和怜悯。

处在高度现代文化中的我,无法抗拒现代文化。但少数民族的淳朴和骨气,却是现代人应寻觅的;古文化中的骨气使我无限钦佩。若此骨气存于爱国心、正义感及宗教的热诚中,将使我们获益更多。

耿耿 (作家,吉隆坡人):梁实秋

年少时不爱读民国文学,直到在书展看到只售一块钱的《白猫王子》,作者梁实秋……哦,我有印象,他和徐志摩、冰心同一时代,似乎和鲁迅打过笔战;文风完全不知道,因为课本没读过……一块钱,好吧,买下摆着也好!

这本书开启了我对梁实秋以至整个民国的兴趣:梁治华,字实秋,1903年生于北京,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曾在南京青岛等地教书,抗战时随国民政府迁到后方。教育不能停,于是他在重庆北碚的空袭警报中编写小学课本,夜晚在茅屋雅舍的油灯下翻译了整部《咆哮山庄》。1949年以后避居台湾,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晚年出版散文集《雅舍小品》,讲述记忆里的故国。那个时代的人与事都已风流云散,甚至连食物味道都不复存在,但在他的笔下又是那么鲜活:仿佛看到北平人的风范、青岛的君子民风,尝到厚德福的瓦块鱼正阳楼的烤羊肉,感受到他家四合院夏天的金鱼天棚石榴树……;还有,原来胡适爱喝花酒,冰心会唱福建戏词,徐志摩是社交高手,老舍身体不好胃下垂……他们不只是课本上的名字,而是活生生的人,在军阀割据的乱世中求存,写文章,做学问,救国。

梁实秋带我短暂回到那个时代,那个令人着迷又遗憾的时代。

王婷婷 (槟城人): 张爱玲

民国看似五光十色,却也家常;民国看似美好,却也动荡交加;民国看似遥远,却也贴近。回顾民国,总得提及近乎传奇的张爱玲。显赫的家世、爱情经历、华丽的笔法;研究《红楼梦》往往成为张爱玲的代名词。无论是散文或小说,张爱玲总细腻地刻画人物穿着、心理状态、甚至是描绘扭曲的价值观。如此的才气,影响了当代作者的文风。

张爱玲没到过南洋,不过她的小说总有意无意刻画南洋人物。尤其是《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隐藏不少南洋符码,让我们倍感亲切。《倾》男主角范柳原是马来亚华侨,把马来亚形容为原始森林。透过马来传统饮食习惯,也透露出南洋风情。在《红》中,女主角王娇蕊则是嫁到中国的南洋华侨。文中也描绘她的衣着饮食等,无不彰显与南洋之间的张力。

由此可见,在阅读民国文人的作品中,或许我们与他们的距离,并不遥远。而距离的定夺,则有待我们再好好挖掘文本隐藏着的符码。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