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燕园春秋

|
发布: 7:00am 19/04/2020

黄丽瑾.被文学、艺术点亮的大学生活

作者: 黄丽瑾

依稀记得2018年北大中文系的开学典礼上,有位博士研究生学姐说道:“在这里,永远不要给自己设限……”,当时的我没有真正理解“不要给自己设限”的精髓,但回顾大学的三个学期,我才逐渐意识到我在用行动实现“不要给自己设限”的说法。

我一直觉得北大、北大中文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学术氛围、在于它的诗情画意,更在于它无限的可能性。大一加入了北大中文系的戏剧社,开始接触戏剧和剧本,渐渐培养了对戏剧、影视剧本创作的兴趣。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于是我将目光投向艺术学院的戏剧影视文学方向。从大一的春季学期就开始关注修双学位的资讯。艺术双学位的毕业学分为45学分:专业核心课程占27学分,专业限选课程占14学分,毕业论文占4学分(每年的情况可能有所更动),申请者的绩点要求为GPA 3.0或以上。经过几番斟酌后,我终于踏上了修双学位(简称“修双”)的道路。

ADVERTISEMENT

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修双”生活,开始了超学分(28学分)选课的生活(一个学期的学分上限为25),于是留给个人的休闲时间变少了。在学业方面做了“加法”,学分增加,意味着作业量、任务量也随之增加了。从学期初开始,我就在生活方面做了“减法”,退出较不感兴趣的学生社团、减少不必要的聚会,把更多时间留给自己。

中文、艺术双学位的生活,让我学会在生活中做取舍。一个人的能力、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学会分配时间,学会给生活做“加法”与“减法”是我们务必掌握的内容。唯有在“加法”和“减法”之间达到平衡,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生活素质。

修艺术双学位以后,我的生活就像是被文学、艺术点亮了一般。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国当代文学》,选了贺桂梅老师的课,也旁听了李杨老师的课。贺桂梅老师说,她觉得学习当代文学,除了培养我们作为当代人的历史素养,其实也是在建构我们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结构。贺老师讲课的思路很清晰,为我们梳理文学史的脉络,以客观的角度分析文学史中的重要现象和作家作品。贺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课程的阅读书目也很多,但这学期能够上贺老师的课真的是我的荣幸。至于李杨老师,则更侧重文本的解构,李杨老师在课上为我们解构文学作品,重构我们的文学观和世界观。李杨老师从第一堂课就告诉我们不能抱着“文学爱好者”的态度做文学研究,要打破文学爱好的习惯,建立“文学史的意识”。从事文学研究要从“意识”着手,不单纯因为个人的喜好而阅读文学作品,而是为了认识和了解文学史。我还记着结课当天,正好是平安夜,李杨老师希望我们不要忘记每个周一、周二晚上,文学带给我们的温暖。那一天,北京很冷,但二教301却被文学温暖了。我也许不会在文学的路上走得更远,但我享受被文学的美感、思想力量点亮的生活。

屈指一算,“修双”后,我一个学期内大概看了30部电影,写了20多篇微影评、写了若干份作业和论文。然而,任务量增加的同时,幸福感也同步增加。艺术带给我的感动、幸福感是超乎想象的。这学期我在艺术学院选修了《美术概论》、《电影概论》和《中国电影史》,共3门课程,其中影响我最深刻的应该是《中国电影史》了。记忆中,我无数次在课堂上流下感动的泪水,听着李道新老师为我们解构和重构中国电影史,深切感受中国电影史的丰富性、多元性和震撼。

“修双”生活虽然如计划中的忙碌,但也让我遇见了不一样的学科、不一样的自己和与想象中不一样的大学生活。被文学和艺术填满的生活是幸福的,是充满力量的,而正是这股力量让我有坚持走下去的信念。我想用有限的时间看更多本书、更多部电影,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剧本,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无限的可能。

一年半的时间,一座城市,我开始熟悉北京和北大的生活。初入燕园,我总在追赶园子的步伐,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迷失而感到迷茫。随着时间的沉淀,我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慢”。我不敢说“修双”让我寻找到自己的步伐,但毫无疑问的是,“修双”以后的我更清楚自己的喜欢的事物。在北大的三个学期,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清楚认识到自己喜欢的事物,并为之付出努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