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发布: 7:00am 07/05/2020

【东盟专题‧相遇菲律宾/04】今日菲律宾华人‧研发杂交水稻,推动菲律宾稻米增产量

作者: 叶洢颖、摄影:陈启基

ADVERTISEMENT

这个人口大国会否在总统杜特尔特的带领下走出低谷?
这个人口大国会否在总统杜特尔特的带领下走出低谷?

菲华商联总会理事长林育庆是喜特宁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该集团旗下业务广泛,包括家具、玩具、百货公司、连锁店、房地产等等,可是谁又能料到这位做文具起家的企业家,其实还有另一个更为举足轻重的称号──“热带杂交水稻之父”?从文具到农业的跨度之大,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这一切,要从他与前总统埃斯特拉达交好说起。

当时第12任总统为拉莫斯,埃斯特拉达则是时任副总统。有一次闲坐在家中时,埃斯特拉达对林育庆说:如果有机会当总统,他将把农业列为最优先的方案,这句话促使林育庆对农业产生了兴趣。

穿西装的农夫,一头栽进研究里

民以食为天,如何解决粮食问题一直都是各国政府思考的问题。水稻是菲律宾的主要粮食,可是人口逾亿且不断飞速增长,而种植水稻的土地却只有400万公顷,与泰国和印尼等一千多万公顷比较起来相去甚远,除了进口,是否有提高产量的方法?

“那时候我知道中国有一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就通过朋友的介绍,于1998年认识了他,和他一见如故。”袁隆平乐意与他分享知识、技术和经验,但他对农业却一窍不通。跟袁隆平会面回国后,他到国际水稻所了解菲律宾的杂交水稻发展进度,从专家口中听到的答案,让他有些沮丧。

“专家说,杂交水稻在温带国家可以种植,但菲律宾是热带国家,不适合种植,而且口感不好,所以没有市场。”

尽管他带着满怀失望走出国际水稻所,但3个月之后,袁隆平派遣3位专家带着75种杂交水稻的品种到菲律宾,林育庆还是租了5公顷的土地播种试种。“那一次全军覆没,一败涂地。菲律宾的水稻一季是90至110日左右,中国可以是130至150日,甚至到180日。菲律宾是热带国家,如果用中国的品种,会因为天气太热,开花开得太早。”

他坦言原本想要放弃,可是在母亲的鼓励下,他重整旗鼓,再次向袁隆平求助。“他一口答应,只是要求我必须拥有自己的基地,于是我就找了四十多公顷的土地做基地,花了好多亿披索。”

1998年正值亚洲金融风暴,根本无法跟银行贷款,林育庆只能自掏腰包,把自家其他产业的资金转投到这个项目上。“这个计划不是单单买土地,还要建厂房等等。好多人都嘲笑我,说华人企业家没有人种大米,你还要搞研究,那是一个无底洞,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成功。”

林育庆笑称自己是穿西装的农夫。
林育庆笑称自己是穿西装的农夫。


经历受伤、失败,迎来成功的曙光

林育庆顶着周遭人的嘲笑,埋头苦干3年依旧没有成功,让他心焦如焚。而雪上加霜的是,在2000年10月17日,他与母亲、弟弟出席连锁店开幕礼,回程中遭遇严重车祸,司机、母亲和弟弟命丧当场,他则身受重伤。

“折了5根肋骨、尾椎骨裂了、肺出血,我以为我会死,结果我还是活了下来,所以我发誓一定要把杂交水稻搞好。”

也许是挚爱的家人在天有灵,2个月后,该公司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西岭8号”诞生了。

“‘西岭’是我父亲的名字,当‘西岭8号’出来后,我们就把它分给菲律宾中部、南部的农民。后来产出的大米就叫玛丽亚大米,以纪念我的母亲,那也是菲律宾最好吃的大米。”

菲律宾的水稻种子产量每公顷仅3至4吨,然而使用林育庆的“西岭8号”杂交水稻种子,每公顷可以产出8吨、10吨至12吨,最高可达到17.5吨,成绩斐然。

远在中国的袁隆平得悉好消息后,亲自远赴菲律宾查看成果,并将“西岭8号”称之为热带杂交水稻的先锋。

“在没有杂交水稻之前,菲律宾的水稻平均产量是2.9吨/公顷,现在增至3.9至4.4吨,如今有50万公顷耕地是种杂交水稻。如果全数土地用杂交水稻种子的话,菲律宾就可以自给自足。”

根据菲律宾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粮食自给率在2016年已达到95.01%,2017年稻米产量增长9.3%,达到1928万吨,水稻自给率为96%,让大米进口量从2010年的200万吨下降到2018年的60万至80万吨左右,相信这是杂交水稻推广的成果。

林育庆(右二)在袁隆平(右一)的协助下,历经挫折终于种出杂交水稻,大大提高菲律宾稻米的自给率。
林育庆(右二)在袁隆平(右一)的协助下,历经挫折终于种出杂交水稻,大大提高菲律宾稻米的自给率。


开办中文课,为华教出力

初始跟林育庆见面时,我们对彼此的中文水平感到有些讶异。我大致向他解释我所受过的中文教育背景和大马华教的情况,

他是菲律宾土生土长的第三代华人,跟洪玉华一样口操流利的中文,这是由于在他上学的那个年代,每日上午学英语,下午学台湾系统的中文。可是来到马科斯时期,全面菲化之后,中文源流的学校现在一周只有3次中文课,因此新一代华人与他们的中文水平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菲化之后青黄不接,华文教师也不好找。虽然汉办和孔子学院每年会有数百位志愿老师过来,但还是不够。我们商联总会自己推出1+2+1的训练课程,就是在菲律宾念大学1年,然后到中国深造2年,回到菲律宾再1年,这些学生的中文水平就足以教小学。”

林善友(左)和王经辉表示,菲律宾华人平日交流的语言以闽南语为主,华语反而用得极少,甚至非常生疏。
林善友(左)和王经辉表示,菲律宾华人平日交流的语言以闽南语为主,华语反而用得极少,甚至非常生疏。


青黄不接,会说不会写

现年31岁的林善友和26岁的王经辉正是林育庆口中说的“青黄不接”一代人。当我要求他们写下自己的中文名时,他们落笔时显得有些许犹豫,笑说不常用自己的中文名。

“我们是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学中文,这里的华侨学校是要根据菲政府制定的课纲上课,然后历史、数学和语文才是中文。”

可能是教育政策几经改变,林善友提到,华侨学校一周5日,每日4小时都要上中文课,上午5小时是英文,课时比马科斯时代要长得多。

我瞥见王经辉是用繁体写下自己的名字,才发现他们与马来西亚华人普遍使用简体的习惯不同,这也反映出中文教育系统的差异。

“我上的华侨学校,老师是台湾人,学繁体不学简体,而且交作文的时候一定要繁体的。”

林善友在某个知名食品品牌担任采购支援服务专员,咬字发音很标准,只是语速有些慢,有些用词可能不太精准,比如“开玩笑”,他会说成“开笑话”,但可能是经常运用的关系,还是相对流利;而王经辉的语速较慢,能感觉出不太熟练,访问期间很少说话,几乎全程旁听。

当两人针对部分问题要讨论答案时,基本是用闽南语或参杂菲语交流。

“我们在家里跟父母说话,都是用闽南语,很少用华语。我的父母、叔叔伯伯那一辈虽然上华侨学校,但只会很基本的,不怎么会中文了,只会讲闽南语。”

马尼拉唐人街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唐人街之一。
马尼拉唐人街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唐人街之一。

2740OCL20202191429561387985.JPG


圣诞节收红包

我们抵达菲律宾那日正值端午,看见唐人街里的店铺摆放着粽子,心里想着看来菲律宾华人也和我们一样,庆祝各种传统节日,直到林善友解开这个误会。

“我们只会过几个华人传统节日。我们没有特别过端午,粽子是平时都在吃的,已经有一段时间没看见赛龙舟。”

而农历新年前夕,他们亦会聚在一起吃团年饭,但对许多孩子来说,大年初一的“重头戏”收红包习俗却不是家家都有,反而圣诞节有派发红包的环节。比如林善友仅在圣诞节收到过红包,王经辉则是圣诞节和农历新年均有红包可领。

“中秋会吃月饼,然后我们会掷骰子,试试手气看谁能获得状元,是很普遍的庆祝活动。”

这种“博饼”活动,实际上是继承自中国福建的风俗,而菲律宾华人有90%是福建人,“博饼”普及化并不让人觉得意外。

虽然适逢端午,但是粽子是菲律宾华人日常吃的食物,并没有特别重视这个节日。
虽然适逢端午,但是粽子是菲律宾华人日常吃的食物,并没有特别重视这个节日。


|后记|从菲律宾回看马来西亚前路

林善友和王经辉大概是大部分菲律宾华人的写照。出身于中等收入家庭,被送入属于私立的华侨学校,接受水平较高的教育,尔后考入较好的大学,家中都会雇用每个月薪资3000至4000披索的女佣,生活质量有所保障。

“不过在大量中国人来菲投资后,他们开价1万披索聘请女佣,于是女佣工资大涨,很多菲华裔家庭请不到女佣了,我们家现在也没有。”

饶是如此,他们的生活依旧比贫穷线下的菲律宾人优越。当我们穿过市集,看见一个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只穿着尿布或看上去有些年头,不称身的衣服在路边赤脚跑着,有的跟父母躺在街上就地熟睡,还有孕妇挺着大肚子和丈夫以街头为家,心里说不上什么滋味。

在马尼拉最后第二个晚上,我们在一家连锁餐厅用餐完毕,站在路边等车。一个身穿大号球衣的小孩,走向与我们同行的受访者伸手乞讨。受访者的次子于心不忍,跟妈妈要了零钱,把钱放在他的手上。

这样的画面,让我深刻感受到,贫富有之间可以横亘着好几座喜马拉雅山。

前副首相敦慕沙希淡曾在2016年时指出,马来西亚正缓缓走向下坡,并感叹治安败坏成为“新常态”,极有可能会变成以前的菲律宾。

菲律宾如今只需要面对经济和治安问题,但是马来西亚的政客热衷于挑起种族和宗教课题的恶习难改,在影响种族和谐的情况下,倘若加上治安与经济走下坡,届时的马来西亚又剩下什么?马来西亚华人又该何去何从?

2740OCL20202191429561387986.JPG


延伸阅读:

【东盟专题‧相遇菲律宾/01】大马人在菲律宾‧为爱远嫁菲律宾,靠中文优势抓住机遇

【东盟专题‧相遇菲律宾/02】大马人在菲律宾‧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期待菲律宾重登世界舞台

【东盟专题‧相遇菲律宾/03】今日菲律宾华人‧从屠杀、入狱到绑架……揭开菲律宾华人奋斗血泪史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