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发布: 7:00am 18/05/2020

【东盟专题.遇见柬埔寨/03】金边贫民窟的社区力量 传道与授业

作者: 刘存全

【大马华人在柬埔寨】

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的调查,柬埔寨90%的贫困人口仍居住于郊区,生活于贫穷线上。世界银行指出,医疗与教育问题是柬埔寨应对贫困问题最关键的两大挑战。本报拜访柬埔寨首都的社区学校,与郊区的社会企业,就近观察大马华人如何与当地的贫困社区产生连结。

ADVERTISEMENT

火车是贫民窟的孩子的好玩伴。(摄影/冯依健)
火车是贫民窟的孩子的好玩伴。(摄影/冯依健)
贫民窟的孩子爬上废弃的火车頂嬉闹。(摄影/冯依健)
贫民窟的孩子爬上废弃的火车頂嬉闹。(摄影/冯依健)

贫民窟的社区老师

当吕静霓踏上布满碎石、垃圾袋与弃用保险套的火车轨道时,许多住户好奇地从房里探头张望。数位小孩看见她,便远远地迎上来,热情地打招呼,拖着她的手,或拉拽着她的衣角,试图吸引这位社区老师的注意。

走入贫民窟之后,吕静霓身边围绕的孩子越聚越多,刚刚向眼前的小孩问好,目光又马上转向身后一名嗓子更大、拉得更用力的小孩;要问候小孩父母,孩子最近为何不去上课?下一分钟,又得为两个打得不可开交的男孩劝架。

吕静霓找到空隙抽身,告诉我们,火车轨道环绕着整个金边市,我们身处的多个贫民窟也沿着轨道形成。据《高棉时报》报道,金边市共有约500个贫民窟,超过14万的贫困人口住在这拥挤、混乱、在城市一隅搭起的简陋瓦房里。

3年前,吕静霓随着大马教会组织到柬埔寨当志工,数次随团经验后,她决定留在柬埔寨,为金边各角落的街头露宿者服务,给他们的小孩上课。一年后,经过一位曾住在贫民窟的朋友提议,她决定在金边市以北的亚坤(Khan Toul Kouk)贫民窟深耕,设立学习中心,以一名教师的身分去帮助贫困孩童。

“这边的孩子都来自低收入家庭,许多家庭没有固定工作,他们以捡拾塑料或破铜烂铁为生,或是推着手推车贩卖河螺,每天赚取稀薄的收入。”

吕静霓除了教书,也到学生家做家访。两年来,她观察到贫民窟内有许多非法行为,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如常进行。“这一区毒品猖獗,白天也会见到有人交易毒品。

“没有人要掩饰,大家都认为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有时他们甚至会让孩童去贩卖毒品,因为孩童不会被判监禁。这真是令人难过的事。”

吕静霓总结学生一个月来的表现,为优秀学生颁发奖励贴纸。(摄影/冯依健)
吕静霓总结学生一个月来的表现,为优秀学生颁发奖励贴纸。(摄影/冯依健)
在雪州梳邦长大的吕静霓,说得一口流利柬语,在贫民窟成为孩子们的大家长。(摄影/冯依健)
在雪州梳邦长大的吕静霓,说得一口流利柬语,在贫民窟成为孩子们的大家长。(摄影/冯依健)

没人宠的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

火车轨道旁的贫民窟距离学习中心不远,学生行走5分钟,便可来上课。

吕静霓形容,孩子们都像“独立的大人”一样,“对自己的生活安排有决定权”,父母管不着,也不会管。因此,劝父母送孩子来学习无效,“都得直接和孩子们交涉。”

学习中心是吕静霓租下的一间店面,用简单的隔板,隔出一间课室,安置几张桌椅与白板,请来一位谙高棉语的老师,小小的空间自成世界,是不受外界打扰的学习天地。

采访当天,正好是学习中心依据各人的表现,分发奖励贴纸的日子。学生们见访问时间长,耐不住,忍不住走来催促吕静霓,渴望着领取奖励。

“他们依旧是个孩子,你看看他们多么爱撒娇。但他们的生活缺乏纪律,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吕静霓在学习中心发展出一套教育模式,运用适当的激励,而非毫无来由地把礼物抛掷到他们面前。

看似害羞腼腆的小孩,一回到住处附近,就展现自己活泼好动的一面。他们在火车轨道旁骑着踏板车追逐嬉闹,较为顽皮的男孩爬上废弃火车,表演跳舞、倒立,像拥有一个玩具火车般得意。

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照与生活纪律,孩子们在打闹中学会的是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他们有个心态,觉得要自我保护。”她举起拳头说:“这是他们成长的方式,他们需要表现得十分好斗。”

“的确,他们在家里得不到关爱,他们的父母并没有在他们需要的时候,陪在他们的身边。”她担心,贫民窟社区龙蛇混杂,若小孩没有受到正规教育,则易在成长过程中走上歧路。

那么贫民窟的孩子们会去上学吗?吕静霓说:“许多孩子没有报生纸,无法到正规学校上课;不然就是家里缺钱,父母希望孩子留在家里,照看弟妹。”

她无奈补充,“有时候孩子就是不想上学”,这时老师与家长便无计可施了。

吕静霓设立的学习中心目前共有30位学生,教导的科目包括英文、数学、美术、道德教育、卫生观念等等,吕静霓说她正尝试为这些孩子补足基本知识。她相信,教育新生代才是打破贫穷隔代衍生的关键。

但她也反思,在马来西亚成长背景与这些贫困孩童的差异大,因此许多基本观念要重新教导。“我们成长的方式与他们不一样。从小到大,我们学会储蓄、学习要准时和守诺言,但这些观念,他们都不知道。”

“我们必须重新教起。这需要持续的努力。”

贫民窟社区沿着火车轨道而立,轨道上布满垃圾袋与废弃物。(摄影/冯依健)
贫民窟社区沿着火车轨道而立,轨道上布满垃圾袋与废弃物。(摄影/冯依健)
许多来自贫民窟的住户,推着手推车,以兜售河螺为生。(摄影/冯依健)
许多来自贫民窟的住户,推着手推车,以兜售河螺为生。(摄影/冯依健)
走进贫民窟,吕静霓被学生团团围着,孩子们拉着她的手,渴望获得她的关爱。(摄影/冯依健)
走进贫民窟,吕静霓被学生团团围着,孩子们拉着她的手,渴望获得她的关爱。(摄影/冯依健)
沿着火车轨道而立的贫民窟社区,是许多低收入户的住处。(摄影/冯依健)
沿着火车轨道而立的贫民窟社区,是许多低收入户的住处。(摄影/冯依健)

面对贫困,不能只是Touch n Go

学习中心仅是吕静霓的个人计划,通过向教会和身在大马的朋友筹款,她募集运作经费,但身为创办人,3年来她分文未领。

未来,吕静霓计划成立非政府组织,虽然自己有可能回国,但“即使我回去,这个计划也会持续下去”。

提到成立非政府组织,她忍不住激动地说:“柬埔寨好多非政府组织!”

1991年,巴黎和平协定签署后,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柬埔寨。面对一贫如洗的柬埔寨社会,当时的政府决定在1992年开放国门,接受国际社会的援助。许多非政府组织走进柬埔寨,在金边设立办公室与服务团队。

根据非政府织民间管理机构柬埔寨合作委员会(Cooperation Committee for Cambodia)的调查显示,柬埔寨共有三千五百多个非政府组织。据《外交家》杂志报道,柬埔寨是卢旺达之后,非政府治组织相对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然而,许多非政府组织来来去去,却缺乏与当地社会产生连结。她说:“以这个贫民窟为例,过去就有很多非政府组织来过。他们进来,做些善事,然后走了;下一个外国组织再进来,也做善事,又走了。”

最终,当地人不再对社工组织有期待,认为他们迟早会离开。但,离开后没带走的是当地人被养坏的胃口。“这导致一种依赖的心态,我不需要努力奋斗,我不需要学会养活自己,只要开口向外国人索讨。”

吕静霓认为,长期而言,施舍行为破坏当地人的自尊,让他们连自助的能力都失去。她举例,外国人来到柬埔寨,自视为将弱者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见到破旧的房屋,就拿起刷子,为房屋进行粉刷。

这种“一触即离”(Touch and go)的行善行为,结果造成的却是羞愧感。“这些被帮助的人会想,为何我不能照顾好自己的家园?我觉得自己很糟,连自己的家人都无法照顾,还需要别人打理。”

学习中心里,高棉语老师(站立者)正在教导学生写字。(摄影/冯依健)
学习中心里,高棉语老师(站立者)正在教导学生写字。(摄影/冯依健)
吕静霓(左二)相信,助人脱贫没捷径,只有持续投入,引导他们跳脱依赖他人的思维,贫困生活才会改善。(摄影/冯依健)
吕静霓(左二)相信,助人脱贫没捷径,只有持续投入,引导他们跳脱依赖他人的思维,贫困生活才会改善。(摄影/冯依健)

吕静霓的反思也来自过去为街头露宿者服务的惨痛经验。她自嘲过去像个“女超人”,不管苦主面对任何问题,她穷尽心力,从寻找落脚地,到帮忙找代步工具,她都一手包办。最终,她意识到,若不改正根源问题,这种服务的关系只会导致无穷尽的恶性循环。“当地人的思维方式没变,不会学着去珍惜。”

“他们看到外国人进来,就会跟他讨钱。这已很普遍,外国人在这里被视为施舍者、圣诞老人……非政府组织进来帮忙是好事,但他们做事的方式可以改进。”

身为基督徒,吕静霓相信即使面对令人绝望的贫困,也不能失去爱和信心,只是提醒自己——“需要持续地投入心力”。她相信,助人脱贫没捷径,只有持续投入,引导他们跳脱依赖他人的思维,贫困生活才会改善。

“不能以为给了他们这些物质,他们的生活就会自然改善。”

离开贫民窟前,轨道上的孩童忽然四散离开,离开火车轨,原来远处一辆火车正在驶来。我们退开两步,火车轰隆隆地在我们面前驶过。

“如果轨道上有小孩没注意到,已被撞上去了,”吕静霓对眼前的场景习以为常,淡然说:“这已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旧火车已是贫民窟生活的一部分。(摄影/冯依健)
旧火车已是贫民窟生活的一部分。(摄影/冯依健)

延伸阅读:

【东盟专题.遇见柬埔寨/01】柬华的苦难 排挤与战乱

【东盟专题.遇见柬埔寨/02】大马华商在柬埔寨 离散与冒险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