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本报特约

|
发布: 7:50am 17/05/2020

巫靖璇.我们与病毒的距离

作者: 巫靖璇

行管令最近放宽了,这包括允许少于20人的聚会。有人对此诟病,说为什么是20人,难不成有证据显示第21人才会带来病毒?依此类推的话,我们可能会问──为什么是一公尺?

所谓安全的社交距离,就是假设每个人都是带菌或带病毒者。与所有的“他人”保持距离,理论上就免于感染。我国规定的是一公尺,英国之前规定两公尺,澳洲则建议民众保持1.5公尺;而世卫组织针对何谓群聚,或距离多远才算安全并没有作出定义。

ADVERTISEMENT

由此看来,这样的规范因地制宜,的确没有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指标。

您也许会问:那么我怎么知道,我们与病毒到底距离多远?

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身处的环境本来就少不了各种微生物,这些细菌,霉菌和病毒往往与人类和平共处。当它们具备攻击力成为致病原时,身体自然的免疫力也足以抵抗这些坏东西的侵入。我们不需要也不应该企图将之消灭殆尽──极端的举措像某国国民喝消毒液试图杀菌自保一样──以为活在一个无菌的世界就能平安无事。

始于19世纪的无菌观念,主要用于外科的手术治疗。手术过程当中令医生头痛的,除了病灶是否完全切除,断骨是否接驳正确,止血是否处理妥当,还有其他致命的并发症──尤其是术中感染。于是每一间开刀房旁边都必备刷手室,让要上刀的医护人员把双手用高浓度的消毒液彻底清洁。接着佩戴无菌手套,最后穿上无菌手术衣。

医疗连续剧中,刷手后医生把双手极不自然地凌空摆在身体前面,是因为所谓的无菌区(aseptic field)只局限在头部以下腰部以上。头部(包括帽子和口罩),背部以及腰部以下,全部都视为污染有菌的区域。一个大费周章把手刷好,全副武装上台的医生,可能就因为用手调整口罩或眼镜而前功尽弃,必须重新做过。同样的道理,术中护士帮忙揩汗的动作,是为了避免无菌区被一滴从“受污染”的额头流下的汗水所破坏。

这是手术中污染区和无菌区的距离。绝对少于一公尺。回到日常,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实现无菌生活。医学研究报告指出,当医护人员走进流行性感冒患者1.8公尺范围以内的时候,被感染的机率就相对地提高。这倒是值得我们参考的实证。

如今政府逐步放宽规定,试图在抗疫和生计的拉锯中寻找平衡,摸着石头过河。拥抱新常态的我们,除了遵循各样标准作业程序,致力提高个人的免疫力才是防疫的王道啊。

说到底,没有谁知道病毒和我们之间真正的距离。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