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暖势力

|
发布: 5:04pm 01/06/2020

“躲”在兴都庙后被遗忘‧巴生特殊学校等你送爱

巴生特殊学校就像遗落在海中的夜明珠一样,等待被大家发掘。
巴生特殊学校就像遗落在海中的夜明珠一样,等待被大家发掘。

(巴生1日讯)富在深山有人寻,穷在闹市无人问……。巴生就有一所“特殊”学校,犹如遗落在海中的一颗夜明珠般,等待大家来发掘。

本报通讯员有幸在志工家长杨张华的带领下,走访巴生特殊学校(Klang Special School),发现这里有一群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过着冷清的日子;然而,和煦的阳光,也逐渐地透视进来了。

ADVERTISEMENT

这所巴生特殊学校,位于南方镇一隅的小山坡上,大路的一栋兴都庙宇遮挡了“它”的存在,所以不易看见,更显神秘、特殊及不寻常。

校长罗涵妮在学校服务了26年之久。
校长罗涵妮在学校服务了26年之久。

在杨张华的引见下,通讯员和该校校长罗涵妮进行一场面对面的访谈。

罗涵妮今年55岁,已在特殊学校服务26年,她之前曾在巴生港口一所国小当7年临教,教导聋哑学生。

由于特殊教育经验丰富,她之后在巴生特殊学校执教几年后,就被擢升为校长。

教师充满爱心 不离不弃

她指出,在这里服务的教师都充满爱心,默默地付出,不计劳苦。

“2014年,由于经济问题,学校一度无法发薪,但所有教师都毫无怨言,对学校不离不弃。”

她说,该校的十多名教师,大多数都把青春献给了学校,从年轻服务到老,从不言休。

“现年55岁的茱莉亚,是这里服务最久的教师,共29年,专职教导纸藤艺、缝纫及园艺等。她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美术室,和孩子一起欢乐成长,快乐无比。她常说,孩子其实都具有天分,而且潜能无限,慢工出细活,手制的样样都是精品。”

她表示,还有现年44岁的印裔教师柯奇兰,在这执教约25年,常言孩子其实都很聪明,只是需要大家去发掘和教导。

“其他教师包括卢思娜和贾雅玛,也分别在学校服务25及23年,她们都喜欢自己的工作,也喜欢这边的小孩。”

杨张华寻经费改造游泳池

同时,罗涵妮指出,学校也有开办电脑班,由慈济人到校义务教课。这也有一个设计完善的游泳池,是杨张华协助寻找经费改造而成。冷气音乐室,亦是靠筹款建设起来,室内的乐器,大部分是善心人士所捐献。

“杨张华也找到许多捐款,增设学校设施及充作维修费;学校大门口左侧的物理治疗室,就是崭新的一座新教室。有了这间教室,许多本来不能行走的孩子,都能慢慢地健康跨出第一步。”

她补充,是的,孩子需要更美好未来,学校需要更多关爱和资助。

“当我们都能在阳光下过着温暖的日子,或许也可以把温暖与特殊儿一起分享。”

任何疑问或有心资助者,可致电联系巴生特殊学校(03-3371 4176),为特殊儿送暖。

贾雅玛给予学生“一对一”的指导。
贾雅玛给予学生“一对一”的指导。

陈必豪老师为学生进行物理治疗。
陈必豪老师为学生进行物理治疗。

带头辟荒地 学有机农耕

此外,杨张华也对该校拥有深厚感情,谈起校务,言语间更是眉飞色舞。

他受访时说,他本身的孩子,已在这学校学习10余年,因此“爱屋及乌”,一直设法提升学校软硬体设备和声望。

原本对种植一窍不通的他,不但胆粗粗地带头将学校后面荒地开辟起来,还设法学习有机农耕技术,在空地上种植各种有机蔬果。

他表示,蔬菜方面,种有菜心、苋菜、菠菜、茄子及羊角豆等;水果则包括芒果、番石榴、甘蔗、木薯、玉蜀黍及香蕉等。

杨张华自豪地指出,有机蔬果除了供应学校师生餐食,还可把多余产品向外兜售,赚取利润养校。偶尔,他们也会把蔬果送给临近的老人院和孤儿院,广结善缘。

杨张华(右)与他的孩子感情深厚。
杨张华(右)与他的孩子感情深厚。

有机菜园种植一片翠绿农作物。
有机菜园种植一片翠绿农作物。

雪障儿协会由特殊儿家长成立

1964年,一群特殊儿童的家长在巴生扶轮社的资助下,成立“雪兰莪残障儿童协会”,并由巴生英华学校校长德纳先生出任主席。这个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开启最早的残障儿童教育及特殊训练,由德纳出任首届校长。

开始时,学校只有一名教师、4名学生,在吉隆坡十五碑一所基督教堂上课。首两年,委员甚至自掏腰包,赞助校长到澳洲接受特殊教育课程培训,以有效地带领师资团队教导学生。

1974年,协会易名为“雪隆残障儿童协会”,过后又改为“雪隆智障儿童协会”(Selangorand Federal Territory Association for the Mentally Handicapped,简称SAMH)至今。

此协会曾开办多所训练中心,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如今仅剩3所,分布在十五碑、增江北区及巴生。56个年头过去,若非一分爱心,一分使命的坚持,剩余的3所特殊学校,相信也无法继续走下去。

学生百余人 课程分4类

巴生特殊学校现有学生百余人,年龄介于5至43岁,课程方面分为4类,即早期疗育课程、学校课程、技能培训中心及庇护工厂。

除了提供基本特殊教育,也根据学生潜能给予特别训练,为成年学员提供工作,让他们凭一技之长,养活自己。

早疗课程每班容纳7名学生,适合6岁以下孩子。教师大多以一对一个别指导,家长也必须参与,学习如何教导特殊儿。

学校课室最多可容纳65人,分上、下午7班上课。学生年龄介于7至17岁。孩子除了学习语文及其他科目,也注重生活技能、沟通技巧、情绪管理及如何自卫等。这阶段学生,通常也可在政府学校接受一般教育。

技能培训中心共收纳14名18岁以上的特殊儿,分两班上课,时间为上午8时至下午4时。课程包括纸藤艺、烹饪、缝纫、园艺等。

庇护工厂,是于2010年开始推展,主要供完成技能培训而选择留下的学员有个出路。学校为学员承包一些轻便工作如分类、安装及包装等。这里的22学员,最年长的已有43岁,学校也为他们向国家福利部申请每月400令吉的残疾人津贴。

技能培训中心学员缝制的玩具精美可爱。
技能培训中心学员缝制的玩具精美可爱。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