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燕园春秋

|
发布: 10:00pm 01/08/2020

林湘凝.从伦敦到北京:一趟学习之旅

作者: 林湘凝

身为一位非独中背景的马来西亚学生,自己从没想过能与北京大学结缘。直到2019年9月1日,我到北京大学注册报到,正式成为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我所就读的硕士项目是北京大学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SE)双学位培养项目,第一年在北大完成学习后,于第二年前往英国留学,完成学习学分和撰写论文。

踏入燕园,我特别感慨自己有机会在中国留学,在这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家深造。但是,我也问自己:从小学六年级毕业以后,从没上过任何一堂华语课的我,身边都是讲华语的环境,我能适应这里吗?

ADVERTISEMENT

开学了,自己立马进入学习的状态,而我逐渐地意识到,之前的担忧都是多余的。我修读的研究生项目是以英文教学为主,课堂上的交流均使用英语。至于课后单独和老师交流,他们口中所说的中文,我也大致理解,不是大问题。唯有使用华语进行日常交流时,我最常听到对方说:“你是南方人吗?听你的口音,好像是南方的。” 被归纳为中国的南方人而不是外国人,这不仅让我感到好奇,也成为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甚至还把这个疑惑带到了课堂上和大家讨论。

本科阶段时,我在英国攻读法律。留学英国还是中国,两者之间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异。在英国,自己已经习惯成为亚洲人的一份子,甚至已经适应了作为少数族裔的生活。至于在中国,则如上所述,中国人会从我的语言,把我归类为他们的一分子。两地之间,给我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定位。其次,有关校园的环境,伦敦的大学都是开放式的,每个人都能进入校区,但不能进入教学楼。同时,伦敦内因城市发展因素,校区的范围也比较小。至于中国,尤其是北大,则给我另一种不同的感受。曾作为圆明园一部分的北大,校区北部的景色非常漂亮。初入燕园时,我根本不敢相信这竟然是一所大学的校园。北大虽大,但北大校园是封闭式的。在校外寄宿的我,每次进入校园时都要向站岗的警卫出示校园卡。但是,一脚踩进了校园,我的心里总会有种安全感,甚至是回家的感觉。这一切,都是我在伦敦留学时所感受不到的。

能进入北大或清华的学生,都是表现非常优秀的。但我认为,最应该敬佩的,是那些在他们背后辛勤劳动的,并且支持他们追求梦想的人们。这些人,包括在北大里工作的每一位。记得有一天,我在松林食堂吃包子。由于吃得比较慢,就在快吃完后才发现,食堂快要关门了,里头就只剩我一个人。此时,在我面前负责清洁工作的奶奶看到了我,告诉我没关系,叫我慢慢吃。她还说,比起她们,我们这群读书的学生肯定更辛苦。奶奶这一举动,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意识到,因为有那么一群在我们身后默默工作的人,我们这些学生才能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好好学习。对于她们,我必须献上敬意!

北大的学习生涯,成为我学习中国和各个方面的一次宝贵机会,也同时成为我学习培养深度思考的重要过程。课上,我们学习了中国和世界的国际关系。班上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外交关系特感兴趣,一直向老师提出许多从西方视角而出发的问题。在班上,无论是中国同学还是外国同学,讨论激烈的,不仅仅是源自价值观的不同,也包括视野上的不同,甚至是生活所经历的不同。如今热门的中美关系,还是影响世界各地的民族主义问题,其中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解释。学习国际关系,需要更大的胸怀,去聆听各个方面能站得住脚的论述。至于目标,则是让我们每一位从中学习如何当个尽责的世界公民。

时间过得真快,一年的留学北大就到此结束。虽然在燕园的时光比理想中的短暂,但我会把在北大所学习的所有教诲铭记于心。今后,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我希望自己能尽一份力,对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能成为了北京大学的一份子,是我一辈子的荣幸。硕士的第二阶段,我将准备就绪,出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