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27/08/2020

【浅谈七夕习俗/01】大马福建人的七夕:“做十六岁”

作者: 李永球民(俗田野工作者)

福建人祭品的海棠粉(金钱粉)。
福建人祭品的海棠粉(金钱粉)。

马来西亚华人从中国祖籍带来了传统习俗,这些风俗习惯在本邦流传百余载,有些尚兴盛,有些在式微。就以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来讲,早期是华人民间重要的节日,可是近年严重衰微中。

ADVERTISEMENT

在各籍贯华人中,以福建人、广府人及潮州人庆祝七夕节最为隆重:福建人为满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广府人活跃于拜七姐的风俗、潮州人为孩子办“出花园”。福建与潮州的风俗颇为接近,主要是祭祀孩童保护神,当孩童到了一定年龄,就得办一个风俗,把他与保护神的“契约”解除。而广府自成一家,原本是未婚姐妹的“七姐会”,在中国原乡是乞巧兼祭祀习俗,在我国则注重祭祀活动。

●文.摄影:李永球

马来西亚福建人如何过乞巧节?访问一位住在霹雳州太平的温钻华女士(祖籍福建安溪,82岁),她说福建人相信七娘妈与床母是孩童保护神,所以孩子一出世,就自动过契予七娘妈为契子,得年年祭拜七娘妈及床母。昔年她祭拜七娘妈的时间是在七月初七的下午时分,通常下午1点过后直到傍晚都可以祭拜。她在家门口五脚基摆起香案,祭品除了有香烛,尚有七色花、线(不计多少色)、针、剪刀、镜子、梳子、海棠粉、胭脂、稻秧、水果、糕粿、还有三牲(鸡、鱿鱼干及熟面)、糖粿(糯米搀番薯做成的汤圆,中心压个凹洞,汤汁是黑糖姜汤)等,以及一个纸糊的“七娘妈盆”,最后将金纸及七娘妈盆焚化。

她祭祀七娘妈数十年,直到最小的女儿16虚岁(1984年)后就停止祭祀,因为16岁“洗契兼出花园”,就不再是七娘妈的契子了。祭品中的稻秧,是以铁罐子内放棉花,再撒数十颗稻谷,每天浇水让它们成长发芽,就将整罐稻秧来祭拜。这些祭品的意义在于强调农业社会的男耕女织,虽然与现代工商社会脱节,但背后意义就是要我们勤劳工作,就会有好收获。

福建乞巧节的满桌祭品,包括现代化妆美容品。
福建乞巧节的满桌祭品,包括现代化妆美容品。

传说七夕当天牛郎织女相会,织女一年一度相见时痛哭流泪,福建人祭祀七娘妈的祭品中,糖粿的凹洞就是盛织女眼泪的。
传说七夕当天牛郎织女相会,织女一年一度相见时痛哭流泪,福建人祭祀七娘妈的祭品中,糖粿的凹洞就是盛织女眼泪的。

福建人祭品的油饭(糯米饭)。
福建人祭品的油饭(糯米饭)。

而床母则是在大节日时祭拜,即除夕、清明节、乞巧节、中元节及冬节(冬至)时祭拜,通常是在房间里的床上进行,供品为一碗饭,三四道菜肴,只点三支香,不点烛,祭拜了马上烧金纸(在房间里)。据说床母姓烛,所以不点烛,祭拜了马上烧金纸是因为祭拜的时间若长,那么孩子会变成很顽皮不听话。事实上,是因为房间里有帐布被单等易燃物,恐怕点蜡烛引起火患,马上烧金纸结束祭拜也是担心火患,一切速战速决,就是要避免火患。

祭拜七娘妈保人緣

随着时代的演变,做16岁拜七娘妈的风俗严重式微中,几乎消失殆尽了。主要原因是孩子16岁后就不再膜拜床母与七娘妈了,再者长辈也没教导年轻一辈继续保持传统,因此逐渐失传。正在以为已经失传之际,就在太平发现一家是坚持年年祭祀的。主人翁是陈启全与李玉英夫妇。他们遵守已故长辈的传统习俗,即使孩子已经16岁了,还是年年祭祀,认为七娘妈依旧会保庇孩子出外有人缘,事业顺利。

他们家里的传统是在孩子出世后,每个农历月的二十六得祭祀床母,以一碗饭一粒煎蛋来拜祭床母,并上香点烛及化金纸,每逢节日也是如此祭祀,即使孩子满16岁了。他们还是恪守着传统,在大节日祭祀床母,只不过取消了每个农历月二十六的祭祀。

福建人祭祀七娘妈。
福建人祭祀七娘妈。

陈启全夫妇祖籍福建泉州晋江东石镇,祭祀七娘妈会亲自做糖粿(俗称番薯圆),即采用木薯粉加上煮熟捣烂的番薯弄成圆形粒状,再以手指头按一个凹洞,放进锅里煮熟,再放进已经煮好的白糖汤里即成。启全家祭祀七娘妈的时间是在七月初七的午后,在住家门口处摆置香案,祭品有七杯茶、七色花、七色线、七粒碗糕、七粒苹果、糖粿、油饭(糯米饭)、煎鱼、牲礼(三牲)、海棠粉及女性化妆品、金纸、七姐衣及七姐盆。玉英说,化妆品拜后她会使用,会让自己更加有人缘及青春美丽。

本来孩子长大了可以不拜牲礼,但因为陈家今年喜获一个孙儿,所以才加上了牲礼。观察了其祭祀七娘妈的习俗祭品,是极为传统,主要福建人必须有糖粿及油饭,不过缺少了七娘妈亭,至于七姐衣及七姐盆则属于广府人的祭品。我国各民族或籍贯的民俗交融现象,已经极为普遍,这是民俗发展的自然规律吧。

延伸阅读:

【浅谈七夕习俗/02】大马广府人的七夕:太平有个“七姐会”
【浅谈七夕习俗/03】大马潮州人的七夕:七月初七“出花园”
【浅谈七夕习俗/04】唤醒传统习俗的记忆:三籍貫七夕节比一比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