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24/09/2020

【十八丁炭话/02】第二话:“黑白分明”的烧窑人

作者: 张露华(副刊记者)
炭不是烧出来的,而是“焗熟”或“熏熟”的。
炭不是烧出来的,而是“焗熟”或“熏熟”的。

ADVERTISEMENT

●报道:本刊 张露华
●摄影:本报 黄玲玲

窑生炭,炭生窑,两者关系互相依靠,造窑者铸造了一座坚固的窑,就需要烧窑师傅来生炭,把一根根的红木,变成一根根黑得发亮的木炭。

炭窑工坊,是一个“黑色世界”,长年的熏陶下,四周围都沾染了黑色素,连产品也是黑的,所以在这里面工作的人,长年都与黑相伴,双手与有衣服遮盖的身体部位永远都是“黑白分明”。

烧窑,是一种劳力活,除了没有舒适的工作环境,做的都是体力活,从驾船到红树林载木回来,把红木一根根的搬到窑前,然后再把一根根的红木搬到窑内排列好,最后木变成炭,再一根根的把它们抬到窑外,真是少点力气也做不来。

然而,这些体力活也不单是男人在干,在开窑的时候,把炭搬出窑的工作都由一批熟练女工来做,哪个窑开窑她们就去那里搬,所以开窑的时候,也是碳窑最有人气的时候。

很多人都觉得,这些又累又脏的工作,年轻人都不愿意做,即使是家族生意,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接手,但很多时候亲情却胜过了常理,让这个家族生意一代接一代的做下去。

在十八丁炭窑区,有个经营了四代人的炭窑世家,三代人的“火红人生”都贡献在这“黑色世界”。

67岁的王绍传,是王家第三代的烧窑师傅,10年前因为心脏疾病,被迫放下这份干了40年的事业,现在由儿子王鸿喜接手。

虽然处于退休状态,但王绍伟闲来无事,还是会骑着摩托到炭窑走动,看看儿子窑烧得怎样,偶尔会下手帮儿子添些柴火,跟窑区邻里闲聊一番。

他说,他家从公公时代已经在经营炭窑,开始时是在太平烧窑,后来才搬到十八丁。

中学就被父亲叫到炭窑里工作的他形容,自己不爱读书,所以初中念完就到窑里工作。

“那个时候我们家蛮威水的,有18粒窑,我们三房人(父亲三兄弟)都在做窑,也请了不少的工人。到我接手时,父亲留下两粒(窑)给我,我之后自己再买一粒(窑)。现在我们家族还剩下6粒。但是到我这一辈时,就剩下我在做!”

从载木、叠木、控火到开窑,烧窑是很苦的技术活

王绍传表示,烧窑是一种苦工,他干的活并没有因为是儿子身分而少做一些。一切从搬树桐开始,船把树桐载回来之后,就跟着其他工人一起搬,堆放在窑前。然后再学习开船载木、叠木、控火、开窑,一步步的学习。

在各种工序中,他觉得叠木最考功夫,因为地面是由一块块的砖头承住,有的窑烧久了地面会下陷或不平,而树桐则必须一根一根的平直放齐,才能够容纳预算好的数量,所以叠木的人一定要做好这部分,不然开窑的时候,可能会倒下来,搬炭的人就很危险。

王绍传表示,烧窑是一种苦工。
王绍传表示,烧窑是一种苦工。

他表示,要把一个窑填满,需要11吨或约1100根树桐。开窑时如果只是一个人在搬,需要两天才能搬完。

当树桐填满炭窑后,就要进行封窑熏木步骤,开始连续一个月顾火的日子,确保柴火不会中断。

王绍传表示,开始熏木后,柴火必须全天候在烧,每一个半小时就要添一次柴,半夜也必须回来添火,所以小时候会直接在工厂里睡,方便半夜起来添柴,这也是最累的一环。

一个月后,树桐熏成一根根的黑炭,就是“开窑”的日子。怎么知道炭“熟”了,他说:“靠自己经验。以前爸爸教我,闻烟的味道就可以知道是否熟透。熟透的炭散发出来的烟是香的,而未熟的炭闻起来有酸味,所以以前的师傅看烟的颜色、闻烟的味道就可以知道。如果觉得自己功夫不到家,就挖开一块砖来看,这种做法比较准确。”

以前是木等窑,如今是窑等木

每次的收成可以有多少产量?他说:“看木而定,好木分量自然比较多,但也要看柴火。在熏木过程中,火候掌控讲求技巧,柴火断了热气就会燃烧木,这样产量就会减少,所以发现柴火熄了必须在一个小时内重新添柴,否则严重起来整个窑会烧起来。”

他还笑着说,年轻时候白天贪玩,晚上睡过了头,半夜起来发现窑火灭了,于是马上跳起来添柴,当时真是冒了一额冷汗。

叠木考功夫,掌火靠精神,开窑一身黑。当一根根的木变成炭之后,师傅就要开窑,把木炭拿出来。搬抬的人全身上下都会占满黑黑的炭粉。

王绍传表示,当木炭成熟开窑时,其实窑内的温度还很高,必须多等10至15天冷却后才能把炭搬出来。即便如此,木炭还是很烫的,经常会被烫伤,但也不能继续再放在窑内,因为高温会令木炭自燃,这样就会影响产量,所以时间一到就一定要搬出来。

在炭窑工作几年后,王绍传也曾经出走过,当了4年的渔夫,最后还是回来接手这个老行业,一做就40年。

王绍传偶尔会来炭窑走走,看到儿子在忙,就帮忙添柴火。
王绍传偶尔会来炭窑走走,看到儿子在忙,就帮忙添柴火。

后来因为健康理由,他无法再继续做这工作,于是就问儿子要不要回来接手,尽管儿子没有学过这门手艺。因为不想这门家庭生意失传,所以他希望两个儿子当中,有一个愿意回来接手,最终还是长子回来继承。

王绍传回想以前家家户户都是用炭生火的年代,木炭是日常用品,每家每户都有一大麻布袋的炭放在厨房,当时炭窑生意非常火红,单是十八丁就有几百个炭窑。

如今用炭火的家庭已经非常少,儿子接手生意后,大部分的炭都出口到国外,只有少部分内销。

他感叹,在最辉煌时期,是木等窑,载回来的红木排满窑外,等待开窑及冷却,把木炭都搬出来后,就马上搬进去再烧窑。

“现在是窑等木,往往木炭出炉后,还要等上一段日子才有足够的木可以烧窑。”

延伸阅读:

【十八丁炭话/01】第一话:用双手一砖接一砖堆叠炭窑的造窑者

【十八丁炭话/03】第三话:因亲情牵绊而接班的烧窑传人

【十八丁炭话/04】第四话:红木浑身是宝

相关稿件:

【窥看国家动物园兽医部/01】发现兽医部秘密基地

【看见清洁工人/01】僱主频换  他们成了永远的“资深新人”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