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6:55pm 23/09/2020

【全民阅读】启发或感动我的人物传记

作者: 越读者

ADVERTISEMENT

越读者(版主之一)廖文烈
越读者(版主之一)廖文烈

其实人物传记这个主题的范围蛮广。因为除了传记、自传、回忆录也包括在内。基本上,人物传记都避免不了一个问题,就是文过饰非。但这并不阻碍我们阅读他们。人无完人,只要这本传记能够让人有所启发、感动,这就够了。

廖文烈(怡保):德兰修女的一生

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得奖者是德兰修女。这一届的诺贝尔和平奖得奖者是继1952年史怀哲医生后,少数毫无争议性的得奖者。

因为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德兰修女传》,内心深受感动。德兰修女去世时,在书店看到她的传记,二话不说马上购买。看完这本《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心中满满的感动,久久不能自已。

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德兰修女的一生。德兰修女(1910-1997),阿尔巴尼亚人,37岁正式成为修女。1948年远赴印度加尔各答,且于两年后正式成立仁爱传教修女会。天主教的条规规定,要成立一个新的修会,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但是德兰修女创造了奇迹,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获得教宗的恩准而成立新的修会,并且竭力服侍贫困中的最穷苦者。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修女放弃优渥的生活走入贫民窟?话说当时的印度,由于刚脱离英国独立,百废待兴中。也正是这个因缘,修女在火车上听到一位贫困的印度人申诉着:“我渴”。一句我渴,让修女陷入沉思中。到底印度有多少贫困的上帝子民?我要怎样做才能帮助他们?

一系列的疑惑,很快就有了答案。她离开修道院这座高墙走入人群。刚开始时阻难重重,但修女却排除万难,在加尔各答找到立足点。在加尔各答,她的第一个志工恰巧就是她在修道院救过的一个年轻人。

虽说修女成功在当地立足,但由于印度当时民族主义高涨,很多人都不相信她一个外国人而让她吃足了苦头。但所幸,最后她依靠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以及人溺己溺的爱心,获得地方政府与人民的信任和爱戴。

德兰修女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97年9月去世葬于加尔各答。她的去世,获得印度政府的国葬,可说是对她的认同与肯定。

李慧欣(吉隆坡):《李嘉诚传》比鸡汤管用

李嘉诚,不只是启发我感动我那么简单。他是我最敬佩的、影响我最深的人。撇开他的成就不说,他的精神足以令我写个“服”字!他的童年跟我有些相似之处,感恩他给我做了个好榜样。

提起华裔富豪,不能不提李嘉诚。从穷小子到身为曾蝉联多年的华人首富的企业家,他背后的努力,实在让人佩服。

李嘉诚是广东潮安人士,自小在贫穷家庭长大。父亲是教师,他是家中的长子,自小就喜爱阅读。由于战乱的关系,他们到香港投靠舅舅,但可惜的是李父不久便得重病过世。在他父亲过世之前,他告诉他父亲,他们一家人将会过得很好。当时李嘉诚才15岁。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身为长子的李嘉诚在李父过世后便扛起供养全家的责任辍学打工。虽然此时他已辍学,但仍然自修。他说,人家在求学,他在抢学问。

看他童年经历,我感同身受。不同的地方是我没经历过战争而已。李嘉诚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尚且努力学习,试问我还有任何放弃自己的理由?

在他们刚逃难至香港时期,李嘉诚只说潮州话,中学没完成的学历到今日在英国拥有多家企业,少一分努力都不行。在他创业时期,为了节省开支而努力学习各种不同的岗位。这种精神,还有什么借口让我不上进?我有什么资格懒散?

除了他不放弃的精神、他的自律、好学,深深的影响了我。因为他,我也爱上了学习和阅读。一个成功人士尚且如此自律,我找不到偷懒的理由。

李嘉诚影响了我的思维。在我人生谷底时,阅读他的传记,引领与支撑着我,比任何心灵鸡汤还管用。我感触万分,当我失落时,想想比我还糟糕的人都能有光明的未来,只要自己努力去改变。无论成功与否,至少对得起自己。没有放弃的理由,努力,直到感动自己!

章国华(新山):辛晓琪的领悟

《时间带不走的天真》是辛晓琪的第一本自传,书里分享了她的感情世界、与家人血浓于水的关系、自己的志趣等轶事。

〈领悟〉这首歌让辛晓琪名声大噪,李宗盛与辛晓琪的关系亦师亦友,第一段婚姻不如意让她陷入悲伤,每天都活在强颜欢笑里头。李宗盛看透了辛晓琪的内心世界,并为她量身打造了〈领悟〉这首歌。李宗盛以自己的感情经历与辛晓琪的情场失意融合成了〈领悟〉这首歌,当时许多人并不看好这首歌能大卖,但可能是真性情才能打动人心,歌曲推出后,辛晓琪深情委婉的歌声让这首歌瞬间家喻户晓。

辛晓琪的第一段感情维持了十余年,可惜结婚两年后就以离婚为结局,前夫是她闺蜜的哥哥。事隔多年回忆起这段情的酸甜苦辣,辛晓琪仍然情难自禁;在参与“我是歌手”这个真人秀时,她甚至在演唱〈领悟〉时掉下了眼泪。

在“面对父母生老病死”及“大哥”这两章里,辛晓琪记载了生离死别的无奈与如何面对这个严肃的课题。四十年代国共内战时期,辛晓琪的母亲携带孩子们从中国逃难到台湾,辛晓琪的母亲持家有道,知道在颠沛流离的年代里,金子乃逃难时的必需品,所以她变卖家当成金子,事后她也用这些金子疏通了无数官员,一家人才能顺利到达台湾。

遗憾的是,辛晓琪的二姐在逃离的过程中患上脑膜炎而不幸离世,间中的辛酸不言而喻。母亲离世前的3年里,辛晓琪预知母亲来日无多,所以她尽量抽出时间陪伴母亲,一直到母亲走完人生之旅。

本书记载了辛晓琪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她以细腻的笔触与读者们分享了她感性的一面,释卷后让人倍感暖意。

周伟瑜(居銮):小人物成名人的艾森豪威尔

第一次看《艾森豪威尔传》时,被他的名字给吸引着。原因是美国的其中一艘航空母舰也是以他的名字所命名的。后来查询网络才知道,原来他不只是美国盟军司令,更是连任两届美国总统!

艾森豪威尔也可说是小人物成为名人的代表,他本是美军普通参谋,在短短的几年从参谋一路升到盟军陆军总司令、诺曼底登陆战的战争英雄,甚至还在战后成为了美国两届的总统,当中的成就与辉煌也的确可以闪耀众人,不过也只有那个年代,才会有可能出现这些举世无双的功绩。

虽然艾森豪威尔是一名军事天才,可是他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在二战之后,美国的国际战略从国际上的收缩与回归本土的保守主义,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出自他个人的战略和政策而来。不过总的来说,他是一名伟人,也是一名真正的英雄。他有他的故事,有他的亲情、爱情,甚至于他和情妇之间的种种故事,都在这一本书中娓娓道来。

这本回忆录是艾森豪威尔的个人自传。他曾担任第二战盟军司令员。而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和他可说是死对头。艾森豪威尔的军旅生活上,麦克阿瑟一直都是艾森豪威尔的军事对手,可是在政治的角力上,麦克阿瑟还是比不上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没有麦克阿瑟的狂妄,但是保守派的艾森豪威尔并非一个出色的政治人物,甚至不如他当年在欧洲战场的魅力。这本书中也详细的叙述了战前美国的军备情况以及美军参与的各大战役,甚至是他和希特勒交手的事迹。

总的来说艾森豪威尔在笔者的心中还是有一定的分量的,对于历史迷来说,艾森豪威尔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这就让我个人对他倾心不已了。

许赫予(砂拉越):荣格,追求潜意识的完整

荣格(1875-1961)是瑞士杰出的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也同时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书本开头的第一行句子里,就以荣格说过的“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自我充分发挥的故事”来总结他的一生,同时“主张生命是以根茎延续生命的植物,而真正的生命是不可视的”。这本自传主要讲述记录内心体验,梦境,以及幻觉等内在精神活动的记录。

对于如此的内容构成,荣格强调说:“若生活里各种问题无法从内心得到答案,那它们最终只能具有极小的意义。空洞贫乏的外在体验,无法取代内心发生的事情”。本书记录了荣格如何将各种幻想与梦境融入现实里诠释。

书中内容由荣格在两三岁时开始产生的各种梦境开始述说。在作者七八岁的时候,他就已展现出早熟的一面,谈论自己的世界观。之后,他更论及自己如何开始质疑教育,发现了自身与他人的第二人格的存在,并继而经历精神官能症的发作。

在心理学界中,弗洛伊德先发现的“潜意识”局限于个人,而荣格发现的“集体潜意识”则更为广阔。后者所指的是包含了大量潜在的意象,需要与后天经验里所能相对应的事物结合后才能成为自觉的意识。

迈入晚年的作者,更专注于对意识与潜意识的认知进行总结。对于自身的命运,他笃信自己的生命是命运所赋予的,而自己是被拥有的。所以,他认为应去实践上帝要他做的事情,而不是他所想做的事情。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他虽怀疑与批评自身的宗教,但还算是虔诚的信徒。

总结来说,荣格提倡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潜意识的完整。

荣格对于心理学里“集体潜意识”的发现,影响了现代非常多的文学作品,虽然这是一本心理学家的自传作品,却让我意外地获得线索去解读各种文学与非文学著作的中心思想,也是一本影响我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的重要著作。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