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报道:陈浩瑞
虽然工作岗位不同,柔佛州东甲县建国华小7名华巫教师、书记及保安人员却情同手足,都喜爱音乐的他们不仅常聚在一起出游,还创设了属于自己的乐队——建国乐队(Chian Kuo Band)。
他们并没有因为肤色的不同,互相排挤或者产生隔阂,反而结下了友好情谊。也因为同样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友情越发深厚。
这段跨越种族情谊要从2018年开始说起,当时一起创设乐队的教职员共有6人,而在过去两年,其中一名教职员被调到其他学校执教离开了乐队,乐队在这同时有2名新成员加入,保留了乐队的完整性。
建国乐队的7名成员,各在乐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用自己最擅长及熟悉的乐器,敲打出美妙的乐曲,从经典老歌到时下流行歌曲,都难不倒他们。
乐队成员包括:作为主力吉他手的巫裔书记莫哈末沙林;擅长吉他、乌克丽丽和木箱鼓的音乐老师郑顺新;负责铁沙铃(Shaker)的体育老师黄敬彬,他也与保安拉登扮演合音角色。
学校的保安人员阿兹林,主要负责敲打木箱鼓;刚到学校报到不久的保安人员依查,比较擅长弹电吉他;宗教导师莫哈末哈南则因在念大学时期曾参加过合唱团,因此成为乐队主唱。
他们当中,有些自小就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常常趁着空档与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玩音乐,陶冶心情也纾解生活上的压力。
有些则不擅长弹奏乐器,但因爱好音乐而半路“出家”,他们抱着对音乐的一股热忱,认为学习音乐是一项新尝试、新挑战。
就这样,平日在上课时负责执教的老师,在放学后摇身变为“学生”,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并虚心向其他人讨教。目前,他们对乐器的掌握渐入佳境,可是他们却认为自己仍有许多可提升的空间。
有了学校乐队这个平台,7人成为无所不谈的好友,常会聚在一起研究音乐,有机会还会一起出行旅游,偶尔也会相约一起去唱卡拉OK、看电影、打保龄球等。
武吉甘蜜建国华小校长许丽菊认为,由教师、书记及保安人员在2年前组成的建国乐队仍有提升空间,或可结合学校现有的乌克丽丽班、马来羊皮鼓队及廿四节令鼓,以不同演绎方式呈献。
“很高兴能看到校内站在不同工作岗位的华巫教职员合力组成乐队,大家并没有因为来自不同的生活背景而出现隔阂,这反而成为这所学校的亮点。”
她笑言,这支乐队不是专业乐队,也不是业余乐队,不曾在公开场合表演,只有在教职员欢送会上才有机会观赏到他们在台上客串演出,但他们每次一出场都会吸引许多人的目光。
她直言,乐队仅有一名老师莫哈末哈南担任主唱,因此选曲多局限在马来歌曲上,校方希望能把这支乐队扩展到学生,或由学生担任主唱。
她说,与其他音乐团体结合需要有比较周详的计划,因为两个团体一起演出,训练过程会相当耗时,当中也要考量到学生的流动性问题。
她说,校方会协助乐队寻找适合担任主唱的学生,融合不同的音乐元素,尤其是把各族音乐的经典呈献出来,这是校方对这支乐队的期许。
宗教导师莫哈末哈南表示,他和同伴演绎的曲目,多数会选择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歌曲,包括张学友的《吻别》、英文版的《Take Me to Your Heart》、Man Bai的《Kau Ilhamku》、马来乐队XPDC的《Semangat Yang Hilang》、已故本地著名歌手苏迪曼的《Warisan》和《Tanggal 31 Ogos》等。
他说,他在过去也演唱过多首中文歌曲,因为不会中文,他都是以记下汉语拼音的方式唱出,在练习或表演过程中,或出现发音不准和咬字不清,无形中闹了不少笑话。
他指出,他常向华裔老师讨教词句的发音,在练习时还好,上台表演就会有点紧张,担心华语发音不准会引起全场哄堂,不过庆幸这样的情况还不曾在真实生活中上演。
他记得乐队在刚成立阶段,因为大家并不熟悉各自表演乐器的节奏,所以不时发生“你唱你的歌,我打我的乐器”的乌龙搞笑事件。
他说,乐队的每一位组员都是核心人物,在经历不断的磨练及磨合后,才能慢慢培养出默契。
教师郑顺新指出,乐队曾在2018年参加第三电视的PROVIM国庆短片比赛,虽然没有得奖,但能参赛已让全体队员感到荣幸。
他说,全体队员都是抱着兴趣来玩乐器,除了在校内活动上“客串”表演,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录制短片及拍摄MV,剪辑完成后上载到学校的官方脸书专页及社交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