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文艺春秋

|
发布: 9:00am 17/11/2020

【专栏.老练习】黎紫书/作家已死

作者: 黎紫书

今年张爱玲百岁冥诞,不出意料,人们又来写她谈她,各种谈张爱玲的书应运而生。这民国女子出名甚早,年轻时大鸣大放,后半生愈活愈神秘,75岁时(1995年)在洛杉矶公寓中死了六、七天才被发现。这么个散发着尸臭味的句号,让昔日十里洋场的无尽繁华瞬间荒凉,更使得她这一生充满了传奇与谈资。

人们谈张爱玲,说的早已不啻她传世的文字(这早已谈腻了),更多的是在谈她的个人生活──她的吃穿用度,爱的恨的和各种好恶;从旗袍短袴到假发假牙,还有她活着时身边的男人女人,全都有她生前的文字佐证。

ADVERTISEMENT

张爱玲的文字,如果说的是她的文学作品,在她死了25年后,无论是小说散文杂文或诗歌,发表过的没发表过的,用中文写的用英文写的,写完的没完成的……各种资源都已被出版界挖掘殆尽。但这还满足不了人们对她的需索,凡是与张爱玲有关的一切,出版业都探出“神手”(魔爪?)搜挖出来。譬如她生前与友人鸿雁往来,那些“我与张爱玲的通信”,洋洋洒洒的有,只字片语也有,如今无不被汇编成书,好充实张迷们对偶像的认知,并方便世世代代的张爱玲研究者引用举证。

据说张爱玲晚年孤苦无依,待她成了百年身,这排山倒海般推出市场的许多文集,她一分钱也没捞着,而这些曝光的文字当中,不乏伊人在世时明言不愿付梓的,也有依她晚年的个性,毫无疑问绝对不会答应结集出版的,但她人既已死,再无法给自己维权,所以也就谈不上个人意愿和隐私。她的“知己良朋”反倒兴致勃勃,大家都忙不迭献上自己的珍藏,齐心协力把后半生活得隐晦孤僻,一点不想自我张扬的张爱玲拼凑缀连起来,以飨读者万千。

张爱玲死了二十多年后热度不灭,依然是出版界的宠儿以及文青们的话题人物,作家如此,百年难得一见。我不知道这是好抑或不好,但我晓得自己是一点儿也不羡慕的。这些身后之书无论装祯得多精美,销量有多红火,作家本人非但没半点实际收益,还多少有点被出卖和被消费的况味。当然促成的各方都不以为意,他们会说这一切是出于对张爱玲的爱(以及读者的利益?)而张爱玲本人因为死了(又没有子嗣)便成为了可以无限分享的公共财产。她生前极力要掩埋起来的一切,死后只能任由人们搜来一一曝光,像在阳光下抖开一袭爬满虱子(还受潮发了霉)的华袍。

我不是张粉,但好歹也是个活得隐晦低调的写作人,自问懂得孤僻者的心思。光是想像自己死后被许多盗墓者把陪葬品掘出来与大众“分享”,就够让我不寒而栗,恨不得此生能活得再孤僻一些,与这爱打听(纯八卦)的社会保持可望不可及的社交距离。

文章写到这儿,网上传来消息,说台湾作家七等生死了。死了就死了呗,都81岁了。我知道许多老死的作家,在活着的时候早已乏人问津。直到死讯传开,脸书上才会在一夜之间冒出悼念文如雨后春笋,又见人们将埋在书房深处的藏书或相册中发黄了的旧照掏出来,拍去尘埃,拍照上网,以说明这自己与刚去世的作家不无关系。如此三两日(长则一、两周)悼念文和照片都晒得七七八八了,算是仪式一般让一个作家“死去活来”,然后他/她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息。

我知道作家嘛,就和其他艺术家一样,其实都有两条命。一条命附在肉身,一条命附在作品。肉身不过凡胎,再长不过百年,终必归尘归土。作品却有可能胜过时光,活得比肉身长久。所有的艺术家都指望着创造出永垂不朽之作,好在自己的一生结束以后,这些作品仍能保持光芒,以各种形式长存,照耀作者之名,算是在另一个纬度延续作家的“生命”。这样的“虽死犹生”才是作家的理想,而不是这样的,被硬生生弄成了传奇,死后多年仍如海上花漂流,不得寂灭。

许多年前本地有个刊物邀我做一个简单的问卷,其中一道题我印象深刻,大意是“以后你离世,会希望人们记得你的什么?”我当时回答:

请记得黎紫书已经死了。

这个答案,隔了多年,至今仍然有效。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