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星云

|
发布: 7:00pm 20/11/2020

华语情怀、国际视野 —— 学生眼中的周清海老师 / 王晓梅

作者: 王晓梅

2019年10月20日,周清海老师发来微信,邀请我为《华语教学语法》写序,并即刻将书稿发了过来。惶恐间,我不知该如何反应。自己的资历尚浅,从未为学术著作作序,更何况是恩师的大作。老师的用意不难揣度,这不是他第一次让学生给自己作序,这一次也邀了新加坡的月宝和香港的连航。身在马来西亚的我,深知老师近年来对马来西亚华语研究的关注以及对全球华语事业的推动,而这本《华语教学语法》是老师学术理念的具体体现。怀抱着敬畏之心,我想我能做的首先是把老师的大作仔细通读一遍,并与2003年的版本进行比对。捧书夜读,我发现这本书的内涵远远超过书名的范围,它虽然为语法教学而写,但是却贯穿了老师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前瞻性思考。首先,老师对新加坡华语语法的观察与描写十分到位,既有语言事实的描写,也指出与普通话的异同,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异。例如,新加坡华语的量词“个”与“位”的差异正在逐渐消失。其次,老师善于联系古代汉语来描写现代汉语语法。老师古汉语功底深厚,2006年曾出版《文言语法纲要》,一直以来也主张打通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学习。例如,他在书中解释短语与宾语时,就介绍了相关结构在古汉语的情况。此外,《华语教学语法》的习题也很有特色,除了基础练习之外,更多的是启发式的题目以及联系相关文献进行观点分析的题目,当然还有大量的针对新加坡华语语法现象的专项练习,无处不体现老师的用心。这个版本也增加了阅读资料一项,让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参考文献,拓展思路,延伸学习。而且,这些阅读资料基本都是经典著作或者语法大家的论文,体现了老师向经典致敬的精神。掩卷沉思,折服于老师的华语情怀和扎实学风,也不禁回忆起与老师二十几年的师生情谊。

22年前,我在北大五院二楼楼梯尽头的会客室里第一次见到周老师。他是我见过的第一位新加坡人,第一位新加坡教授,而且是语言学教授,温文尔雅,笑容可掬。谁知就是这次见面,改变了我人生的方向,把我从四季分明的温带带到了烈日炎炎的赤道,开始了我的热带历险。老师在二十多年前就看到了中新学术交流的重要性,他说:“让中国学生来新加坡读研究生,认识东南亚,将来回中国就不一样了。”虽然我毕业后没有回国,但是也留在了东南亚。20年后,我把周老师请到了厦大分校人文大讲堂,为厦大师生开讲《大华语与马来西亚》。看着满头银发的周老师,感触颇深。20年的光景一闪而过,这位“谦谦君子”智慧的光芒却越发耀眼。我很庆幸自己的生命在不同的阶段都受到这束光的照耀,他或在一旁亲切的注视,或伸出手扶助一把,或将洞见亲授。而且,他生命的光芒不吝于分享给任何人,尤其是对后辈,他都以宽广的胸怀将他们拥抱,就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面对这样一位长者,除了感恩,就只能以自己的实干和成绩来报答了。

ADVERTISEMENT

中华语言与文化的推广者与思考者

周老师的回忆录题为《人生记忆——一个华文教学者的回忆》,这是周老师一贯谦逊的用词。他经常自谦为“华文教学者”,而他的贡献又何止限于华文教学呢?如果要总结周老师的“学术成果”,那么至少有3个层面的贡献,而且是层层递进的3层。

首先从华文教学说起。周老师在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任职最久,担任中文系主任多年,华文教学(尤其是新加坡的华文教学)一直是他最关心的。可以说,新加坡大多数的华文老师都是从周老师的课堂里走出去的。结合新加坡的华文教学实际情况,周老师提出了很多有建树的观点。例如针对文言文教学,他主张按照主题,将现代文与文言文组织在同一单元,让学生结合现代,理解古代。周老师华文教学方面的成果颇丰,除了《华语教学语法》之外,还有《文言文语法纲要》《全球化环境下的华语文与华语文教学》等著作。更为重要的是,他培育了很多华文教学领域的研究者,为教育学院中文系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这些都是对新加坡华文教育的直接贡献和宝贵财富。当年,教育学院的校园位于武吉知马的植物园内,绿意油油。偶尔在长廊间看到周老师的身影,虽不伟岸,但很坚定,整齐的长袖衬衫下是一丝不苟的灵魂,这是一个华文教学者的形象。

如果说致力于华文教学是为新加坡而奋斗,那么周老师对于中华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则是源自研究兴趣与对文化之根的呵护。他于1994年创办了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CCLC),推动了若干个东南亚语言与文化的研究课题,邀请中国大陆学者前来访学,促进了中国与新加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我也是在这样的机缘下,在陆俭明教授的推荐下,成为CCLC第一批中国研究生,在华裔馆红色大门后度过了两年研究生涯。周老师领导中心10年,缔造了很多辉煌,出版了很多学术研究成果,例如《新加坡华语词汇与语法》一书是第一本系统研究新加坡华语的著作,引用率非常高。周老师对于中华语言与文化的推广,显然早已跳脱出新加坡,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这个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中华语言与文化的研究者,周老师是大家的,是中华文化圈的。

智者的脚步是从不停歇的,智者的视野总是高于普通人的。周老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也愿意做一位中华语言与文化的推广者与思考者。他审时度势,与时并进,于2007年促成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的成立,并担任理事长。他这么做无非是想建立一个新的平台来传播中华语言与文化,而这个平台又与正在崛起的中国密切相关。即使年近退休,周老师都没有停下他的脚步。他似乎越活越年轻,对于华语的发展与研究不断提出新的想法与建议。这些想法酝酿了很久,终于得到了学者们的响应。首先是《全球华语词典》(2010)的编纂与出版,然后是《全球华语大词典》(2016)的接续出版,紧接着是“全球华语语法”课题的启动。这一系列的国际合作课题是在“全球华语(大华语)”理念的推动下进行的,体现了这一代学人的前瞻性和国际视野。可以说,这些项目本身就是功德无量的,是具备宏观视野的跨国语言规划。作为马来西亚课题小组的成员,我有幸参与了这些重大项目的调研,深深地被周老师这一辈学者的风范折服。智慧与谦虚并存,重大我,轻小我,值得敬仰。

与周老师漫步厦大分校芙蓉湖畔,他说现在脑子里还有一些想法,华语区应该加强双边与多边关系,增加交流,了解彼此,让华语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正如周老师在人文大讲堂上的演讲所说,马来西亚在“大华语”的进程中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他坚信厦大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大有可为,并寄予厚望。周老师似乎已经绘就了一幅画卷,里面政通人和,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因语言而相通,因语言而连接。

20年弹指一挥间,从北京到新加坡,再到香港,最后到马来西亚,我走出的每一步背后都有周老师注视的目光。这目光亲切、温暖、熟悉,有时甚至让人感动落泪。我为有这样一位“华语情怀、国际视野”的老师而自豪。周老师,谢谢您!感恩有您!

学生:王晓梅

2019年10月31日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