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4:58pm 24/12/2020

叶福炎/回顾2020年马华文学:2021年一起走出新方向!

作者: 叶福炎(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中文系硕士生)

前些日子,我撰写〈下一步怎么走?谈疫情下的本地华文出版〉(编按:刊登于12月6日【读家观察】)讨论本年度华文出版的惨状,并提出如何的团队协作有助于这一小产业,走出现有的困境。当然,这依旧有赖于出版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彼此间达到一个共识,方有找到一个可能的解套方式。

ADVERTISEMENT

初略估算,过去几年的马来西亚华文出版(泛指纯文学与社科相关的书籍)数量介于40本左右,而本地出版占了约七成,而海外(又以台湾为主要)占了约二至三成。不过,今年出版的总体数量减少了约三成,又本地的数量减少最多。可想而知,这是出版社应对的策略及手段。不过,更为现实层面的则是印刷厂的作业以及行销市场,也受到疫情最直接的影响。

虽然本地华文出版业情况惨淡,不过马华文学于2020年在各方面仍旧拥有不少亮眼且杰出的表现。除了持续获得无数个奖项之余,马华文学也开始出现不同媒介的合作及创作。而且,新型态的文学交流也得力于疫情与科技而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以下重点式地为大家回顾本年度马华文学圈的动态。

◢野猪渡过如镜湖面  马来风吹入台湾

自张贵兴睽违17年的新著作长篇小说《野猪渡河》出版以来,不仅引起广大的回响,也获得无数个重要奖项。而今年小说家再接再厉,一举拿下第八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以及第七届联合报文学大奖,这两项大奖。至今为止,这部长篇小说已荣获六大奖项与三大年度指标的重要选书,无疑是近年来“最强的华文长篇小说”。小说家在接受中央社的访问时,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就像是在“写一件事的阴暗面,就要在上面点一盏灯”。

台湾2020 Openbook好书奖也于12月1日揭晓,马华文学当然也不缺席。由张锦忠选诗、马尼尼为翻译兼绘图两人合作制作的《以前巴冷刀,现在废铁烂:马来班顿》,历经层层评审关卡脱颖而出,获选为本年度中文创作类的选书。这是一部共收录了37首班顿的中文翻译文学书,并且为每一首画上一幅意象版画,是为横跨不同媒介的创作,我称之为“马来风格”的创作。决审评审之一崔舜华认为,马尼尼的诗——身体劳动为书植入一个想像宇宙,展现了马来族群的生命力与情感流动。

除此之外,贺淑芳的小说集《湖面如镜》经由翻译家陈思可英译之后,也在西方世界得到不少关注。继去年荣获英国笔会的年度翻译奖(English PEN Translates award),英译本的《湖面如境》也入围今年度的沃里克女性翻译奖(Warwick Prize for Women in Translation)。这是由英国华威大学于2017年开始主办的奖项。主办单位每年会颁发给上一年度的英译作品,目的在于解决翻译文学中的性别失衡,并且提高国际女性声音在英国和爱尔兰读者间的能见度。陈思可在接受Malay Mail的访问时,她表示去年31部的翻译作品中,只有4本是女性创作者,而《湖面如镜》则是其中一部。据悉,小说家所获得国艺会长篇小说创作发表专案,也将于2021年出版及发行。

在翻译的部分,黄锦树的小说集《雨》也于今年翻译成两种不同的外语:法文版La Pluie由法籍学人Pierre-Mong Lim翻译并由Philippe Picquier 出版;波兰文版Deszcz则由Katarzyna Sarek翻译并由Wydawnictwo Akademickie Dialog出版。除了上述两种语言以外,黄锦树的小说也有英译、日译、马来译不同的语言。

◢被噤声的历史创伤  镂空浮雕的流俗地

一直以来,五一三事件是马来西亚的历史创伤。半个世纪以后,伴随着伤口结痂与弥合,我们终于迎来《在伤口上重生:513个人口述叙事》。这本书收集了26个人口述的19个故事,包括罹难者家属、亲历者及长官。虽然事件早已过去,不少学者也借由官方档案的解密,开始为这段经历作出有别于官方立场的新诠释。不过,这些远不足于被事件波及的人现身说法。除了企图从言说与纪录还原历史现场之余,或许这本书更肩负着转型正义、族群间对话可能的责任。据悉,该书也正着手于翻译为马来文与英文版。

同样也论及被噤声历史的书籍《血统的原罪:被遗忘的白色恐怖东南亚受难者》,揭示被台湾戒严时代的白色恐布波及马来西亚留台生的历史事件,进而质疑“华”的认同与身分是如何被有权力者错误诠释,促使历史悲剧的发生。该书出版以后,不仅得到台湾当地的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的注意,学术界也开始关注这幽微的历史片段。

在文学创作的部分上,小说家黎紫书于今年出版的《流俗地》也有触及后五一三华人社会的叙事。小说写的是一名盲女银霞在马来西亚怡保发生的故事,里头描绘的是整个70年代至今的政治发展与社会氛围。当然,这无疑是站在华人诠释的视角,也相当引起读者们之间的共鸣。

另一本值得注意的是梁金群撰写的《野村少女》,同样也是撰写了1970的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里头包括作者用文字保留了从小听来村民与神、自然界活动的故事以外,也论及华人社会的侧面历史以及原生家庭的小历史。两本著作相互对照,读者可以从中看见借由文字所绘出不同视角的华人叙事与历史。

今年度最令人惊艳的著作,莫过于范俊奇的著作《镂空与浮雕》。该书结集了作者过去于《星洲日报》隔周专栏的文字,撰写了我们甚为熟悉30位华人圈与西方艺文界的名人,包括梁朝伟、梅艳芳、李安、金城武等。作者行文的笔触简练与典雅,往往能把我们熟悉的名字,刻画出影子并将她或他立体起来,能让读者感受一位名人的生命故事。从脸书社群不难看见台湾、香港读者对书籍出版的期待及喜悦,而该书深受台湾著名作家蒋勋的激赏,也成功被推介到有鹿文化发行台湾版。

如此的文字跨国行旅,还有曾为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作品翻译成中文的叶蕙,于今年出版《带着彼得猫去散步:村上春树的文学地图》一书,这是集结了作者对于小说家开始的兴趣萌发、着手翻译作品到实地考察,甚至她身为一位读者、译者的文学批评。疫情期间,这本书给村上迷带来了日本的文字行旅。来得正是时候!

◢《SEAL》不再更新,前辈笔耕不辍

近年来,不少的文艺园地都相继结束。〈南洋文艺〉缩减纸本版位,采不支稿费的线上发表;《季风带》杂志的经费不足以支付庞大亏损,最终也选择告别。前些日子,主编牛油小生所主办《SEAL》一张式的文学杂志,也宣告“不再更新”。最后一期将于明年3月1日截稿,以“一刊七期”如一周七天的构想,划下休止符。另外,《什么?!诗刊》也处于暂停发刊的状况。主编表示,目前仍在仍在思考诗刊的未来可能性,包括如何推广、发行,内容是否能够跳脱诗刊的局限而走向文学杂志的可能等。这些都是挑战。

文学杂志走入冷冬的境况,另一方面,我们却能够看到前辈作家的笔耕不辍。去年,由前〈南洋文艺〉的主编张永修掌舵的“枫林文丛”系列,推出一系列前辈作家的作品,包括:温祥英《有情人》、艾文《鱼之象征》、锺可斯《众生的禅》、方昂《面具与面具》、陈蝶《天色将暮君何往》、张景云《反刍烟霞》、陈川兴《泪纹与刀痕》、飘贝零《鬓边的那朵梅花》、唐林《八丁燕带及其他》、贺世平《斗法》,共10本书。每位作者都是重要的马华作家,如《鬓边的那朵梅花》是作者写作40年以来的第一次结集,而且也是马华现代主义诗人的先行者之一。不过,这系列文丛的出版因缺乏推广与行销,实际上也没有得到太大的关注,希望未来有机会再与大家多分享。

除了以上的文丛出版之外,前辈作家冰谷也再次把2012至2018年的文字集结成《斑鸠斑鸠咕噜噜》。张锦忠认为,“冰谷的文字质朴,感情真挚,散文乡土气息浓郁”,而作者的撰写无不在回应自己的生命经历。另外,与冰谷同一世代的诗人(也是社会学家)麦留芳——在白垚讨论马华现代诗的时候,必定会提起年轻诗人,在也是当年编辑张锦忠的建议下,今年底复刻出版了自己早年的诗集《鸟的恋情》增订本。

◢唱起神秘之歌,《南巫》赢金马肯定

今年11月,《神秘之歌》诗曲专辑终于发行。这是一张以现代诗为基础而并发跨媒介共同创作的艺术作品:诗人周若涛的诗集《神秘之歌》、作曲人王修捷为每首诗谱现代流行的曲子、本地歌手欣彦演唱、画家龚万辉为每首诗曲绘图。无庸置疑,《神秘之歌》可谓是马华文学上的一种新尝试。而类似的创作,可以追溯至音乐人周金亮为诗人曾翎龙〈农夫〉一诗,并且由林文荪演唱,也是2014年马华文学节的主题曲。

 借由多方不同跨媒介的创作,我们能够看见文学之余艺术创作的不同可能,并且几位创作人催生了一个新概念:诗曲。作曲人王修捷在接受《星洲日报》的访问的时候,他认为,这张专辑的创作是“从诗浮现的想像变成音乐和图像,完美地表现了诗的特质”。可是就目前而言,并未见他们有对于这样的概念作出更完整的阐述,是为可惜。

从文学到流行歌曲创作之外,我们也迎来一位新晋导演张吉安。我相信,大家对于张吉安的认识莫过于他的文化评论人身分,而不是导演。今年,他凭着《南巫》这部电影获得第57届金马奖最佳新晋导演,并且也入围最佳原著剧本。这是一部讲述1980年代一对夫妻居住在马泰边境的村落里,与邻居吵架后,被下降头的故事,而故事的原型来自于导演童年在家乡吉打州的一段有关于下降头的故事。导演在受访时表示,投资方质疑观众会看不懂剧本的剧情,而他感谢金马评审看懂了这部电影的叙事与表达。

◢线上会议  疫情下新型态的文学交流

疫情肆虐,政府多次颁布行动管制令,避免大批人群移动造成疫情散播而得不到控制。虽然学校被迫关闭不得上课,可是疫情间的教育仍不间断。于是,线上会议成为师生们上课最为仰赖的重要工具。同时,不难发现线上会议的形式也成为新型态的文学交流活动。

在疫情期间,马大中文系与作协主办的“华文教科书上的马华文学鉴赏班”相当成功,吸引许多数百人参与。继“深耕文学创作课程”以后,这是新型的文学交流活动。该活动是采取的是网络线上会议的形式,由作家、学者组成导师团,带领参与者(包括中小学华文老师、社会人士)进行马华文学作品的奖赏,也希望能培养一批马华文学的爱好者。因应这个课程,作协也推出两本华文教科书上的马华文学结集,分别为国中篇与独中篇。

除此之外,今年的槟城乔治市文学节也采取网络会议的形式,而唯一一场的马华文学场次是由业余者组织的成员苏颖欣、卢姵伊和李志勇分享,谈论的主题为“失序时刻的(马华)文学”。分享会也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与,因应2020年疫情讨论马华文学在不同层面与意义上的失序,如何理解?今年原是文学节十周年庆,主办单位预计延至明年再举办。

来到2020年的尾声,大家最大期待无不是疫情赶快过去。然而,疫情暴发对华文出版的冲击与影响,是否会打开另一个新的契机与改变?或许,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期待2021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让多方的共同多方团队协作,走出新的方向!在此之前,不妨买一个本本地出版的书籍来完结2020年吧!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