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发布: 6:10pm 22/02/2021

(10)孔子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人尊称其为孔圣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创办私学,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孔子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周游列国十四年,相传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逝世后,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其言行、思想记录编撰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所创的儒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平事迹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其先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鲁国的地方官,在孔子3岁那年就去世了,孔子从小与寡母相依为命。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因此孔子得以学习周礼,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


十五而有志于学


由于孔子早年丧父,家境中落,但他聪明好学,不耻下问,很快就赢得了声誉。成年后,他就继承父亲的地位,成为没落的贵族–“士”。不久,他在鲁国贵族季氏手下当小吏,曾做过管粮仓和管放牧的小吏。因为有学问,声望很好,就被政府派到周学习礼仪,受到著名学者、哲学家老子的指导。


三十而立


他青年时已博学多艺,30岁前后,开始收徒讲学,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27年),鲁国内乱①,孔子便离开鲁国到齐国去。孔子早年的理想是做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辅助国君使国家富强。“礼”和 “仁”是他的思想核心,他强调“爱人”,主张施行仁政,认为“克己复礼”②是实现人的途径,治国做人要遵礼而行。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先去到齐国,向景公阐述“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③的道理,即君臣父子各有不同的责任,但因齐国有的大夫要加害孔子,孔子只好离开齐国。

一年后孔子回返鲁国。鲁定公九年,孔子50岁,在鲁国担任中都宰④,一年后做了司空⑤,53岁又升任鲁国大司寇⑥,做得很出色。56岁摄相事⑦,以其杰出的仁政思想,辅佐君王治理鲁国。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了维护公室,建议削弱三桓⑧,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的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桓击败,逃到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齐国。

齐国生怕鲁国强大,为防鲁国称霸天下,便以美人计⑨迷惑鲁定公。鲁定公中计,君臣皆迷恋美女,不理朝政。公元前497年,孔子因见鲁定公不再理会朝政,又听信妇人之言,觉得贤人无法容身,加上与国君政见不合,感到不能继续施展政治抱负,于是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旅程。时孔子已55岁。

孔子历经14年,到过卫、曹、宋、陈、蔡、楚等六个国家,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一个国家接受他的政治主张。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回到了鲁国,致力于教育讲学和做文献的工作,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孔子在教育方面显示了非常杰出的才能,他突破了以往只有贵族才能受教育的限制,广收门徒,提倡“有教无类”,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孔子教育弟子要“文、行、重、信”,要“学礼”;他教育学生“诲人不倦”,主张启发教育,因才施教。在方法上,他强调学与复习并重,不仅要善于学习,还要善于思考,希望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据说,在孔子教育下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贤人就有七十二个,这些优秀的学生都活跃在当时各个领域的最前端。  

孔子晚年除了致力于教育,也专注于整理当时流传的各类古代文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他整理《春秋》,删减《诗经》,为《书》、《礼》、《易》作传。

公元前479年文化巨人孔子去世,他的弟子们服丧三年,子贡在他的墓旁住了六年才离去。孔子的部分言论在其身后由弟子们整理编纂,名为《论语》,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流传至今。

孔子主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他主张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记载孔子“不语怪力、乱、神”⑩。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①鲁国内乱: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

②“克己复礼” :约束自己,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

③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君王要像个君王,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④中都宰:古代官名,主管中等都城的长官。

⑤司空:古代官名,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

⑥大司寇:古代官名,主管司法。

⑦摄相事:代理宰相的职务。

⑧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都是鲁桓公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控制着三桓。孔子为了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

⑨美人计:齐国送了80个美女 给鲁国,是设计迷惑鲁国君臣。

⑩“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以力服人、叛乱和鬼神的事情。

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表示人的一种最高道德品质。

“仁“是指人所具有的善良、正直、诚实、质朴的品质。

“仁“是指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由此表现出来的优秀道德品质。

孔子的礼说,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秩序和制度。“礼“指的是周礼,这种礼是分为天子、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等级的人使用的物品,行礼,音乐皆有各自使用的方法,不能逾越。 孔子认为贵贱、长幼有序,亲疏有别。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之间应该秉承礼仪来履行各种礼仪和义务,最终形成等级制度,这种关系是恒定的,不可打破。

随着西周社会制度的分崩瓦解,礼崩乐坏,孔子面对春秋时期的社会乱象,极力主张恢复礼乐制度,实行仁爱,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实现“天下有道“ 的和谐社会。孔子对礼的解释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发乎情,止乎礼”。

孔子的名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参考资料:

1. 《 图说中国历史》

2.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先秦篇》

3. 网络文章

打开全文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