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专题

|

焦点

|
发布: 7:00am 25/02/2021

【看见加亨/02】全加亨运动──吃面粉糕

作者: 黄秀仪

●文.摄影:黄秀仪

ADVERTISEMENT

【面粉糕带来的经济效益】

自1990年代初开始,在加亨吃面粉糕是一种“全乡运动”。从早到晚,从老到少均会以面粉糕祭五脏庙,普及度可谓面食排行榜的第一名。每天的任何时候,居民三三两两一起去吃面粉糕是“常景”、“余兴节目”。因此,一家人或一班朋友、同学一块去吃面粉糕,能把摊位或店面挤得热热闹闹,好像是举办大食会那样。当然有者也会自行在家弄来吃,配料就从自家喜欢吃什么,就加入什么,自由调整。有摊主不讳言,每逢周末,他单是卖面粉糕就够他、太太与工人忙碌了。因为有许多从外地归来的游子一定要吃碗面粉糕才甘愿离乡。从此,可以知道面粉糕在乡民心里的地位非一般,不管是哪个籍贯。

即便是远嫁他乡的一些“加亨女儿”怀孕初期最想吃的,就是这一碗热腾腾的面粉糕,可见乡味让人难以忘怀。外地朋友、同事来到加亨小住两三天,吃面粉糕会是行程之一。这也催生了靠面粉糕养家活口不是难事的现象。甚至有家婆把面粉糕档传给媳妇、儿子,朋友传给朋友或是带着面粉糕厨艺到居銮、吉隆坡等地打天下的美谈。还有住家式的面粉糕。住家前面摆几张桌椅就能开档卖面粉糕,生意兴隆到门口停满摩托的“盛况”。后来,摊主不知何故停业,否则,在人家狭小的走廊吃面粉糕也是“乡景”之一。

屈指一算,在人口不多的加亨,卖面粉糕的小吃店、食摊、面摊和咖啡店至少有14家,任何时段都能吃到。

面粉糕是源自福建闽南人的面食,由面粉、薯粉、食油、鸡蛋、盐和清水揉成的面团,再手撕成薄薄的一小块一小块或用制面机绞成条状,加入用江鱼仔、小葱头或大骨头煲成的高汤里煮熟,并有清汤、干捞、咖哩和福建炒面粉糕。其他配料尚有肉片、加上一颗或两颗鱼丸,一颗或两颗肉丸,薯仔菜或菜心或苋菜、油炸葱酥等。有些食摊则可让食客自行加减食材为卖点,如要加上猪肝猪肠也行,力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面粉糕的佐料必定有峇株巴辖(Batu Pahat)出产的鱼肉豆枝,当地人惯称的鱼饼,但亦有食摊卖的面粉糕没放这种鱼肉豆枝。有些食客爱吃炸鱼饼,点面粉糕多数会加上一小碗的炸鱼饼。若是只吃炸鱼饼会感到若有所失,怎样都是配一碗面粉糕同吃,才能吃出炸鱼饼的风味。所以,又有传说面粉糕若没有放这种炸鱼饼不算是“加亨面粉糕”,面粉糕几乎成了加亨的另一个身分证明。

在这当中又以清汤和干捞面粉糕最受欢迎,咖哩和福建炒面粉糕的价位则比前两者来得高。另外,由于福建炒面粉糕比较花时间,比较少业者会提供这个选项。至于吃面粉糕必少不了的辣椒,亦是各有各的配方,有的很辣,别具一格。有的是加醋或酸柑汁而比较酸,有的只是小辣椒加酱青等等。

特别的是,当地人吃面粉糕的餐具多是汤匙和叉子。不过,摊主也会提供筷子、叉子和汤匙任用。这是1990年代初就开始出现的饮食习惯,沿用至今,源头是过往卖面粉糕起家的“宝宝”面粉糕冰品店。这家店早已在十多年前迁到吉隆坡班登英达(Pandan Indah)大展拳脚,甚至开了分店,后来也有传闻基于大城市的竞争激烈而仅剩总店。不料,在2019年6月21日店家在官方专页宣布结束营业,原店則出售给别人,新店主也继续卖面粉糕为主。

至于当地面粉糕的水准如何,可谓各有千秋,各有所长。总之爱去哪家吃就去哪家吃,没说哪摊最好。

面粉糕来自几家食摊或食店,无论是面团或味道各有千秋。
面粉糕来自几家食摊或食店,无论是面团或味道各有千秋。

据说“宝宝”是靠面粉糕和八宝冰起家,生意从新村出走到吉隆坡发展,原店早已出售给他人, 继续卖面粉糕与八宝冰。

据说“宝宝”是靠面粉糕和八宝冰起家,生意从新村出走到吉隆坡发展,原店早已出售给他人, 继续卖面粉糕与八宝冰。

【小地方总不乏庙宇】

香火鼎盛的嘉亨地母庙在早年被称为“地母堂”,供奉的是地母元君。由刘照喜和林秋先生在1967年发起建设,原址本来在当前的邮政局,后来有善信捐地才迁到现址,庙龄62年。每逢农历十月十八日为地母元君千秋宝诞,庙方与信众都会大事庆祝,不少村人亦会过去庙里帮忙。平时则是村人的感情联络站,无论早上下午或傍晚,均有一些居民聚集在那里聊天或是分享一些小吃。

而在地母庙后端,另有一座“嘉亨观音庙”别称“观音堂”,建于1982年。特殊的是,此庙的一旁设有小印度庙,由印裔庙祝打理,举凡有何神诞都会一起庆祝,有祭拜和供斋给大众。

当地还有拿督公庙、住家式神庙如“张圣陵府”、“法主公”和“大爷伯”等,不乏信众。而在嘉亨“24支”也设有大伯公庙,供信众膜拜。

在1967年设有的嘉亨地母庙,香火鼎盛,庙前挂着的大灯笼上写着“嘉亨地母庙”,多少证实“嘉亨”其来有自。
在1967年设有的嘉亨地母庙,香火鼎盛,庙前挂着的大灯笼上写着“嘉亨地母庙”,多少证实“嘉亨”其来有自。

【加亨老街与老店的一点一滴】

在加亨土生土长的老一辈人说,在1950年代,大亚餐室所在的那条街叫“丰盛港街”,因为就在丰盛港路(Jalan Mersing)旁边。这条街共有3排店屋,各有7间双层店屋、7间单层店屋,唯一独立的那家双层店屋则是早期先在此建起的永美杂货店(如今后代在对面买了另一间新的双层店屋),对面只有一排8间店屋和疏疏落落的几间屋子,周围都是橡胶园,有新村后才开始有所谓的“大街”。即大亚餐室那条街和后面有益安杂货店那条街,中街有裕隆杂货店那条街,后街则是有泰兴摩托店那条街之分。

当时有不少福建人开杂货店,像有几家杂货店同时经营杂货和收胶片的生意,形成左边是杂货店右边是胶片店的情况。例如益安杂货店、裕隆杂货店、庆兴杂货店和吉成杂货店,吉成杂货店的后代就是现在的志益便利店店主。

也就是说,以前的加亨有很多杂货店,包括同兴杂货店、远和杂货店、协和杂货店、永美杂货店、裕泰杂货店、强兴杂货店、陈金土杂货店、志成杂货店……有些后继无人就结业了。有的则愈开愈大间,像是超级市场如普贤杂货店,有的有第三代在经营,如裕隆杂货店,至少逾70年的历史。也有的是近年来才开始营业的杂货店,包括常旺贸易和志益便利店,专攻外籍劳工和大园丘的生意。

在丰盛港路廿二支旁的“丰盛港街”共有3排店屋,各有7间双层店屋,7间单层店屋及4间店屋, 算是加亨最早就有的大街,街龄逾90年。
在丰盛港路廿二支旁的“丰盛港街”共有3排店屋,各有7间双层店屋,7间单层店屋及4间店屋, 算是加亨最早就有的大街,街龄逾90年。

图中唯一独立式的两层木板店屋是丰盛港街最早建筑的店屋,为永美杂货店,大概至少有90年历史。
图中唯一独立式的两层木板店屋是丰盛港街最早建筑的店屋,为永美杂货店,大概至少有90年历史。

加亨协和号杂货店以货物摆列整齐出名,顾客主要是大园坵,每次买卖和出货就像是批发出货那样,得动用货车或小罗厘载货。
加亨协和号杂货店以货物摆列整齐出名,顾客主要是大园坵,每次买卖和出货就像是批发出货那样,得动用货车或小罗厘载货。

加亨的路名均是以鱼和数字命名,标示当地的河流曾产有各种野生鱼。
加亨的路名均是以鱼和数字命名,标示当地的河流曾产有各种野生鱼。

【在时间里转变的加亨“草场”】

在1960年代,位于加亨邮政局后端的空地,当地人称为“草场”。因为当时的确是一片草地,既没有小贩中心也没有儿童游乐设施。而农历七月盂兰胜会的祭拜和酬神戏是在这里举行的,有时遇到下大雨就会被淋到像落汤鸡,好多居民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随着在拿督公庙后端建了有盖篮球场之后,相关的祭拜和酬神戏便移去那里举办,居民终免受日晒雨淋之扰。

而草场早在时间的翻滚之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沙地,有草的面积愈来愈少。然后又出现小贩中心,再有所谓的儿童游乐设施和凉亭等,所谓“草场”并不名副其实。然而,居民迄今还是习惯称呼此处为“草场”。何况,在1970年代,这个草场曾经出现“一只虎尸”。那是一个姓颜的村民在山芭里射杀到的猎物,运载到那里置放,引来许多村民围观,议论纷纷,甚至惊动到政府官员前来调查,一时成为当年的“热门话题”,算是村里的大事件。

另外,草场旁的这条路曾叫“林少岳路”(Jalan Lim Seow Gak),而不是现在的红鱼2路(Jalan Ikan Merah 2)。林少岳先生是志成杂货店东主,也是加亨新村第一任地方议会主席和村长,更是国民学校和南华学校合拼为加亨华小后的第一任董事长。

不知从何时开始,当地的路名变成与鱼类及数字有关,像地母庙前的海鱼路(Jalan Demuduk)、加亨华小处在剑鱼路(Jalan Todak)、大街是顺风鱼1/2/3/4路(Jalan Senohong 1/2/3/4),西刀鱼路1/2/3/4(Jalan Parang1/2/3/4)则是在大众银行后端的住宅区等。

至于俗称“霸王村”的南区新村(Kampung Selatan)的路名却以数字命名,比如第1路(Jalan 1)、第2路(Jalan 2)等,以此类推。

加亨“草场”在时间的冲刷之下,一大片的青草地早已不见,多了小贩中心、儿童游乐设施和凉亭等。
加亨“草场”在时间的冲刷之下,一大片的青草地早已不见,多了小贩中心、儿童游乐设施和凉亭等。

【利人利己的加亨Lot 410休闲公园】

20年前,加亨Lot 410休闲公园的前身是一片荒草地,蚊虫滋生。村民周永吉见之觉得很可惜,就联同周遭的居民一起清除野草,并保留原有的大树,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地完成清理工程。稍后,他们讨论后决定成立一个非政府组织来向政府申请拨款,以将这个地段建设成休闲公园,让居民有多一个休闲和运动的地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规划与努力之后,公园的环境渐入佳境。即除了原有的大树不砍掉之外,新种的植物与树木都是每种种植3棵为准,凉亭也是3个,代表我国的三大种族。接着,大家排出值日表,轮流打理与照顾公园里的花草树木,定时打扫,好让大家拥有一个舒适的绿肺进行休闲活动。

曾担任公园主席逾10年的周永吉期许,这个公园不会出现垃圾。所以,他清晨打完太极拳之后及傍晚散步时,总会环绕公园检查一番,一见到有垃圾就是先捡起来,希望能以身教来感化众人注意环保,爱护公物。

加亨Lot 410休闲公园以“三大民族”概念设置,突显互尊互重,异中求同。
加亨Lot 410休闲公园以“三大民族”概念设置,突显互尊互重,异中求同。

后记:从认识地名尝试亲近家乡

从小学开始,虽然还没认得多少字,我便对母校到底是“嘉亨华小”还是“加亨华小”充满疑问。因为学校大门的牌匾和练习簿上均是“嘉亨”,但校徽和报章上用的竟是“加亨”。 所以,一直都在留意相关的讯息和资料,包括老店和庙宇所开出来的收据、哪家店铺的匾额是哪个嘉/加?还有大人之间的谈话到底有没有透露丁点的关连?毕竟这关系到家乡的身分。

坦白说,初次踏入小学的我看到校门口上的“嘉亨华小”,确确是认定“嘉亨”才是地名,主因是那字型好美啊!因此,当发现有历史资料显示:嘉亨也可能是加亨时,不免悲欣交加。主观认为,悲是因为“加”看来比“嘉”简单一点,字型不够漂亮,欣是因为至少找到一点典故。

而工作后的我,收集和解读资料是工作内容之一,自然会更关注所谓的蛛丝马迹,同时试着厘清其中的不同与相同之处,书写一些篇章来抛砖引玉,惟没什么成果,倒是积累一些相关典故与传说。后来在玉射(Grisek)蹲点时,认识在研究港主制度的工大博士生,她提到:加亨也是实施港主制度的地方之一,还有如何在国家档案局查询资料的方法及分享一些相关资料和旧照片。这仿如拨云见月,知道有比较可靠的资料来源。

或许,如此的过程仍无法弄清楚故乡的名字出处,因为懂得的先辈早已不在世。至少,这会拉近自己与老乡的距离,比较懂得老乡的脾性,不再那么近乡情怯。

延伸阅读:

【看见加亨/01】嘉加难分的Kahang

相关稿件:

居銮河边巴刹亮丽转身

河边巴刹华丽变身背后的推手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