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3:05pm 07/07/2021

直面疫病 该作何反思?

作者: 白慧琪(整理)

編按:本期【读家】要介绍的书,是刘绍华从人类学角度出发而写的《疫病与社会的十个关键词》。所谓的10个关键词就是:污名、人权、公卫伦理、WHO CDC、全球卫生、中医药、道德模范、隐喻、标语、旁观他人之苦。篇幅所限,本文只着重提及“污名”与“旁观他人之苦”,一同反思这仿佛看不见尽头的疫情。

ADVERTISEMENT

2020年1月29日,当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还叫武汉肺炎时,就读过刘绍华谈论疫情的文章〈说给幸存者听——“面子”治理下中国反复付出的防疫代价〉。切记,那个不远的当下,1月23日武汉才刚刚封城,彼时农历新年期间,马来西亚也才开始有确诊病例,而且多是来自中国的旅客,世界卫生组织也尚未去污名化把疫病名称定为Covid-19。

刘绍华在文中写:

“我曾经笔下的历史不断在政府与众人的日常生活中重演:矢口否认、疫情爆发、被迫承认、强迫且大规模隔离、污名恐慌比传染病蔓延得还要迅速、民生规划缺乏、医务人员被推到第一线却无政策做后盾、众人恐惧愤怒。然后呢,待疫情经过慌乱暴力但有些效果的隔离防疫手段而终渐消退后,一切又回到矢口否认如常的日常生活状态,遗忘历史、禁绝历史……”

虽然分析的是中国当时的疫情,但放在现今疫情严重,政策混乱的马来西亚,不也在重复上演着?

◢研究不同政府的应对法

刘绍华是长期研究中国流行疫病的人类学者。2013年出版的《我的凉山兄弟:毒品、爱滋与流动青年》花了10年研究和20个月田野调查,书写中国四川凉山诺苏族(彝族)青年的社会流动,以及与毒品、爱滋病的关系。间中她接触到麻风医生,又继续研究下去,于2018年出版《麻风医生与巨变中国:后帝国实验下的疾病隐喻与防疫历史》。

她对流行疫病带给社会不同群体的冲击,以及不同政府的应对方式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也因此,当一场瘟疫又从中国往外扩张,甚至演变成全球大流行,她特别有感触,不断书写,提供观察和看待疫情、疫病的角度。

后来春山出版社集结成书,促成了这本《疫病与社会的十个关键词》,于2020年10月出版。10个关键词印在封面:污名、人权、公卫伦理、WHO CDC、全球卫生、中医药、道德模范、隐喻、标语、旁观他人之苦。阅读此书时,马来西亚的病例每日高达两三千。后来5月份马来西亚实施行动管制令3.0,台湾也暴发本土疫情,一“封城”,曾在世界各地经历过的混乱,在那里迟了1年半才上演。刘绍华和其他学者又在Vocus平台开设“后疫情关键词:整合笔记”,继续书写和分析台湾疫情与政策。

在这场还看不到尽头的疫情,《疫病与社会的十个关键词》相对写得早,但放在这个时候或未来,读起来并不会过时,也不会因地而异。好似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对疾病污名,对人权漠视;有政治的场所,所有的政策都会有拉扯……

◢“武汉病毒”是污名化?

例如吵得沸沸扬扬的“武汉肺炎”之命名,还有后来各种变种病毒在命名为Alpha、Beta、Gamma和Delta前,到底有没有污名,可以在第一章〈污名〉找到答案。

刘绍华剖析了“武汉肺炎”到“Covid-19”的定名转变。一开始中国官方和媒体也大致使用“武汉不明肺炎”或“武汉病毒性肺炎”,确认病毒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后,世卫曾暂定病毒名为“2019-nCoV”(2019新型冠状病毒)。后来2020年2月10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才正式将病毒定名SARS-CoV-2,世卫才把这个新型疾病定为Covid-19(2019冠状病毒病)。

她提到“他者化”。除了国际间有政治议程地称呼“武汉肺炎”或“中国病毒”,中国最初也用“武汉病毒性肺炎”这种指涉地方事件的方便说法。真正反省起来,这是无关国界的“地域本位主义”思考。若疫情最初发生在其他省市,或许就会变成XX省市肺炎,这其实也忽略了历史教训。

刘绍华也提到,疫病名称不一定会自行延伸出污名反应,污名产生于,被贴标签后与既有的负面刻板印象连结起来,例如爱滋与同志、凉山彝族与毒品、爱滋。

循此反思,立百病毒算不算污名?当时卫生官员是否也经历漫长的研究才确认为新病毒,但间中已经没有多加考虑污名化就以地方命名?又该不该为之正名?

◢酱厉害就把外劳带回家啦!

另外,特别有感触的一章是第十个关键词“旁观他人之苦”。作为记者,也是疫情之下的记录者,这一篇章颇慰人心。

一年多来写过疫情底下多种故事,而且不仅仅是一起事件或一个人物,也尝试带出结构上的问题。其中移工、难民群体的内容是最不受落,甚至在网络还会得到负面留言的。就像非政府组织或政治人物反对在疫情下大规模逮捕无证移民时,尽管详谈可能引起的负面效应,还是会有很多网民留言“酱厉害就把外劳带回家啦!”

有关“他者”的书写不受落,是可以理解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提到,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空气、水、食物、衣物、挡风遮雨的住所)和“安全”(个人安全、就业、财产、健康)。瘟疫之下,连许多M40群体的这两种需求都备受威胁。当一个人都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还要他去关注其他社会议题,关心或同理更弱势的群体,是很难的。

然而,对于各种弱势群体在疫情下的书写和理解还是有必要的。所有人都是社会建构的一环,更何况瘟疫是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如果只顾自己安稳,不顾他人深陷风险,甚至将他们推入染疫风险,你我最终也还是会处在同个恶性循环中。

◢复杂世界中理解世间灰

在第十章〈旁观他人之苦〉,找到了回怼漠视之人的理由:

“如果不求脉络理解,只是轻易地用文字言辞批判他人或世界,质问甚至否定见证、记录、理解、书写、呼吁社会关注他人苦难的努力,这样的对理性思考,对于他人之苦更不会有所帮助,却可能沦为犬儒式的冷眼旁观,字面意义上的旁观而已。”

苏珊·桑塔格《旁观他人之痛苦》以战争影像批评去脉络化的定格影像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在网络资讯海洋里,人们或许早就失去理解事件脉络能力。

刘绍华还写道,看见复杂的世界后更能理解人世间的灰色光谱,不是失去区分是非黑白的能力,而是更能体谅人在灰色光谱中的艰难处境。

疫情之下谁都苦,若有余力,可以循着这10个关键词来反思对疫情的看法。

延伸阅读:

我的凉山兄弟:以现代性与全球化为时代背景和理论视野,将海洛因与爱滋比喻为诺苏男性的流动成年礼。奠基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疗人类学的完整扎实训练,历经10年、长达20个月的深入在地田野调查,作者生动鲜活地呈现出诺苏流动青年与吸毒者的生命经验,将之与中国在过去一世纪的钜变中所经历的多元现代性、社会韧性,以及个人生命憧憬交织在一起,并从中揭露少数民族文化的延续与断裂。

麻风医生与巨变中国:眼见受访的高龄麻风医生逐渐凋零,作者决心为这群恐被历史遗忘的人振笔。她以数十位不同世代麻风医生的集体生命史,来编织贯穿全书论述,并辅以丰富的历史情怀与材料,揭开那个至今仍压在当代中国历史底层的动荡时代,感受那一个个人、一个个不可被时代化约的曲折人生。

人类学活在我的眼睛与血管里:本书第一部〈柬埔寨旅人〉,作者以笔摄影,捕捉生存现实的断片,凝固具有张力之瞬间。她的文字镜头下没有奇观,只有激发物伤其类同理之心的隐隐盼望。第二部〈后柬埔寨时期〉则是作者成为学者、田野转至中国后留下的纪录。文章议论增多,但令人动容的情感、害人嘴角失守的幽默感,字里行间并无缺席。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