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7/05/2015
郑丁贤.走一趟十五碑的和谐之路
作者: admin

巴生河流域居民都应该知道“十五碑”,或是Brickfields,这是一个吉隆坡的旧城区。

曾经有人说,这是一个最接近天堂,也是最接近地狱的地方。

接近天堂,因为这里是宗教膜拜场所密集的地区。佛寺、印度庙、华人寺庙、基督/天主教堂,以及清真寺,走几步就有;要找到生命归属,就在十五碑。

最接近地狱,因为有一个时期,这里是黑色和黄色产业的集中地;治安很差,毒品泛滥,也是著名的风化区;要找妓院、赌场和毒品,走几步就有;要让灵魂沉沦,就在十五碑。

当然,随着城市重新规划,近年来十五碑发展出新的商业和居住模式,环境显著改善;黑色和黄色活动大为减少,和地狱的距离逐渐拉远。

可喜的是,十五碑保留了它美好善良的部份。宗教场所之外,这里还有青年中心YMCA、盲友中心和视障学校,表演艺术团体Temple of Fine Arts,著名学府拉萨(La Salle)、卫理(Methodist)和圣特蕾莎(St Teresa),以及南传佛教学院(Vivikananda Ashram)。

吉隆坡开发时期,从巴生河口溯河而上,来到15英里之处,就是这里,所以称为十五碑。

而英文的Brickfields,则是1890年左右,英国政府规定所有新发展的城市,都必须铺上石砖,地名也由此而来。

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十五碑,是大马近代史的其中一个缩影。

殖民地时代,马来人、华人和印裔,很平均的分布在这里,这也说明不同宗教场所何以如此密集。

英政府也在这里培养大量文官,著名的古迹The Hundred Quarters,是不同族群的公务员,一起居住的宿舍。

著名的学校设在这里,也栽培了很多早期的社会精英。

大马的多元社会曾经如此和谐和成功,可以在十五碑获得应证。

基于这个原因,推动中庸运动的同道们,在英文《星报》董事经理黄振威的召集下,在这个早上,做了一次十五碑的“中庸步行”。参加者有廖炳坚总主教、达摩拉达纳长老,以及挺中庸运动的李霖泰、拉蒙纳瓦勒南、玛丽娜马哈迪、艾薇、张炳琪等。

我们从YMCA出发,先到三教堂;表面上是一般的华人庙宇,但是,一经了解,才知道此庙的哲理是集道、佛、儒三家于一堂,大家学了一课,兴致盎然。

穿过两条小路,到了斯里沙蒂兴都庙,一行人获得庙方接待讲解,原来,入庙前的摔椰子仪式,象征人们要先打破自我和自大,而流出的椰水,则是心灵获得洗涤。庙内,早年印度移民带来这尊与众不同的Ganesha神像,设计和造型与众不同,意义重大,大家肃然起敬。

接着,大家路经十五碑清真寺,再到南传佛教中心Maha Vihara,了解它作为本区域佛寺和佛学的重要地位,并和寺内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僧侣交换心得。最后一站,来到路德教会,听取传道讲解教会的历史。

一路上,这支由马来人、印度人、华人、欧亚人组成的队伍,进出不同的膜拜场所,让路过者觉得好奇和惊讶。

然而,队伍中人却是坦然,我们抱着尊重和学习的态度,来了解不同的信仰,找寻彼此的共识。

和几个星期前发生的拆除十字架事件对比,这一趟路程,是彼此接受,不是互相排斥。我们接受彼此之间肤色和宗教的不同,但是,这种差别不应该分化彼此,相反的,是让我们珍惜对方,丰富彼此的资产。

这是一趟中庸之旅,找寻大马的和谐之路。希望这种方式,可以减少猜忌和敌视,将关怀和谅解的讯息传达出去,大家一起挺一个中庸大马。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