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7/10/2012
安邦(Ampang)(上篇):曾被戏称“暗邦”暗暗.安邦新村老房子多
作者: admin

安邦前称“暗邦”,曾经是一个外人不敢踏入的地区。

继增江新村和沙登新村之后,安邦新村是全国第三大新村,随着村民越来越多,附近也多了许多木屋区,2000年之后雪州政府推行“2005年零度木屋计划”,逐步拆除木屋区,木屋居民搬迁至附近的组屋。

安邦有百年庙宇、也有今年刚满百岁的安邦华小,还有不少老房子,仿佛“活化石”,反映旧时代房屋的面貌。

当时安邦有不少地方是死路,有人戏称“暗邦暗暗,淡江淡淡”,到处是黄泥路以及简陋的房屋。

独立前以采锡矿为主

在独立之前,安邦处处是矿湖,经济命脉以开采锡矿为主,男性多为矿工、建筑工人,女性则是洗琉琅。

担任矿场的看守员多数是印裔、锡克族。他们有些也会讲客家话,在水塘路(如今的Waterfront)的牛寮饲养牛羊,女的通常是到各户人家洗衣服、饲养羊牛、卖羊奶和牛奶。

当地处处可见矿湖,从安邦打昔、班登美华、班登英达直至如今的蕉赖民政大厦一带;当矿业逐渐式微后,当地留下不少废弃矿湖,曾经有些废矿湖成为鱼塘,供村民在湖边垂钓。

当时安邦一带有许多废矿湖,成为村民休闲、娱乐、捉鱼等,也有人在湖中捞布袋莲,到巴刹售卖,布袋莲是鸡鸭的食物,当时的巴刹有不少人把自家中的蔬菜、花,自家养的鸡鸭放在笼子里带到巴刹售卖。

当时还有人到安邦大街收购黑色的锡米胆,洗琉琅的妇女纷纷把收藏的锡米胆,拿到大街售卖。

居民多为矿工“三行佬”

当地的华人早期多数是矿工,后来则从事建筑或装修工人,多数是俗称“三行佬”,也就是“木匠、水泥、油漆”工人,不少妇女也是泥水工人,他们被货车载往吉隆坡市区、双威镇、八打灵再也、布城等地兴建房屋。

部份废矿湖后来被填埋后,成了住宅区,新村内大多数房子只有一层至两层,后来周边新式的房屋才如雨后春笋般冒起。

如“七十二家房客”排队等水
“阿公水喉”不用付水费

约百年前,安邦的房屋是亚答屋,之后加上白锌、木板,然后再扩建,家中煮饭用的是“烧柴”的方式,还有依靠水井和公共水喉。

当地老居民透露,以往每一排新村屋设立一个公共自来水喉,供村民共用。有些村民家中已经有自家的水喉,主要作为饮用水;而洗衣、储存用水等则使用“阿公水喉”,意即不用负担水费。

就有如香港电影《七十二家房客》,排队等水,或者自行接驳水管,水管像鱼骨头的分支般分布,一户装满水之后,另一户再接驳水管用水,在这个人人有自家水喉的时代,那是一幅无法想像的画面。

几户人家共用厕所

如果现代人不明白“卫生厕所”为何叫作“卫生厕所”,可能是为了与“屎坑”有所区别。

可别怪“屎坑”听起来粗俗,以往新村内不少房屋,几户人家共用厕所,厕所兴建在屋外,是一个独立的建筑物,厕所内的地上有个“坑”,坑内有个塑胶桶,用途是盛装排泄物。

以前有个职业叫作“倒夜香”,这个职业真的名副其实,工作时间是在晚上,工作范围就是到各个“屎坑”收取和清理粪便,直至90年代,在安邦新村还可以看到倒夜香的工作人员。

李书祯(前任安邦再也市议员):神诞期间募款建大会堂

“当地60岁以上的人都记得,安邦人趁九皇爷神诞期间卖花兴建民众大会堂的历史,当时还是英国殖民时期,居民募款所得加上英殖民政府拨款,大会堂才得以建成。

大会堂曾经是大户人家摆喜宴的场所,平常则是羽球场,后来也成为土地局征收地税、门牌税、水电费等官方事务的地点,安邦再也市议会成立之后,接管大会堂后租给民族中兴基金会。

希望日后大会堂能够成为地方文物馆或小型博物馆,此举也能增加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与和谐,将地方发展成美食、旅游业地点,文物馆也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

叶金:木屋超过60年历史

已经年高80岁的叶金,在十多岁的时候入住木屋,木屋的历史超过60年,活脱就是一件“历史古物”。

叶金说,由于没有钱重建屋子,只好维持原状,如果大风吹走屋顶上的锌片,则请工匠修补,下大雨也不会漏水。

黄发(老村民):马共尸首任人看

“在英殖民政府时期至独立之初,安邦新村有警卫团和特警驻守,他们把逮捕以及处决后的马共成员尸首,一具具摆放在地上,让人围观。

当时马共成员与特警不时驳火,枪林弹雨中子弹乱飞,好像现在燃放鞭炮的声音。我就住在对面,从门缝中就看得到,小孩不懂事当然不怕,可是大人都会惊惶失措,妈妈按着孩子趴在地上,深怕误中流弹。”

范会顺:900间新村屋
多数村屋已更新地契

安邦村民杨福光、黄发、李书祯和前任村长范会顺也向《大都会》侃侃道出他们情牵安邦的点点滴滴。

安邦新村前任村长范会顺说,该村有约900间新村屋,还有一些后来兴建的房屋,例如中价公寓和排屋。

“虽然安邦新村靠近市区,但是一些家庭依然贫穷,无法翻新房屋,一些则是暂时废弃,由于家庭成员众多,难以分配,于是只好出售。”他说,从2000年开始,大多数新村屋已经更新成60年或99年的地契,其中约10%则基于各种原因,例如土地权纠纷、资金短缺等,没有更新地契。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