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5/08/2014
话大伯公档案(上篇):神明历史众说纷纭.槟海珠屿大伯公庙或是起源
作者: admin

华人社会普遍供奉的大伯公神明来源,各学者众说纷纭,特别是有关最早的大伯公神灵事迹,当前,有迹可循的是槟城海珠屿大伯公庙创立,或被视为大伯公的“起源”。

而且,从曾任华民护卫司的英殖民地官员巴素博士形容,大伯公为“华侨开辟者的神灵,衹是华人先驱者的象征”,可说本土化的神灵。

过后,各大伯公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的林立,包括了槟城宝福社大伯公的创立,进一步推广大伯公的信仰,从槟城至向邻近国家散播,如泰国、印尼及缅甸等,不仅是南洋华人社会的守护神,也有带动区域经济交流的作用。

的确,在中国史书中未有“大伯公”的字眼出现,或许祂与中国供奉的“福德正神”、“土地神”一脉相传。演变成今日,大伯公不仅祭神与庆典多采多姿,更是从本土化走向了“国际”。

其中一项国际庆典是第六届马来西亚大伯公节,以及第七届国际福德文化节,将于9月份在槟城举办,获得国内外队伍及学者的参与,使槟城成为国际的焦点。

其他本土民俗活动有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近午夜时分,在海珠屿大伯公庙举行的请火仪式,从火势的强弱来预测槟州未来1年的经济走势,也是引人瞩目。

还有是按年份或季节性的举行大伯公神灵游行,在大旗鼓特技、锣鼓队等表演助威下,吸引万千的信徒围观,形成万人空巷,至今仍是槟城宗教节目的特色。

先民到马来亚谋生需庇佑
从中国引进道教神灵

华人先民早期到荒野之地的马来亚及槟榔屿谋生及开山辟野的创业,除了靠智慧、勤奋及勇敢的处事风格之外,也需有“守护神”的庇佑,而从祖籍国的中国引进各类道教神灵,以求保佑是无可厚非之事,因此,大伯公信仰的产生是必然之事。

谈及华人神灵的出现,首要条件是必须有华人聚居,即华人社区的形成。这须从郑和于1405年明朝永乐起七下西洋考究,郑和是以马六甲为国际联络中心站,每次登岸马六甲,军官人数逾两万人,淹盖马六甲市镇。

这种情况使到部分华人逐渐定居马六甲,而可看到华人先民留下的痕迹,如“三宝山”、“三宝井”及明代古墓,马六甲华人村逐渐形成,据荷兰于1640年征服马六甲后统计,华人人口约有300至400人之间。

当时,华人社区领袖郑芳扬,被荷兰政府委为第一任甲必丹后,管理华人事务之际,据知也是马六甲青云亭的创办人之一,成为最早的华人庙,该庙宇是奉祀观音神灵。

青云亭除了题祭祀之场所之外,也是历任甲必丹办事的地方,形如“政教复合体”的华社机构,亭主俨如“族长”的地位,集权势、地位及财富于一身。

事实上,华人先民到任何地方谋生,对各类神灵祀奉是不离不弃,属于信仰自由者,有佛教、孔教及道教的仰信者,祀奉观音菩萨、关帝君、三宝公及九皇爷等,皆与祖籍国中国一脉相传,有据可考。

中国宗教书没记载
大伯公引各地学者探讨

但是,大伯公的信仰就与“众神”有异,虽然祂是南洋普遍的供奉神灵,但是在中国宗教书刊中,却找不到其事迹,引起本地与中国宗教文化学者的探讨,并提出各项的看法。

许云樵:大伯公是中国土地公

探讨线索主要是从本土化的神灵,或是从中国传入福德正神与土地神的2方面展开。据历史学者许云樵教授在马来亚丛谈中说,经过许多研究的专家认为大伯公,就是中国的土地公。

许云樵提出3项的理由:(一)南洋各地奉祀大伯公的庙,叫福德祠,中国的土地庙也叫福德祠,(二)土地公是到处必有的,而且,一个地方有好几间土地堂,不比城隍庙,一县只能有一座,大伯公庙也是如此。(三)广东客家称土地公为伯公,这里的大伯公性质和土地公,只是名称上多一个大字而已。

槟建德堂从事械斗等
大伯公是秘密会社老大

有些学者认为祂是秘密会社老大的尊称,如学者关楚朴(《谈谈大伯公》)则认为:“大伯公可能原是红门会党内的一种最高职位,如同‘大龙头’、‘老大哥’。”关于上述看法的例子便是槟城建德堂。

位于槟城本头公巷的建德堂,称之为大伯公会。它是于1844年由闽南人在槟榔屿所创立,便是一个以大伯公为纽带,从事械斗的秘密会社,争夺鸦片、赌博等饷码及其他经济利益。

由于秘密会社的巨大利益因素,而引起各帮派的矛盾及冲突日益尖锐,于1867年8月发生严重的“槟城大暴动”,导致乔治市10天腥风血雨,死伤无数。

过后,作为秘密会社老大的建德堂解散,由宝福社大伯公注册为合法的组织,继承所有建德堂文物遗产,协助维持社会的和谐。

巴素:辛苦开辟 后人敬仰
受供奉为地方神灵

在巴素看来大伯公是华人先民开辟者的化身,因为初期华侨的开辟者受尽千辛万苦,而获后人的敬仰,或供奉为地方的神灵,这是必然之现象。

陈达:“开山太白”后加“公”敬语

据历史学者陈达的著作中陈述,华人先民称大伯公为“开山太白”,至于“公”的敬语是在后来添进去,祂与最早抵槟的教师张理、铁匠丘兆进及烧炭人马福春,先后逝世后被尊称为大伯公。

根据华人传统的神灵观念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华人认为生而为人,死则有灵魂,尤其是对有功于社会者,更是死而为社神或地方神,供信徒朝拜,而出现各类的神灵,如观世音及关帝公等。

而且,各华人行业及乡团皆有其供奉的守护神,如耕种者为五谷神、中医药为神农氏、木匠为鲁班先师、商人供奉关帝公、渔夫及行船人供奉天后圣母,又称妈祖等。

每逢神灵的诞辰,善男信女皆会为其所信奉的神灵庆祝一番,其中大伯公的诞辰庆典,多是在春季的农历2月份,以及秋季的农历8月份,这正是春生及秋收的季节,可见祂是管理土地事物的神灵,包括农作物的生长以及金银财宝;信徒祀奉期望农作物丰收或得到金银财宝致富。

左握元宝右执如意杖
神像穿明代员外服

大伯公神像的造型,最常见是穿汉人明代富翁员外的服装,右手执了如意扙,左手还握着一锭元宝,白发白眉白胡须,到像华人刻苦勤劳一生后,晚年有了钱财稳坐如意,大有南洋“头家”的写照。

事实上,大伯公事迹意义是象征着华人先驱者刻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勉励后来人继往开来,自强不息。后期,信徒各有其祀奉的方式,祈求合家平安、事业顺利及国泰民安。

1792或1799年创建
槟海珠屿大伯公庙半岛最早

据文字及文物记载,槟城海珠屿大伯公庙是马来半岛最早成立的大伯公庙,创建于1792年,有的则说是1799年,由惠州、嘉应、大埔、永定以及增城五属客家人的代表共同管理,而且又于1810年该庙在槟城市中心的大伯公街(King Street)兴建大伯公庙分祠。

自从大伯公庙如雨后春笋般的林立,其中前身为建德堂的宝福社大伯公最为活跃,举办请火仪式、巡境游行庆典,以及香火传至邻国印尼、泰国及缅甸等。

这2间历史悠久的庙宇,为槟城甚至信仰界,带来了丰富的大伯公文化。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