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2/08/2014
话大伯公档案(中篇):扎根海珠屿发扬中华文化 .大伯公凝聚华族力量
作者: admin

丹绒道光海珠屿大伯公庙的创立,除了被视为马来西亚最早的大伯公庙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它是大伯公精神的发扬之地,散播全马及南洋各华人社会。

该庙的设立,与3名华人先民,广东大埔的张理、和同乡丘兆进及另一名永定人马福春有密切的关系,他们3人是于18世纪中叶在海珠屿登陆谋生,或者曾与槟榔屿开埠人莱特有一面之缘。

3人逝世后葬于海珠屿的石岩旁,后人于1799年在其墓旁建起了庙宇,尊称三兄弟为大伯公供奉。当时,槟榔屿还是开辟之初,触目荒凉野岭,疫疠常生,夺走不少的人命,而膜拜了大伯公后疫疠就消失了,而吸引更多的信徒朝拜,成为香火鼎盛庙宇,保持至今未衰。

当时社会条件贫乏之下,华人先民采取正统医疗以外的方式,求解除疾病是无可厚非,而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

我们更应关注是大伯公庙的设立后,把浓厚中华传统文化的民俗信仰引入,扎根在马来西亚,通过各项庆典活动,不但发扬中华文化,也在团结华人社会,扮演凝结族群的功能。

而且,大伯公庙宇创立后逾200百年来,受到华社民众,特别是华人领袖的重视,包括首任清朝驻槟领事张弼士、戴芷汀及富豪郑景贵等人,参与大伯公庙的建设,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痕迹。

大伯公庙又称为海珠屿五属大伯公庙,由5个客家的组织所管理,即惠州、嘉应、大埔、永定及增龙会馆,现任主席为刘志荣,正策划推动增建及美化大伯庙的计划。

张理丘兆进及马福春结拜
3兄弟同舟共济

谈到海珠屿大伯公庙的创立,首先应从张理、丘兆进及马福春谈起,他们3人在十八世纪中叶乾隆10年,乘帆船在海珠屿海边登陆,并居住在岸边的一个岩洞内,在荒凉的岛屿上生活,兄弟3人守望相助。

张理是一名教师、丘兆进及马福春分别是铁工及烧炭匠,但是当时槟榔屿是一个荒岛,3人无法发挥一技之长,只有靠捕鱼为生,可说是最早抵槟的华人先民。

而且,在英殖民官员莱特于1786年8月10日开埠槟榔屿时,预料不到是荒岛上有58名居民捷足先登,至少有3名的华人,或许是张理3兄弟,与莱特有一面之缘。

四海之内皆兄弟

张理3兄弟在荒岛上同舟共济,感情很好而金兰结拜,体现了华人先民离背井乡,出外谋生受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家族观念所影响,发挥情境中心互相依赖的处世态度,情谊不逊于骨肉兄弟。

这是由家族主义的中华文化所引导,即家族的血缘关系,父母、兄弟及叔伯等互相依赖,血浓于水的割不断的亲情,而出外就失去家族互相依赖的依托,把非血缘关系变成血缘关系,如金兰结拜、结干亲家、拜义父、收义子,还有崇尚“孝天伦”及“遵师训”的秘密会社等。

槟榔屿开辟初期疾病横行
华人拜3兄弟祈平安

据记载,张理兄弟3人在孤岛上居住,共同生活了40年。一天丘、马二人数日不见张理,到海珠屿岩洞探访,见张理在岩洞中坐化,而安葬在岩洞旁,可是最早的华人古墓。

数年后,丘、马逝世后,其同乡也是把他们遗体安葬在张理之旁,并对3人的金兰义气,情如手足感到钦佩,而开始膜拜及祈求保护。

槟榔屿开辟初期,荒山野岭疫疠常生,夺走不少华人先民的生命,特别是热带森林,蚊子横行,散播各类疾病,如最常见是虐疾等,而祭拜了3兄弟祈求平安。

初期,祭拜3兄弟只立起简单的神像,到了嘉庆4年己末(1799年)才立碑建庙,槟榔屿已开埠14年了,而信徒日益增加,香火鼎盛。

于1801年,客家人陈泽生获得英殖民地政府的许可,免费领得市区大伯公街庙址,面积计为6千996平方公尺,建海珠屿大伯公的行宫,以方便市区的信徒供奉,不必远到正宫的海珠屿大伯公。

自认与张理有亲情缘
张弼士称大伯公为嗣伯祖

海珠屿大伯公庙创立逾百年后,在南洋经商致富的张弼士,与大伯公庙接触后,自认为张理与他有亲情之缘,视为嗣伯祖的关系。

据蓝渭桥氏言,大伯公之籍贯由张弼士考查其族谱,知其伯祖名“理”,于乾隆初年只身来洋,流落北马一带,在家乡家辈之间也有传闻,死在海外,居民以神祀之。

当时,张弼士担任首位驻槟榔屿清朝领事,见海珠屿大伯公姓张,为客籍人,而向族谱求证,并根据乡间的传言,而知张理正是其嗣伯祖父。

张弼士是南洋一带的知名富商,也无须借用大伯公以扬名。于1902年黄河水灾,张弼士用大伯公的名义,私下捐出1万两予灾民,并表请赐封,称大伯公为嗣伯祖父,得赏一品红顶花翎,以尽子侄的责任。

先民共同建设槟榔屿
大伯公从基地变景点

当前,海珠屿大伯公不仅是槟州其中一个历史古迹的旅游景点,也象征华人登槟榔屿开山辟地的基地,吸引华人先民陆续到来,共同建设繁荣的槟榔屿。

大伯公庙是由5个客籍乡会,即永定、惠州、增龙、嘉应及大埔所管理,因此,大伯公庙又称为“海珠屿五属大伯公庙”,董事会有意为庙宇环境美化,以符合时代的需求。

刘志荣:先民逆境中成长
大伯公散发华人创业精神

海珠屿五届大伯公庙主席刘志荣受访时说,该庙将逐步美化这个占地2依格的地段,并聘请专家策划,以确保其完整性能在维修或扩建后,获得妥善的处理。

他说,大伯公庙不仅是信徒膜拜之地或是旅游的景点,其更重要意义是具有社会的人文精神,这是因为它是华人先民最早登陆槟榔屿之地,散发华人先民勇于创业的优秀精神。

他指出,华人先民登陆的16世纪,槟榔屿是荒凉一片,华人先民须面对猛兽、蚊虫及各类传染病攻击,且在陌生之地,与当地人交往,而须凭勇敢、毅力及刻苦耐劳的精神,克服逆境的挑战,而立足茁壮成长。

他说,因此,在大伯公庙可成为华人先民的典范例子,正如英殖民官员巴素博士,大伯公是华人先驱的写照,因此,庙宇可勉励后代,向华人先民学习,把他们优良的传统精神发扬光大。

他表示,过去,该庙宇皆举办各项酬神活动,颁发奖助学金及常年宴会等,以及引起民众关注的请火仪式等,而今,管理层已拟定美化与扩建的计划,预料约耗资百万令吉,预料两年内能落实,届时庙宇将以耳目一新的风采迎接民众。

大伯公跨籍贯拓展

大伯公庙的创立,也扩展到其他籍贯,其中槟城人口最大的籍贯福建人,也成立他们首个的大伯公庙,即是建德堂,创立于1844年12月30日,创办人邱肇邦与反清复明的天地会与密切的关系,令建德堂更充满神秘的色彩,香火还拓展至邻国。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