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须一天三餐,农业绝对不是夕阳产业。然而,农业亦须与时俱进,善用新科技新技术,减少耕种劳苦,增加生产,具体提昇农民所得,让务农也是一种好工作,农业才有未来。
ADVERTISEMENT
近来由于印度限制稻米出口,以致国际米价大涨。本地亦受影响,很多人担心得吃贵米,且是否引发餐饮业随之起价,民间相当关心。
我国因粮食自给率不足,每年必须向外进口大批粮食,以致一旦国际粮价大涨,本地物价亦随之波动。俄乌战争远在天边,乍看与我们无涉。可是俄乌战争导致国际粮价大涨,且引发通货膨胀,我们亦被迫承受,这也是全球化的代价之一。国际粮价起伏事关全球供需,的确不是单一国家所能左右。个别国家顶多提供补贴等紧急措施,稍稍抑制通货膨胀,然而仅能救急,并非彻底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之计当然是增加本地粮产,减少外购自然相对不受国际粮价影响。可是本地过去官方偏重扶植工业、长期贬抑农业,如今若改变国策,打算重新振兴农业,谈何容易。
光以气候而言,本地稻米一年可以三获。国际稻米供应短缺,不妨奖励本地农民增加耕种次数,几个月收成便能渡过难关。可是农民很少全年都在种稻,因务农太辛苦、所得又低,且农夫普遍年龄偏高,确实做不了太多了。
如今因气候变迁,粮产大国不时因水灾、旱灾、风灾等天然灾害减产,国际粮价起落频繁。为了减少国际粮价影响民生,许多国家已将粮食安全视为国安议题,致力发展农业。
不可讳言,本地无论官方民间,以往对于农业相关的研究、投资不足,且多数集中在油棕、橡胶、榴梿等经济作物,并未关注粮食作物相关研究。由于先进国多为温带国家,其农业政策不适用于本地环境。可是我们与风土接近的邻国如泰国等,农业其实多是竞争关系,很难期待对方悉心分享重要的经验和心得。到头来还是靠自己最实在,我们得培育本地农业相关研究的团队。
人人都须一天三餐,农业绝对不是夕阳产业。然而,农业亦须与时俱进,善用新科技新技术,减少耕种劳苦,增加生产,具体提昇农民所得,让务农也是一种好工作,农业才有未来。
农业相当精细。种稻米、种水果、种蔬菜或花卉,专业知识技术完全不同。且深受风土限制,某人在某地种的好,其经验未必能在其他地区沿用,须经专家学者研究分析,找出其科学依据,才能向其他农民推广。
如今因气候变迁,各国无不研究耐热、抗旱等等适合其风土的品种,减少因极端气候导致的农损。关于本地品种的研发,我们有待加强。
热带农业潜力无穷。榴梿深受中国人喜爱,芒果在日韩为高价水果之类,农产品未必廉价,就看业者是否有能力开拓市场。再说,养生风潮所至,有机无毒农产品深受人们欢迎。倘若好好提昇转型,农业是有前途的。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