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状语

|
发布: 7:10am 03/10/2023

戴子豪

华教

中华文化

状语

国际教学模式

戴子豪

华教

中华文化

状语

国际教学模式

戴子豪.华教的新敌人

有朝一日,当国际教学因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而普及化,那么马来西亚的敌人就不再是“政治人物”,而是被未来华社高度认可的“”。

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旅游网红在评价马来西亚时,无不提及马来西亚人为语言天才。这里主要指的是马来西亚华裔─除了国语、英语以外,中文的造诣堪比中港台,至于粤语、闽南、客家等方言也是一说就通;因此,与中港台澳旅客的语言沟通毫无障碍。

ADVERTISEMENT

每每提到这一点,大家都会归功于马来西亚的华教体系。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是中港台澳以外最完整的,没有之一。华小、独中、国民型华文中学或者国民中学(皆有中文科),本地大学也不缺中文系。多数会说中文的马来西亚华裔都会书写和阅读。

在中英鸦片战争之后,锁国的大清王朝开放港口,大批华裔子弟到海外谋生;有到北美修铁路的或者到东南亚采矿的,百多年来华人遍布全世界。

在世界多数地方的华裔,除了唐人街以外,就很难看到的存在。印尼、泰国虽然华裔众多,但是都被同化了。而新加坡虽然华裔占多数,但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华教被牺牲以换取整个国家的生存和提升经济竞争力。

马来西亚华教在此之前面对的,是和全世界一样的“爱国主义”政治。在日本、泰国、英国、澳洲、印尼等大多数国家,若是华裔入籍这些国家,则以有关国家的文化语言为主,本身文化语言为次。即使当地华裔如何奋斗、如何抗争、如何捍卫,也无法建立华教体系,若是积极过度则可能引发流血排华。唯独马来西亚,基于马来民族的独特包容性,在华裔的抗争和捍卫下,华教得以生存和延续。

全世界多数土著民族,包括马来人一直都认为,其他非土著都应该融入当地文化,即使允许华教的存在,也必须要注重国语。这个“国际化”的“爱国主义”(Nationalisme)思想,从未间断过。60年代的改制中学、80年代的茅草行动、90年代的宏愿学校等,都是有意无意限制华教的政治行为。

但,马来西亚经历了两次改朝换代,由希盟尤其是行动党执政后,没能改变的事实如承认统考、制度化拨款,已经慢慢被接受。董总和过往相比,也处于“静静”模式。

这个时候,华教的另一个更为恐怖的“敌人”已慢慢浮现。就是华裔子弟对中华文化的不闻不问和不感兴趣。

华教的终极目标,绝对不只是“会读、会写、会说”中文而已。其更伟大的目标,是让华裔子弟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美德,并且传承一代又一代。

如今国际化、数字化和社媒化的社会,五花八门的知识开始普及。网课、娱乐、知识等唾手可得。学校教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

学会了国语、英语和华语,现在的孩子开始学习其他的技能,如其他外语、电脑程序、音乐、法律、经商投资等等;空闲时间则用于维持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如瑜伽、健身、旅行、社交。

华教基本上是让当代华裔子弟能读、写、说而已。至于中华文化则被轻视。别说孔孟思想的精髓,就连四书五经是哪四书,哪五经都说不上,也不懂得《大学》、《论语》、《孟子》及《中庸》。

由于很多华裔子弟不理解中华文化,造成很多人利用“传统”来束缚下一代。老一代的人将“重男轻女”的概念灌输给下一代,或者强迫下一代祭拜和盲从。这些胡乱诠释中华文化而创造的“伪传统”,令到更多年轻华裔忽视中华文化。

久而久之,华裔子弟可能会崇尚“国际教育思维”,视国际学校为孩子教育的首选。今天,国民型中学和独中算是国内教育素质比较好的学府,加上国际学校或独立欧美教学学校不多,且收费高昂,所以华教还是首选。

但是有朝一日,当国际教学因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而普及化,那么马来西亚华教的敌人就不再是“政治人物”,而是被未来华社高度认可的“国际教学模式”。届时,中文就只是一门“外语”,而不再是寻找本身民族根源的重要工具了。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