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国内

|

我们

|
发布: 1:44pm 25/08/2024

原住民

少数民族

马来西亚文化遗产迷你模型馆

粘土艺术

MinNature Malaysia

原住民

少数民族

马来西亚文化遗产迷你模型馆

粘土艺术

MinNature Malaysia

文遗迷你模型馆新系列 粘土捻出42民族特色

报道:李佳憓
摄影:陈启基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展览也有展示大马各族生活方式的不同场景、各族传统美食、生活文化、各州特色建筑等袖珍模型,显示这片土地孕育且融合着族群各异文化。

“我们以手工制作了全马42个种族的迷你模型,若你是来自还没被发掘的、土著或,欢迎来分享你的家族文化故事!”

全国堪称最大的文化遗产迷你模型馆由团队亲手打造,最近推出全新系列——马来西亚人民(People’s of Malaysia),用栩栩如生的黏土艺术向世界介绍那些土生土长、却几乎不会在教科书或电视广告里看到的多元族群。你,又认识多少个?

ADVERTISEMENT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MinNature Malaysia团队希望世界看见马来西亚的多元之美,右二起为范振发和陈思亲。
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室内展区被划分不同区域,最新展出的是People’s of Malaysia series (马来西亚人民系列)。

7人团队耗时2年完成制作

占地1万3000平方尺的迷你模型馆位于吉隆坡金河广场JUMPA区一楼。一踏入,顾客仿佛化身“巨人”鸟瞰着大马多座文化遗产城市与建筑、古老街道和众多标志性历史景点,而在数万个袖珍模型生活的小人国里,最尾的角落多了几组新朋友。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展览资讯:
金河广场JUMPA区1楼
10AM至10PM(8PM最后进场)
票价:成人30令吉、学生及长者25令吉、6岁以下儿童免费

“仔细看的话,砂拉越的土著服装比较多花样多装饰,就很七彩,沙巴的民族服装则大多是黑红配色。”

MinNature Malaysia联合创办人陈思亲介绍,这是团队7人耗时两年完成制作的42个马来西亚种族袖珍黏土人偶,每一个都呈现本身民族的服饰传统与审美,来讲述各族从古至今穿在身上的文明。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团队参照历史照片并了解大马各民族故事背景,耗时两年调查、搜寻材料和制作上色,每个细节都拿捏得仔细。

除了三大民族马来人、华人和印裔,展示中的还有锡克人、伊班人、卡达山杜顺人、峇峇娘惹、克利斯坦、塞芒族、肯雅人、伊朗农人、伦巴旺、比达友人、伊达安、本南族、塞诺伊人、美拉瑙人、提东人、穆鲁特人、克拉比特人、(海)巴瑶人、苏鲁克人、米诺克人、实里达人、基玛拉冈人、松索贡(Sonsogon)、仄迪人、比沙亚人、卡达央人、龙古斯人、巴基斯人、卡延人、乌基特、普南族、格查曼族、瓦伊族、Tindal社区、士美莱族、朋吉人、拉吉布族群、米南加保社区和瑟卡班族群。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塞诺伊人(Senoi)是人数最多的半岛原住民,大多是农民,从事一些狩猎采集活动。
参考旧照史料画面制作 

一个手捏的黏土人偶不满手掌大小,但从头到脚的细节一点也不马虎,都是团队参考旧照片和历史资料画面,再比对族人的口述描绘后一笔一画勾勒的拟真作品。陈思亲说,除了穿着颜色、配饰和乐器种类,他们也会尝试“解密”传统服装背后的文化意义,就连头饰中的羽毛是用哪种鸟的羽毛都要找出来。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各族人偶模型的传统服装和装饰的位置都很讲究,团队必须依据实事和史实,不能因自己的设计喜好随便乱做。

“比如生活在砂拉越部落的卡延族群,女性会套上肩带,穿两条打叉的代表已婚,只穿一条的代表未婚;龙古斯人则是沙巴最传统的民族之一,传统服装以黑色为主,衣服上往往有几百粒价值连城的古董珠子,传统妇女会在手臂、腿、脖子和腰戴上黄铜线,臂圈常常会有白色珊瑚壳链。”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卡延人(Kayan),主要居住在砂拉越特别是巴兰河和拉让河流域的内陆地区,以农业维生。

有趣的是,这些参考都是1950年代以后的史料,因为在五十年代以前,大部分原住民是裸上身或根本不穿衣服,包括女性。但团队还是尽可能让模型保留原始,如现存于柔佛南部的原住民实里达人世代靠海而居,老一辈会用草和叶子做成衣服,赤着脚丫生活。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实里达人(Seletar)过去居住在船上的游牧民族,沿着德布劳(Tebrau)、柔佛和新加坡海岸线的沼泽地,如今长居于柔佛南部的几个村庄。
原住民提醒不完善马上纠正

工作忙碌,难免有出错或不完善的地方。陈思亲举例,一开始团队把加拉毕族(Kelabit)的帽子涂上白色,直到有位加拉毕人来看展时提醒,这是只有办丧事时才会头戴白帽,平日族人的头饰都是五颜六色的。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加拉毕族(Kelabit),主要居住在砂拉越峇里奥高原,从事水稻种植,珍珠饰品是尊贵的标志,男女都会佩戴。

“我们当场就把模型取出来,在这位加拉毕朋友的解释下直接重新上色,手腕上的花也是后来加上去的,这是加拉毕人表演时的装扮。”

另一个则是巴瑶人。很多人不知道,巴瑶族又分为 Bajau laut(靠海维生)和 Bajau darat(靠农维生),陈思亲团队制作的模型是海巴瑶人,但文字介绍却是陆巴瑶人。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海巴瑶人(Bajau Laut),也称“海上吉普赛人”以其水上能力而闻名,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游泳、狩猎和捕鱼。

“我们以为巴瑶族就只有一种,现在经他这么一说,我又要去找陆巴瑶人的资料了,哈哈,很有趣。”

每当有本族人在展区纠正错误,陈思亲都会非常感恩,认为这种互动和缘分很奇妙,一些土著还会主动开口描述更多关于他们祖辈的故事。

另有8种族仍在制作

目前此系列共展出42个大马种族,另有8个种族在制作中。“这是我们手上暂时有的资料,但这个系列不会只停留在50个种族,也许会越来越多,因为马来西亚族群太多元、太丰富了!”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马来西亚人民系列目前展出42个大马种族,并提供马来文、华文和英文三语解说。

相比半岛本地人,她发现外国人对我国多元族群更感兴趣,愿意花时间慢慢端详各族模型和细读解说。连续两年获得旅游网站TripAdvisor评选为旅行者之选及5星景点后,迷你模型馆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团队也一直在改进和丰富展区,包括设计互动环节和隐藏彩蛋。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陈思亲说,相比本地人,她发现外国人对我国多元族群更感兴趣,愿意花时间慢慢端详各族模型和细读解说。
各族和谐共处是马最美画面

让世界看见马来西亚,是创办人范振发和陈思亲的创作理念,而我国多元族群和乐融融同时又保留各自独特文化特色,对他们而言是大马最美的画面。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陈思亲:我们设立这个迷你模型馆就是希望让大家知道,华人也分为不同籍贯、意识少数民族的存在,不是只有课本上的三大种族或卡达山和杜顺。

“这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相处的融洽感就很美了,国外几乎很难看到。”陈思亲补充,各民族同住一屋檐下也许还算常见,但相比一些国家种族同化,我们各族能够把浓厚色彩的传统文化保留得相对完整和丰富,是值得骄傲和宣扬的地方。

就如MinNature Malaysia团队中有客家人、广东人、福建人、丈夫范振发是来自马六甲的峇峇娘惹、前成员有巫裔和印裔同胞,甚至是来自国外的印尼和菲律宾朋友,这些年来,彼此在策展上脑力激荡也在不同族群身上相互学习。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陈思亲(左)的丈夫范振发是来自马六甲的峇峇娘惹,两人对马来西亚多元特色元素充满热情。

“所以我们有很多马来甘榜的袖珍作品都做得很逼真,组员会细心描述他的老家是长什么样子的、以前马来人搬家的情形、童年游戏是什么,华人组员就分享不同籍贯的美食和习俗,我觉得这样很好。”

随东马朋友回乡打开眼界 

陈思亲来自槟城,在新加坡留学时认识了一班东马朋友,“当时我的室友和同学很多是来自砂拉越和沙巴的土著,比如伊班人,我偶尔也会跟随他们回到家乡,他们的见识让我打开眼界,在整理东马土著资料时也会请朋友帮忙。”

投身文创领域后,团队们身边的教会朋友经常走入深山、森林或靠海村庄去寻找不被主流看见的少数群体并提供帮助,这时陈思亲就会拜托他们拍一些照片回来,由团队再滚雪球般进一步查找资料和询问专家。超级幸运的话,还能遇到愿意分享童年记忆的长辈缓缓地讲述半世纪以前的生活面貌。

“时间就是关键,在制作马来西亚人民系列时就有好几个土著长辈在拜访完后逝世了,所以我们都在跟时间赛跑,再不做的话,这些迟早会失传。”

让世界看见独特民族

因为这个系列,陈思亲和团队对这片土地上的多元群体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愈靠近,就更加清楚知道这些少数族群长久以来面临的困境。而他们做的第一步,就是透过袖珍模型让世界的人看见这些独特民族的存在。

陈思亲:“一些本族人看到自己的族群模型就很开心,忍不住到门前柜台跟我们分享真实感受,对他们来讲有种‘哎呀,我终于被发现了!’的感觉,这些回馈和鼓励是我们持续去发掘更多大马多元族群之美的推动力。”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开放式的工作室让到访者近距离了解袖珍模型和使用3D打印技术的制作过程。
拟用3D技术保留作品

黏土手工艺有个问题,就是时间久了会发霉,随意触摸的话也会影响模型色泽和品质;就算喷洒了药水,还是会有一些小昆虫去吃它。因此,团队未来考虑改用3D打印技术让“马来西亚人民系列”的小人物能够永久保存。

“除了3D打印技术,我们可能也会用真正的布料去做(传统服装),包括羽毛、珠子等原材料,就更逼真也会更细致。”

陈思亲接受访问时透露,团队接下来也会开始制作大马独特的文化和艺术,例如马来传统风筝——WAU、陶器、皮影戏、传统灯笼、制作舞狮头、陀螺等,她坦言这比制作传统服装还难,因为许多手艺艺术是无形遗产,有的更濒临失传。

我们/用黏土艺术定格 42大马种族文化特色
团队接下来会着手于保留大马多元的艺术文化,如制作传统灯笼、马来风筝WAU、陀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我们一样在跟时间赛跑,把各族的传统手艺和文化用我们的方式保存。”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