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这一“翩然离去”,还是唤起了另一议题,即是社会必须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金庸走了,倪匡走了,琼瑶也走了。
ADVERTISEMENT
一位是武侠至尊,一位是科幻天王,一位是言情教母,在文坛地位皆举足轻重。
但,琼瑶是选择以轻生的方式离开人世,让人在伤感之余,也多了几分困惑和思绪。
虽然,琼瑶在其遗书中,强调她“死亡”的方式,是在其生命的终站实行的,希望年轻人不要轻易放弃生命,要经得起磨炼,活到老年,体力不支时,再来选择如何面对死亡。
然而,坊间对琼瑶选择轻生,始终出现两极化的看法。
有人感到悲伤,且尊重她的选择,但也有人认为,她美化轻生,给世人和书迷做了不良的示范。
看来,言情教母遗留人间的最后一堂课,不是爱情箴言,而是生死大哉问。
熟知琼瑶的人都知道,她向来支持立法安乐死,并曾叮咛家人,一旦她身罹重病,必须放弃急救,不插管,不依赖维生系统当卧病老人。
无论如何,一些医师认为,轻生与安乐死是截然不同的议题,像琼瑶般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是自杀,绝非安乐死,不宜渲染。
全球只有极少数国家,如加拿大、荷兰和瑞士,自愿安乐死是合法的,惟是在极其严格的方式下执行,必须经过医生和专家的评估,证明病人确实是承受了无法忍受的痛苦,才能批准。
安乐死一直是个大课题,多年以来,在各界争议不休下,始终无法达致结论。
尽管如此,琼瑶这一“翩然离去”,还是唤起了另一议题,即是社会必须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
迈入老年,健康肯定大不如前,心情也较容易陷入忧郁,特别是老伴去世,儿女又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
随着人口老龄化,全球多国,包括大马,逐步迈入超老龄社会,正视老年人心理和生理健康,已是近在眉睫的社会转型大课题。
前阵子,香港电影《破地狱》对死亡有深入探讨,电影中有许多金句也让人津津乐道,如“人一出生就在倒数”、“生人也要超度和破地狱”,“在世的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扪心自问,当你真正面对生命垂危和死亡时,这些金句是否还会立即浮现在你的脑海里?
人皆会老和病,但我们无法强求所有人能学会接受和面对。说,总是比做的容易。
琼瑶一生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受过苦,也享过福。面对死亡,她有自己的想法,用了她认为“有尊严”(但不应受鼓励)的方式离开人世,留下了许多的“无解”给还在世的人。
未知生,焉知死,唯有曾与红尘作伴,才能活得潇潇洒洒。若要为自己的生命做主,首先就要把这一生先过得好,这是琼瑶阿姨最后的叮咛。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