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会员文

发布: 10:52am 15/02/2025

建筑

读书笔记

谢诗奇

梁思成

文艺复兴

鉴真大和尚纪念堂

唐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

谢诗奇/​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

作者:谢诗奇

2019年,美国史学家Nancy Steinhardt(1954-)出版了《Chinese Architecture : A History》一书。书中第6章关于隋唐建筑的部分,收录了一座设计于1963年的建筑,并列于其他4座留存于世的。这座建筑是扬州,为了纪念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的鉴真和尚圆寂1200年而建造。

Nancy称这座建筑为“一座理想/完美的唐代佛殿”(An Ideal Tang Buddhist Hall,图01)。这种把当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并列的做法,想必是受到意大利时期建筑理论的影响。

ADVERTISEMENT

谢诗奇/​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
图01:扬州鉴真大和尚纪念堂。(图:网络)
Palladio的“理想的神殿”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在其书写的《建筑十书》中引经据典,考察古希腊时期的神殿,在关于神圣建筑的建造与装饰的章节中,列出了构成“理想神殿”的条件。1502年,Donato Bramante(1444-1514)设计的Tempietto(图02)在罗马落成。这座圆形小教堂坐落在开放的庭院,立于台基之上,古典柱式环绕一周,饰以雕像,冠以穹顶,呼应着Alberti列出构成“理想神殿”的条件。

1560年,文艺复兴建筑巨匠Andrea Palladio(1508-1580)在其《建筑四书》中将Bramante这座圆形小教堂与千年以前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殿并列,确立了这座建筑的崇高地位,宣告古希腊罗马文艺已然复兴。

从Alberti到Bramante,再到Palladio的这100年间,经历了学习经典、考古发现、理论书写、创作实践、评论总结各个阶段,建立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原理,成为日后西方建筑学教育(学院派Beaux-Arts)的基础。

谢诗奇/​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
图02:Tempietto。(图:网络)
唐代建筑

鉴真大和尚纪念堂是学家(1901-1972)生前设计的最后一件作品,直到他去世后才得以完成。梁思成毕业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受过严格学院派建筑教育,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非常熟悉,自然也深谙西方古典建筑的原理。

Nancy Steinhardt把纪念堂收录在唐代建筑的章节,并称之为“理想/完美的唐代佛殿”,正是基于梁思成把历年来积累有关于唐代建筑的知识,胸有成竹地运用到纪念堂的设计上,与Palladio在自己著作中收录Bramante的作品一样,确立了这座建筑的重要。

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梁思成,见过各个朝代的许多建筑,为什么独钟唐代建筑呢?唐代建筑的价值和地位的确立,又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中国建筑和中国的其他艺术一样低级”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建筑在西方建筑史家的笔下不断受到贬斥。例如英国著名建筑史家James Fergusson在《印度及东方建筑史》中说:“中国建筑和中国的其他艺术一样低级。”Banister Fletcher在其名著《比较法建筑史》中将中国建筑列为“非历史的风格”(non-historical styles)。

建筑学者赖德霖表示,“非历史的风格这一概念借用了黑格尔对于中国和印度历史所用的‘非历史的历史’(nonhistorical history)一语。在黑格尔的哲学和历史学框架中,历史就是绝对精神或理念不断显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因此体现了进步的程度。将非欧洲的建筑称作“非历史的建筑”与欧洲建筑相对比,Fletcher否定了它们体现的理念,也就把它们排斥在世界建筑发展的主流之外。”这些著作都是梁思成在美学习建筑时的教材。

谢诗奇/​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
图03:营造学社绘制佛光寺东大殿。(图:网络)
中国建筑之“ORDER”

1931年,梁思成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营造学社是中国第一个研究建筑的专门组织,研究核心是宋代的《营造法式》。通过田野调查寻找各朝代的古建筑遗存,结合文献研究,营造学社发表了一系列调查报告,逐步掌握了中国古建筑的设计语言和法则,奠定了中国古建筑研究实物与文献相辅相成的学术传统。

在这个基础上,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根据赖德霖的研究,与调查报告以记录为主的内容不同,梁思成“理想的《中国建筑史》不仅要包括文献与实物的互证,具有历史的发展观和因果观,还要能总结出各地方时代的特征,并在‘以现代眼光察其部分结构上的演变’的基础上对这个时代的成就进行价值判断。”

梁思成通过仔细分析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将中国建筑的发展分为4个时期,除根据考古发现和现存的石雕材料所概括的早期中国建筑,其他3个时期分别为唐辽和北宋早期建筑所代表的“豪劲时期”,北宋晚期和元代建筑所代表的“醇和时期”,以及明清建筑所代表的“羁直时期”,并且以结构表现的忠实与否为标准,判定唐辽北宋建筑价值高于明清,据此看出中国建筑从初始到成熟,继而衰落的发展演变(图03)。

“对梁思成来说,唐代建筑和它在辽及宋初的延续代表着中国建筑的最高理想。”1937年梁思成在山西五台山考察时发现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的佛光寺东大殿,被Nancy Steinhardt称为“中国古代建筑现代研究中的加冕时刻”(图 03)。梁思成以结构理性为标准,“论证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和现代时期存在的意义。”根据赖德霖的分析,梁思成撰写中国建筑史的背后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回应西方学者出于‘欧洲中心观’而否定中国建筑,二是回应中国公众从‘现代化’的角度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否定。”

谢诗奇/​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
图04:中国建筑之“order”(左)、Palladio《建筑四书》古典建筑柱式(右)。(图:网络)

梁思成通过中国建筑史的书写,为Fletcher所称的“非历史”中国建筑构筑了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更为巧妙的是,他还将中国建筑中的斗拱类比于古希腊罗马建筑的柱式(Order,图04),以此证明中国建筑也是高度发达的建筑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梁思成也和Alberti、Bramante及Palladio一样,经历了学习经典、考古发现、理论书写、创作实践、评论总结各个阶段,找到了唐代建筑,唤醒了文化自觉的意识,完成了文艺复兴的愿望。

延伸阅读:
谢诗奇/​在峇厘岛遇见汉代建筑
谢诗奇|​中国建筑史的3个瞬间
谢诗奇|辽代木建筑
谢诗奇/理想的神殿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