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育华二校限制收生 | 董事长:钱来自华社捐献须代交 “建校卡关压力大”




(八打灵再也10日讯)“我顶着很大的压力,这些钱都是来自于华社的捐献,我必须要作出交代……”
加影育中董事长丹斯里曾贵秋指出,育华二校启动建校工作以来,获得华社的慷慨解囊,至今一共筹获860余万令吉,然而建校工作却卡在收生来源问题上,迟迟无法解决,这也是作为董事长的他所面对的压力。
ADVERTISEMENT
他坦言,有很多家长询问建校的进展,他是必须对此给予回应。
据了解,教育部在批准加影育华华中二校建校工程的同时,也开出了多项附带条件,其中包括收生来源上的限制,即该校新生必须是来自8所指定小学(feeder school),当中仅有2所为华小,这也违背了建设育华二校的初衷。
盼教部取消收生限制
他说,收生来源与限制是关键问题,而他们最大的诉求,是希望教育部能取消这项收生条件。
“我们目前着重在处理这项问题,包括向各个团体组织取经,寻求更好的管道与办法解决问题。”
他说,其实建校所需的批文都有了,建校工程随时都可以动工,但他们必须对华社有所交代,需要先解决收生的问题。
他也说,虽然面对压力,但是建校对他来说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他希望能挺过这一关,同时也希望号召华社共襄义举,助该校可以早日解决问题,推进建校工作。
为提供16华小升学管道建校
曾贵秋在接受《星洲日报》电访时指出,当初决定兴建育华二校的目的,是基于育华中学现已达致饱和状态,是为了提供乌冷区内共16所华小的毕业生多一个升学管道,缓解育华中学目前无法招收更多新生的窘况。
他说,育华中学为乌冷县内唯一的一所华中,加上知名度高,每年都吸引约3000名,来个各所华小的毕业生申请就读;惟该校可招收的学生人数有限,以致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被拒于门外。
他说,这也衍生一些其他的问题,包括不少家长找上他或学校校长与老师,甚至有家长因不满孩子被拒绝,而与校长起争执;有者更是直接向县教育局上诉,为的就是能将孩子送进育华中学就读。
“直到现在还是面对这种情况。虽然还有其他国中、独中或国际学校,但家长优先考虑将孩子送进华中,当中包括华文课程、经济问题等因素的考量。
“如果就读独中,需要考虑学费、交通、宿舍等,一些家长负担不起;国际学校更不用说,学费更加昂贵,课程方面也有差异。
“华中将华文科目纳入正课中,尤其育华相当注重三语,学生无论在华语、英语或国语都能很好地表达。”
校地有限无法再扩建
曾贵秋说,他在2013年受委为育华中学董事长后,对该校招生面对僧多粥少的问题十分关注,事实上该校这些年来也曾多次增建课室,以便能收取更多的学生,但碍于校地有限,现已无法再做任何扩展。
“我们尽力出钱为学校建更多校舍,但也已经到了极限。”
他说,为了进一步解决招生问题,他随之与董事会商讨,决定尝试申请增建一所新的国民型中学(华中),而虽然申请过程并不顺利,但在他们一步一脚印的跟进下,最终获得教育部的批准。
他也在拿到批文下,通过其公司美景集团捐献价值过千万的一块地段,作为建校用途,并随即展开筹募工作,很快筹获了七八百万令吉的善款。
他透露,新校的一切批文包括建筑准证均已获得,但建委会这时却收到教育部策划与研究组(EPRD)开出的附带条件,即该校收声来源须为指定的8所小学,也意味着无法有更多学位可提供给乌冷区内共16所华小的毕业生,这也是当初他们决定兴建一所新华中的主要目的。
此外,他说,华中每周有200分钟的华文正课,招生的条件包括学生须要谙华文。
他强调,育华中学秉持有教无类,一直以来也很欢迎非华裔生就读,事实上,这些年来都有不少毕业于华小的友族学生升学至育华,在该校完成中学学业。
担心被误会滥用筹款
曾贵秋透露,收生来源建委会要求教育局作出改善的问题,无奈这项问题一拖就拖了4年时间,经过多次协商包括书信来往,他们始终不获一个明确的答案。
他说,在没办法之下,他唯有向当地华社团体汇报所面对的问题,向有经验的团体组织取经及征求意见,其中包括董总及华中发展理事会,同时也希望能通过他们的协助下,能与政府为此展开沟通。
他强调,建委会收了这么多钱,一定要作出一个交代,尤其数百万令吉的捐款位数不小。
“我很重视这个问题,也担心被误会滥用这笔钱,面对很大的压力。”
盼解决问题 不存在对抗情绪
此外,曾贵秋强调,他与建委会主要是要圆满解决收生问题,绝对不存在任何对抗情绪。
他说,建委会出钱出力,一手包办建校事宜,包括负责校地、筹募建校经费及申请所需执照与批文,当中没有涉及任何私人利益,主要是希望能为政府尽一分力,也将办校的宏观理念贡献给国家。
“我们是要为教育作出贡献,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责任,减轻(家长)负担,让他们有多一个管道接受华文教育,实现家长希望将孩子送到育华中学就读的要求。”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