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发布: 10:00am 11/04/2025

陈静宜

家乡味

哥罗面

用煮哥罗面认证古晋人

共同记忆的食物

陈静宜

家乡味

哥罗面

用煮哥罗面认证古晋人

共同记忆的食物

陈静宜/用煮哥罗面认证古晋人

作者:陈静宜(台湾饮食专栏作家)

做出,也是颠沛流离、多方迁徙的华人一堂重要的必修课,过去人们从中国大陆迁居到南洋等地,而在马来西亚新一代人,又迁居到纽澳、英国、台湾等地,我们要记得,即使离乡背井,家乡味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古晋华人的生活离不开哥罗面。

古晋华人的生活离不开,正如巴生华人的生活离不开肉骨茶一样。在古晋老区,三五步就有一摊哥罗面,吃哥罗面大概就跟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吧。不过,如果不是吃而是煮呢?——想吃前提是要有人煮,没人煮怎么吃得到呢?

ADVERTISEMENT

同叫哥罗面,却有不同风情,白色哥罗面是原版、红色哥罗面是加了叉烧油、黑色哥罗面是加了黑酱油。

我的朋友世玲在古晋的学校授课,她告诉我,课堂上有一堂课是“煮一碗自己的哥罗面”,自己煮的自己吃,自负因果,多么棒的学习啊!

“怎么煮哥罗面呢?”她问孩子。有孩子告诉她:“开火了之后,把面条丢进锅子里。”结果孩子发现自己锅里的面一直是硬的,再下去就要焦了;但隔壁同学的面却是软的,到底为什么?孩子进一步观察后发现,“原来要先放水,把面煮到软软,捞起来才是平常吃到的面。”

又有孩子告诉她:“我看到妈妈煮哥罗面前,会先在水里撒一种白白的粉。”她问孩子那是什么?孩子猜是糖。她让孩子回家再观察一次,隔天孩子告诉她:“老师,我看到白白的粉是来自一个盒子,我去找那个盒子来看,发现是盐。”

等孩子们在家里都练习得差不多了,最后一堂是户外教学课,到哥罗面摊上跟安娣学煮哥罗面,观察职人怎么煮哥罗面,面的软硬度、面的温度、放调味料的顺序、放调味料的比例、哥罗面的配料结构等等,最后就是验收成果,吃下自己的那碗面啦。那可能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碗自己煮、自己吃的哥罗面,想必印象深刻。

煮一碗哥罗面的这门功课有很多学习,我觉得这是很棒的食育课,可让孩子将注意力拉回生活中,并且培养观察力,“太多学生沉迷滑手机,不要说煮,可能连自己吃了什么都不关心。”她感叹地说。其次就是力行实践,这有助于看见更多细节,从尝错中不断修正,且能增加对家乡的认同。

做出家乡味,海外华人的重要必修课

受到饮食西化、外食产业发达等影响,我听到过不止一次,有人怀念公公做的薄饼、想念婆婆做的上海熏鱼,很可惜祖辈都过世了,想吃吃不到、想学也来不及。

有一次,我在台湾一堂红龟粿的手作课程中,发现有位年轻女孩来参加,这年纪的女孩通常着迷偶像、爱跑演唱会,我好奇她怎会想来学传统糕点?她说她奶奶很会做红龟粿,她想跟奶奶学,奶奶总是拒绝她,说:“这你不会啦,我做给你吃就好。”她不会说方言也不知该如何说服奶奶,于是只好到坊间厨艺教室上课,其实内心真正想做的是找到跟奶奶的连结。

有人问我,饮食写作的第一步是什么?我认为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道属于,我们或许错过了古晋的食育课,但可以自行重修,观察、笔记、练习煮出那道家乡菜,饮食写作的第一步是力行实践,然后纪录,对别人不一定有意义,但对自己绝对有意义。

做出家乡味,也是颠沛流离、多方迁徙的华人一堂重要的必修课,过去人们从中国大陆迁居到南洋等地,而在马来西亚新一代人,又迁居到纽澳、英国、台湾等地,我们要记得,即使离乡背井,家乡味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相关文章:
陈静宜/古晋毕打拿市场的潮州蚝煎
阿蓟/大马人把Roti John变多元了!
夏靖柔/今天也要好好吃饭
胡须佬/老伯炸鸡兴衰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