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德.马华加入国盟是最佳出路



若马华能通过加入国盟重新取得政治地位,便可堂堂正正地与行动党一较高下,以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在民主政治中展现担当与实力,争取华社支持,重塑政治价值。
民调机构巧思中心(Ilham Centre)执行董事希索慕丁认为,若马华和国大党决定退出国阵,那加入国盟将被视为最现实的选择。
ADVERTISEMENT
相信很多有在关注马华动向的党员/选民会认同这个可能性。还有,网上那些经常“唱衰”马华在上届大选结果呈悬峙议会状态时,第一时间签发法定声明(SD)支持国盟的网军/酸民,更会“乐见其成”。呵呵,马华啊,不要否认了,敢敢去拥抱你认为最“适合”你的国盟。
在4月26日结束的霹雳州阿亦君令补选中,马华表面上展现自信态度,声称华人选民在其积极拉票和造势下已开始回流,实则反映其内心的忧虑与不安。这种“自信”更多是一种策略性的展现,是在压力下为自身壮胆、稳定军心的表现,而非真正建立在稳固的民意基础上。
在这场补选中,国阵与希盟的合作再次发挥了“1+1=2”的效应,巫统因此取得大胜,进一步增强了巫统与希盟的互信和合作关系。巫统因此更确定与希盟会在大选中合作,马华看在眼里,自然是忧心忡忡。
马华的忧虑不仅源于华裔选票的流向问题,更在于其在团结政府中的角色定位。在巫统与希盟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中,马华担心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和话语权会大幅地进一步被边缘化。
“马华老了!”“若国阵没有一个清晰的方向,马华要决定走自己的路。”这样的叹息,早已听来疲乏无力,依旧是有气无力地对国阵老大哥发出毫无回应的呼喊。没有耐心的党员听了早已耳朵生茧,华人选民更是麻木、无感,而巫统则根本不放在心上。
巫统领袖普遍认为,与希盟合作是确保继续执政的现实抉择,他们希望马华也能在这种合作模式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定位与发展空间。因此,我们经常听到巫统劝马华“看清现实”,不要一味将责任推给巫统。然而,国阵向来由巫统主导,若巫统本身不愿给予马华真正的机会与空间,马华又能如何突围?在这样的政治结构下,马华的处境只能愈加尴尬与被动。
马华若要摆脱被动局面,唯有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党内屡屡传出“退出国阵”的声音,正说明内部其实一直在进行各种沙盘推演,权衡利弊。但最终,或许是看到民政党的前车之鉴,担心脱离主流阵营后陷入边缘化,才迟迟不敢作出果断决策。如此反复拉锯、犹豫不决,只会白白耗损时间和元气,错失重塑政治定位的契机。
马华近期在柔佛和彭亨出现党员及地方领袖跳槽至土团党旗下非土著臂膀的情况,反映基层对党中央举棋不定、迟疑不决的不满。这些跳槽者在国盟阵营中受到重视,显示国盟内确实存在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让马华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土团党正寻求透过多元布局来拓展非土著支持基础,若马华加入恰好契合其政治战略,也有望为马华带来更多参选机会。
此外,土团党内部不乏与马华曾在巫统阵营共事的前盟友,彼此之间已有一定默契和合作经验,能减少重新磨合所需的时间与成本。相较于中央领袖“祝福”跳槽党员的表态,或许更应认真评估马华整体转向国盟的可行性,重新定义自身定位,抢占更有利的政治发展空间。
马华或许担忧自己会重蹈民政党的覆辙,但马华应从中吸取教训,避免策略上的错误。当前,国盟更需要马华的加入,以拓展其多元种族的政治版图。马华若能在国盟中发挥作用,不仅可获得更多的上阵机会,也有助于提升其在华人社会中的影响力。
再者,马华坚持在团结政府内扮演“反对党”的角色,声称是为了在内部制衡政府,实际上却是频频与行动党唱反调,徒增政治对立。这种做法既模糊自身定位,也难以赢得选民认同。相较之下,若马华能通过加入国盟重新取得政治地位,便可堂堂正正地与行动党一较高下,以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在民主政治中展现担当与实力,争取华社支持,重塑政治价值。
连马华领袖自己都坦言,“政治上一切皆有可能”,既然如此,何不将口头上的“可能”转化为实际的行动?空谈不能改变现状,唯有勇于突破,才能开辟新的政治出路。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