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玮.印巴冲突中的人工智能力量



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发生袭击事件,造成26名游客死亡,印度把此归咎于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分子,因此对巴基斯坦展开报复性军事打击。巴基斯坦否认指控并反击,导致冲突升级。
ADVERTISEMENT
自40年代以来,印巴已爆发4次大规模冲突,多数因争议领土引发。虽然冲突源于“旧恨”,但手段不断升级,转向“新武器”,包括如今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AI)技术。
早在20世纪50年代,AI概念提出后即引起军方重视。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始大力资助AI研究,推动其在后勤管理、雷达追踪以及模拟训练系统中的应用。进入2000年代,AI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半自动化系统逐步登场,为其发展开启新篇章。
在阿富汗战争,美国的“捕食者”无人机登场。早期无人机采用地面站人工遥控,飞行员通过卫星链路实时操作无人机飞行和任务执行。随着技术进步,AI参与了自动导航和航线规划。
进入2010年代,军事AI加速迈向自动化发展。美国X-47B无人战机首次实现自主在航母上起降,标志着智能飞行技术的重要突破。
在数据分析方面,AI算法被广泛用于处理无人机收集的大量视频,自动识别并分类人、车辆、建筑物等不同目标,为美军提供实时、精准的战场情报与指挥支持。
这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美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反恐行动中。项目初期,谷歌曾提供其TensorFlow平台作为技术支持,但因员工对AI军事用途表示强烈反对,谷歌于2018年宣布不再续签相关合同。
2020年起,AI全面融入战场,开始主导战术决策与信息战。美国军方动用了“死神”无人机刺杀伊朗将军。
俄乌战争中,乌克兰利用AI处理逾两百万小时的无人机影像,显著提升火力打击效率。以巴冲突中,以色列的“福音”AI系统,集合无人机与卫星影像、手机通话记录及地面线人情报,自动分析并规划空袭目标,提供精准打击建议。
回到印巴冲突,双方频繁拦截彼此的无人机与导弹。印度通过RISAT-2BR1雷达卫星与无人机实现全天候边境监控;巴基斯坦则部署中国制造的CH-4和国产无人机执行侦察任务。现代战争正从人与人对抗,逐步演变为机器人的较量。
在网络安全方面,印度通过AI系统NETRA监控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社交媒体,拦截并分析电子邮件、社交平台内容及语音通话,遏制与安全威胁相关的言论及虚假信息的传播。
据奥斯陆和平研究所2024年报告,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聚焦印度,正加速引进AI系统以缩小军力差距。中国是其主要技术供应国。巴方也积极运用AI强化网络攻防,防范关键军事系统遭受攻击。
随着科技发展,AI不仅参与了军事对垒,也扩大至其他博弈。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被视为遏制中国AI发展的手段。
当华为推出搭载高端芯片的手机,被解读为突破技术封锁,而中国的DeepSeek AI发布后,更被视为对美国AI领先地位的挑战,甚至引发美股震荡。AI正逐渐成为新型贸易战的一部分。
在社会层面,据《福布斯》报道,36%的员工选择不公开自己使用AI的技巧,将其视为保留优势的“秘密武器”。
由此可见,无论是军事对抗、经济博弈,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AI正日益成为关键武器。未来的胜负,不再是谁更强,而是谁的AI更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