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张吉安导演融入14女性经历 《五月雪》还原五一三尘封片段




张吉安导演的电影《五月雪》自2024年起获得了许多奖项,其中包括第23届纽约亚洲电影节最佳电影大奖。这部电影讲述了1969年5月13日马来西亚全国大选后的暴乱——五一三事件。该事件主要发生在半山芭华人社区,暴乱导致无辜民众死亡,尸体草草安葬在双溪毛糯麻疯病院外,墓碑上只刻着“无名华人墓”。
电影揭示了这场暴乱给无数家庭带来的深重创伤,许多亲人失散,身分无法确认,成为永远无法解开的谜团。暴乱不仅震动了马来西亚,也深刻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历史,成为一段难以抚平的伤疤。
顺利播出展现国家开放进程
这部电影能够上映,代表着我国电影产业的进步。尽管其中许多重要片段被删减或用图片掩盖,但能顺利播出,依旧展现了国家的开放进程。正所谓历史不可改变,发生过的事更无法逆转,但也不应被世人遗忘。如果下一代不知道这些历史,甚至对国家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一无所知,这对我们来说是个警示。这部电影提醒我们,在和平的时代,我们更应珍惜当下,团结一心,摒弃纷争,确保不再重蹈覆辙。
张吉安导演和修女对双溪毛糯这座乱葬岗——现在称为五一三墓园,产生了记录的想法。他们曾打算等待家属前来后进行采访,拍成纪录片。然而,许多家属到来时都匆忙,甚至有不少人不愿接受采访。张吉安拿着摄影机拍摄家属,但家属通常不愿配合,能接受采访的少之又少。于是,他意识到纪录片的拍摄难度大,尤其是要让当事人讲述过去的经历,因为他们心中的恐惧仍在。因此,他转而使用录音机或笔录的方式来记录。这段历史很难通过镜头展现,尤其是要让当事人亲自讲述。
电影中有14名女性的经历,张吉安将其整合并融入电影中。比如,电影中的阿英(由万芳饰演),曾在寻找哥哥时,与丈夫发生争执,丈夫不支持她继续寻找,甚至将纸金元宝摔到她身上。这一情境在电影中难以呈现,因为其中的真实情感和冲突极为复杂。
应理解幸存者背负历史的痛苦
有些人来寻找亲人的墓地时,找不到任何线索,只能选择一个无名的坟墓寄托哀思。于是,张吉安为这些无名墓碑贴上家属名字,赋予其身份。其中,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妇人寻找丈夫的墓地已有三十多年,最终选择将无名墓当作丈夫的安息地,独自一人前来,心愿未了。她的坚持和痛苦让人感动且心酸。
在这14名女性中,有些人在寻找亲人时泪流满面,有些则欲哭无泪。正如张吉安所说,这部电影并非为了娱乐大众,而是为了让大家了解,许多人在历史事件中经历了极为艰难的生活。电影讲述幸存者的半生,提醒我们理解他们背负历史的痛苦。我们应该关注身边的老人,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历史的人,倾听他们的故事,珍惜他们回忆的机会。即使他们的话看似琐碎或唠叨,也是他们内心的释放。
张吉安曾在采访老人时,倾听他们讲述的故事。有时,老人们的讲述长达一两小时,他并未打断,而是专心倾听。这个过程不仅是田野调查或口述历史的采集,实际上也是一种临终关怀。老人可能觉得自己时日无多,想要把这一生的经历留下,传递给后人。因此,张吉安将这些年采访所得的口述历史,整理成故事,逐渐转化为电影中的内容。
欲哭无泪情感 留下最深印象
张吉安在拍摄阿英这一角色时,拍摄了17个版本,最终选定了第13个版本。主要原因是,他曾与演员万芳讨论过,他看到14张不同的面孔,其中一些人哭泣,有些人则没有哭,一些人完全静默,还有一些人默默流泪,而有些人则是匆忙地离开。因此,张吉安采访过的每个人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他将这些状态呈现给了万芳,万芳表示愿意尝试演绎这14个不同的状态。于是拍摄结束后,最终从这些版本中选出了其中一个,那个版本中,哭泣的角色虽然有眼泪,却又把泪水吞回去。这种哭泣的表现最为深刻,也最令人心疼。他回忆起曾在乱葬岗采访过的一个妇女,这种欲哭无泪的情感给他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张吉安谈到选择拍摄位置时,他曾要求万芳和蔡宝珠坐在某个位置,并告诉她们,那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的拍摄地点。这个镜头很长,涉及的是家属和遇难者的故事。而这个位置,正是当年院民告诉他,所有尸体被挖掘并埋葬的地方。因此,万芳和蔡宝珠实际上是在那些尸体上演这场戏。拍摄前,也征询了法师的意见是否可以在这个地方拍摄。法师同意了并允许他们通过宗教仪式来进行拍摄。
张吉安特别强调,电影中的每一幕都是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考证精心拍摄的。例如,电影中的铁盒子里,所放置的物品如中华民国的证件、护照和红登记等,都根据当时的真实资料制作。而其中的戏班传单、侨胞信件等,也是当年福建、潮州、广东等地区华侨寄来的信件,完全真实。这些道具和细节,都是他多年从口述历史和调研中收集到的资料。在写剧本时,他几乎不需要外出,因为家里已经堆满了这些宝贵的资料。


了解历史等于看清当前现状
张吉安坦言,他在中学时期最擅长的科目是马来文与历史。从小,他就喜欢额外地去阅读与历史相关的内容以及文化。在考试中,他总能获取优异的成绩。即便他起初的中文水平并不高,但经过努力,前往国家和州的图书馆借书阅读,因兴趣而逐渐进步。怀着对历史的热忱,张吉安深入考古和历史研究,探索马来西亚的历史。
他认为,身为马来西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需要充分地了解自身与国家的历史。毕竟,历史犹如一面镜子,了解历史,便等于看清当前的社会现状。他也补充,年轻一代背负着重要的使命。趁着老一辈还在身旁,年轻人应主动聊天,让老一代分享他们过去的经历,并将这些珍贵的故事录制下来,成为国家历史的记录者。

从万芳身上看到母亲的影子
张吉安邀请家属观看电影,家属从电影开始到结束不停地流泪。电影放映结束后,家属抱着他表示遗憾,因为自己的母亲看不到这一部关心五一三事件幸存者的电影了。这部电影综合了多名女性的故事,家属也坦言,在万芳身上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
张吉安表示,能让幸存者看到这部电影是他最初和最终的目的。有些家属留言给他,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家属的感言。尽管许多人在看完电影后,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也有些网民愤怒留言:“这件事已经过去那幺久,你们应该放下了。一直提起五一三事件只会害了我们,这部电影不该上映。”
面对这些留言,张吉安选择删除,并将其私下转发给自己。原本他希望通过这些留言让公众理解家属内心的恐惧,没想到却遭到网络上的指责与谩骂。张吉安希望,五一三事件能在马来西亚得到正式讨论,毕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电影让观众与角色产生共鸣
张吉安表示,《五月雪》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五一三事件的电影。他回忆道,创作《五月雪》时的初衷,是希望通过电影让许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他希望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能够感受到电影传递的深厚情感。在谈到电影的风格时,他采用了戏剧与文学交织的叙述方式,旨在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当年所经历的事物。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与角色产生共鸣,了解并感受到五一三事件幸存者的痛苦。”
张吉安认为,《五月雪》的魅力在于能够引发观众的思考与情感共鸣,让更多人体会到五一三事件幸存者当年的痛楚,并愿意去关心与照顾他们。这部电影不仅仅讲述一个被人们逐渐遗忘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记录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属于五一三事件的记忆正在被人们遗忘。《五月雪》通过细腻的故事与画面,还原那些被尘封的历史片段。
这些片段不仅仅是个人或家庭的记忆,张吉安希望通过电影,让更多人了解和记住马来西亚五一三事件的重大意义。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