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立本.印度精英为何与工业化绝缘



印度擁有最優秀的人才,卻無法實現工業化,也無法在現代化的道路上穩步前進,如鴕鳥一樣,選擇看不見。這是人才配置失當的悲劇,也是制度建設失敗的惡果。
ADVERTISEMENT
没有人会怀疑印度培养精英的能力。过去十几年间,美国科技界的头部企业的领导人,都几乎被印度留学生精英所垄断。从谷歌、亚马逊、脸书、微软、X等高层,都看到印度精英的身影。他们都是在印度成长,毕业于印度顶尖的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IT),赴美国最好的学校拿到博士,然后在美国科创江湖出人头地,压倒全球华人的留美学生。
但这些精英大部分都与印度的现代化进程无关。他们在美国努力耕耘,但却鲜少参与印度的建设,对于祖国的兴衰都是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对于最近的印巴空战的失败,大都没有太多的感觉,尽管在午夜梦回之际,他们都要面对灵魂的拷问:为什么印度无法制造先进的战机,可以与巴基斯坦的中国战机匹敌?为什么印度自己培养的理工科人才,却与印度的工业化绝缘?
因为中国是一面镜子,映照印度的失败。中国投入教育的力度,开放大量学生出国,但也有最优秀的人才回国建设,从50年代的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到今天的施一公、饶毅、颜宁等,都放弃西方的高薪与名誉,回国参与科技建设的行列。
但中国不仅靠海归派,也靠本土成长的精英,如Deepseek的梁文锋、字节跳动的张一鸣、华为的任正非等,都没有留过洋,但却可以发明压倒西方的先进科技。
印度留学海外的精英不愿意回国,也因为国内的产业生态负面,不仅官僚主义与贪腐横行,也因为种姓制度的歧视链条,法律上对人才没有保障,只要是底层出身,都会被无形的歧视网络覆盖,难以翻身。他们去到外国,发现别有洞天,豁然开朗,对于印度老大难的改革,都难以感到乐观。
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是人才济济,也因为政策到位,推动国企与民企结合,形成双引擎的动力,而中国基建的发展气势如虹,是世界冠军。但印度的政策都是慢几拍,基建如老牛破车,交通极为不便。
印度的各大企业集团等,都无法进入现代工业的门槛,科创企业只能在软件工程上发展,成为硅谷产业链的底端,为他人作嫁衣裳,难以建立自己完整的工业链条。印度宣称自力生产的战机都是低配产品,与世界前列相距甚远,只能在国境之南巡防,不敢调往印巴的前线,而必须仰赖法国、俄国、美国的混合武器系统,但却一战崩塌,为天下人耻笑。
这也是印度的悲歌:拥有最优秀的人才,却无法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也无法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是如鸵鸟一样,选择看不见,不敢面对被巴基斯坦的中国战机击败的事实。这是人才配置失当的悲剧,也是制度建设失败的恶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