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A操纵者/01】 PUA渗透生活各角落 隐形心理操控最危险



2025年2月份,一名女子在社交媒体上揭露了自己长达6年的噩梦经历。18岁的她遇人不淑,惨遭情人长期PUA(精神操控)。期间,她遭受冷暴力、精神折磨,甚至被迫沦为性奴。在曝光的对话截图中,男方的言语充满情感勒索、威胁和羞辱,字字句句都在践踏她的尊严和价值观。
ADVERTISEMENT
所幸她脱离魔掌,并决定将自己的遭遇写出来。她在贴文说道,“能把这些事情讲出来,我鼓足了很大的勇气。主要的原因,是希望能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女孩和其他受害者,避免再遭受伤害和欺骗。”
然而,别以为PUA只是“渣男渣女”的标签。这套经过精心包装的心理操纵术已经渗入到职场、家庭、校园和朋友圈。最可怕的是,自己陷入PUA泥沼,而却浑然不觉。
如今,现代的人对PUA一词极为敏感,一旦感到不对劲,会本能地反问一句——你是不是在PUA我?
报道:本刊 林德成
摄影:陈启基、黄志汉
PUA,全称为“Pickup Artists”,可译为搭讪达人或约会教练。PUA的起源可追溯到1970年代初,当时西方社会对性的态度正逐渐开放,无形中为这类“搭讪艺术”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然而,早年PUA的初衷是协助不擅社交的男性提升个人情商与魅力,学会人际沟通技巧,以便能接近自己心仪的对象。澳洲学者安德鲁·史蒂芬·金曾在论文中提到,PUA不仅包含诱惑技巧,还涉及到自我提升或被称为“inner game”(内在的锻炼)。
直至1980年代,美国PUA鼻祖罗斯·杰弗里斯改变了这套搭讪术的命运。他以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为基础,将PUA搭讪技巧变得更加完善和系统化。同时,他还研发出所谓的“快速诱惑”把妹方式,把约会变成一套可练习和复制的方程式。
自此,美国陆续出现很多把妹导师,他们出版书籍、开办讲座和实战课程,甚至还推出真人秀节目“The Pickup Artist”,迅速把PUA推进主流视野,扩散到海外。
然而,树大有枯枝,当恋爱可被算计,形象和情话都是剧本时,有人便心生邪念,到处猎艳,骗财骗色。反过来,也有导师教女性如何用言语与穿着操控男性情绪,将他们玩弄于鼓掌之间。

PUA更像是煤油灯效应
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署理会长蔡持兴说,几年前,在中国就已经出现“变质”的PUA课程,“它已经不是如何去搭讪和把妹,而是教导如何去打压女性。”
当有人揭发这类课程后,PUA就变成了精神操控的代名词,与其本意相去甚远。“如果要定义PUA,它反而比较像煤油灯效应(Gaslighting)。”他说道。
“煤油灯效应”一词源自1938年的英国舞台剧剧本《煤油灯下》,讲述一名丈夫觊觎妻子的财产,利用忽明忽暗的煤油灯,以及心理操控术,让妻子逐渐失去自我,最后只能完全依赖他。
剧中有一个情节是丈夫拿走妻子的项链,令她误以为已经不见了。丈夫之后责怪她为何那么蠢,再假装帮她找回。他通过这个手法来混淆妻子的自我认知和记忆,令她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精神病。
蔡持兴指出,如今的PUA手法也是如出一辙,不断地贬低和打压受害者的自我价值,刻意扭曲事实,令他或她对操纵者言听计从。
以为是称赞 其实是“捧杀”
很多人误以为PUA就是情绪勒索(情勒),但两者有些许区别。蔡持兴指出,情勒只是PUA的一部分,它主要运用受害者的愧疚感或责任感来达成目的。让对方在情感上妥协。PUA则是一套更为复杂的心理操控术,会采用心理暗示和语言技巧,长期打压受害者的自信与判断力。倘若受害者的自我价值感薄弱,就会掉入深渊。
“被情勒的人可能会觉得不对,然后纠结,未必会去认同或顺从。可是被PUA的人,多数连对不对都分不清。他会完全觉得对方是为他好,对方会做那些(过激)举动都是因为自己的错。”
与此同时,在PUA过程中,有一个隐蔽的“捧杀”手法。举一个例子,操纵者会一直吹捧你,比如“你很厉害耶,你懂得要相信我,选我来做这件事”。表面看似赞美,实则是植入心理暗示——因为你信任我,所以你很棒。当受害者稍有忤逆,便会立刻遭到贬低和责骂,让受害者陷入自责。
蔡持兴说,受害者的心理状态很像坐过山车。如果操纵者释放善意,受害者会觉得很开心;万一对方出言贬低,冷暴力对待,受害者又会跌入谷底。

PUA与NLP关系
那么PUA是NLP的分支吗?美国NLP大学认证的NLP高级导师罗国祥指出,市面上有很多教学课程是以NLP理论为基础,例如运用NLP来瘦身、育儿、管理人际关系等,而PUA也是如此。
如果拆解NLP这个词,“N”代表神经网络,“P”是程序(即惯性思考和行为模式),“L”则是语言。他说,每个人都具备NLP特质,关键在于是否了解这些心理机制如何运作。假设遇到困难,如果总是对自己说“做不到”、“我很差”,那么就会削弱自己的自信心。反之,如果调整成“我还在学习”、“我一定可以掌握”,大脑就会信以为真,做一切事务会变得积极正向。
罗国祥进一步解释,NLP是让一个人认识自我,唯有读懂自己才能读懂别人。而PUA之所以能奏效,正是因为操纵者可在短时间内,通过观察和谈话,捕捉对象的心理需求,然后极力迎合对方,迅速建立一个信任关系。
以销售书籍为例,传统销售员开口会介绍书本内容和作者背景,而掌握NLP技巧的销售员会从对方的动机与需求出发,像是询问,“你在寻找什么?如果你要创造财富,那么这本书里面有一些方法是适合你用的。”
同样地,当男生在PUA搭讪时,他会刻意伪装自己,采用女生喜欢的沟通方式,让她以为彼此很投缘。如果对方心生邪念,那么就会演变成所谓的“渣男”了。
操纵者懂得设计语言结构
在网络上,很多人以为PUA是催眠术,其实它更多是利用心理暗示和语言技巧。罗国祥说,操纵者懂得设计语言结构。在给对象选项时,会刻意将自己的需求放在句子后面,引导对象去选择。
他举例,美国成人杂志《花花公子》曾发现,有很多位封面女郎总是和同一个渣男约会。在约会期间,除了吃饭喝酒,男生还会邀约女生到他家继续喝酒谈心。直至半夜时,男生对女生说:
A. 我可以送你回家,没问题的,不会很麻烦,或者你可以在我家过夜。
B. 你可以在我家过夜,没问题的,又或者我可以送你回家。
请问你会选哪一个?结果发现大多数女生选择了A。
除了言语诱导,如果操纵者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专业背景或是高富帅,受害者也很容易产生崇拜心理。在PUA的过程,就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刚好心理需要误坠PUA陷阱
操纵者有很强的控制欲,会掌控受害者的生活、情绪和思想,不断地情感虐待,影响受害者的价值判断。同时还会让对方与亲友之间产生对立,并逐步切断受害者身边的人际关系,将其“隔离”起来,让对方只能依赖他一人。
“然而,所有被PUA的人,不是因为软弱,不是因为有缺点,而有时候刚好在彼时彼刻,有一个心理需要,那个人又满足到受害者所需,便不小心陷下去。”蔡持兴说道。
每当媒体报道PUA案件时,若受害者出身单亲家庭,网络舆论很常会将受害者标签为缺乏关爱、生活孤独、渴望爱情等等。而这些都是“受害者有罪论”,变相地二度伤害受害者。
他认为,不要将受害者标签为弱势者。一旦被标签了,那些怀疑自己正在遭遇PUA的人,反而会陷入自责,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不敢向外求助。
别因没人追就仓促选伴侣
罗国祥指出,许多受害者一开始没有意识到自己陷入了PUA陷阱。有些女性受害者听到贬低人格的言语,虽然知道不对,却仍选择留下。可能她有了长期的情感依附,比如已经在一起10年,觉得断掉太可惜,还想要忍一忍。
另一种情况是,受害者习惯了长期打压,自我价值感逐渐崩塌,害怕反抗。而她甚至真的相信,除了操纵者,没有人会爱她。
他提醒女生必须学会一件事,不要因缺乏追求者,就轻易接受眼前的操纵者。趁年轻多接触不同类型的人,了解朋友的情感经验,可以看清男生的真实动机和行为模式。
3招避开“爱情PUA”陷阱
那么要如何避开“爱情PUA”陷阱?罗国祥传授了3招:
第一、看朋友圈。所谓物以类聚,男生在追求阶段时,会百般讨好和伪装。不过,朋友圈是藏不住他真实的性格和价值观。
第二、看家庭背景。这不是要看他的经济背景,而是观察父母的沟通方式。如果父母一直有争吵,他会潜意识地认为争吵是常态。接着观察他如何与兄弟姐妹沟通,可以了解他的脾性和处事方式。
第三、看对方嗜好。一个人的嗜好最能直接反映他的价值观。
当然,选择伴侣时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保护自己。凡事需要察言观色,投入时间去观察对方,包括他的进取心和价值观。罗国祥强调,如果真的察觉对方尝试在情绪、思想和语言上PUA你,请果断止损和离开。“最重要是,不要给人家抓住任何把柄,例如拍了一些(私密)照片和视频。”
相关稿件: 【PUA操纵者/02】当爱变成操控 谁最易陷PUA温柔陷阱?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