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发布: 8:00pm 31/05/2025

郭清江

曹观友

韩江传媒大学学院

华文媒体

郭总时间

星洲人时事观点

韩江专修班新闻系

宋世猷

郭清江.槟城韩新人,一个时代的回忆

锦昌同学当年在槟城一间酒店,向我倾诉他的遭遇与委屈时的激动、神情,我至今仍历历在目。尤其他在转述他被羞辱与被迫道歉的过程时,那种面红耳赤、义愤填膺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那一刻,我的心情与他同在。

一众“韩新十年”学生回到母校参与特刊推介礼,一起回味当年。前排左起为郑家财、杨莉莉、郭清江、曹观友、邱郁霖、张德仁和锺天祥。

上周出席《槟城韩新人:一个时代的回忆》新书推介礼,坐在的大讲堂内,聆听槟州首席部长侃侃而谈他与媒体人的关系,觉得颇有意思。

ADVERTISEMENT

他提到每天都收到许多邀请,行程通常由助理筛选安排,唯独这场推介礼是他亲自指定要出席的;这当然源自于他对媒体工作的深厚情感。在投身政坛之前,他曾在已停刊的英文《Echo》报任职一年多,因此深知记者的辛劳与挑战。他也谈到十分享受署名文章刊登在报纸上的那份成就与满足感。

在致词时谈到媒体的那一部分,他的眼神亮了起来。尤其是在提到自己从政四十年来未曾起诉过任何一位媒体人的那一刻,可以清楚感受到他的自豪与坚持。

我的已故同学胡锦昌,《光华日报》前总编辑若尚在人世,与我一同坐在大讲堂内,心中必定百感交集。许多事情虽已成过往,但对我们这些媒体人而言,对新闻自由的捍卫、对底线与原则的坚持,是只有身在其位者,才能真正体会的深沉信念。

锦昌同学当年在槟城一间酒店,向我倾诉他的遭遇与委屈时的激动神情,我至今仍历历在目。尤其他在转述他被羞辱与被迫道歉的过程时,那种面红耳赤、义愤填膺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那一刻,我的心情与他同在。

我和锦昌都是“韩新人”——也就是“韩江新闻人”的简称。所谓的韩新人,源自,这是马来西亚中文新闻教育的先驱,是专为培养人才而设的正规新闻文凭课程。

创立于1978年的韩江专修班新闻系,是已故槟城韩江中学校长与林景汉老师倾注心血所创办。从创办到1988年停办,总共办了10届,为马来西亚华文媒体源源不绝输送了逾200位新闻尖兵。

不过,并非所有毕业生都选择投身媒体或广播业,有些人甚至尚未毕业,便半路出家,提前踏入新闻界;当然,也有不少同学提早下车,离开报界,转而投身商界或其他领域。

在这47年来,毕业的同学在各大华文媒体机构担任记者、编辑、广告专员等职务,一些人之后更晋升为总编辑、执行总编辑、副总编辑、采访主任、广告总监、总经理、副总经理、州区经理、广告经理及资料室主任等要职,堪称撑起华文新闻界的半边天。

十届韩新人当中,共有5人担任总编辑。除了我之外,还有锺天祥(曾任香港《明报》与《南洋商报》总编辑)、林惠霞(《风采》杂志)、已故胡锦昌(《光华日报》),以及陈汉光(曾任《南洋商报》总编辑,现为《星洲日报》总编辑)。

《槟城韩新人,一个时代的回忆》特刊,喻为“满韩全席”,內容丰富的回忆录。

第一届至第十届学生共计逾200人,其中约有190位投身媒体与广播行业;目前仍活跃于报界者仅剩21人。再过3年,也就是2028年,将迎来韩江专修班新闻系创办50周年——届时,还会有多少人仍在报界服务呢?其实,预料再过5至10年,韩江专修班新闻系的时代,将正式划下句点。

这21位仍在职者包括我本人,以及:陈汉光(《星洲日报》总编辑)、侯雅伦(《星洲日报》执行总编辑)、赖伟明(《中国报》副总编辑)、张易雄(《光华日报》副总编辑)、谭翠凤(《中国报》副总编辑)、杨一新(《星洲日报》副编辑主任)、姚泰利(《中国报》执行编辑)、苏美丝(《光华日报》副新闻编辑)、梁桂莱(《中国报》助理编辑主任)、黄宝晶(《光华日报》广告总监)、陈德川(《光明日报》广告总监、郑荣江(《星洲日报》商业特刊组主任)、刘秀桃(《星洲日报》高级编辑、康灯海(《光明日报》专题记者)、范秀玲(《光明日报》高级广告专员)、黄丽达(《光华日报》广告专员)、李沚芬《光明日报》广告专员)、王隆明(星洲媒体广告营业专员)、王碧丽(星洲媒体广告营业专员)及汪誉冰(星洲媒体广告营业专员)。

《槟城韩新人,一个时代的回忆》这本同学回忆录不仅记录了十届同学的珍贵回忆与心路历程,也彰显了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发展史上,我们的参与、足迹与付出。

这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故事,也是已故林景汉老师在华文媒体领域留下的一段传奇。

我还记得,那是1985年10月某天,为了抢到一份记者工作,我连毕业文凭都没来得及领取,也没出席毕业典礼,便和同学王惠英连夜搭火车南下吉隆坡,前往《新明日报》面试。

当年我们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那个年代,记者一职竞争异常激烈。我清楚记得走进《新明日报》应征时,竟有七位面试官同时在场,包括时任总编辑钱博、副总编辑郑玉祥、新闻编辑林放、编辑主任郑亚廸、采访主任梁景棠、意外组主任林成发,以及人事部经理陈音心,足见报馆对录取新人的认真与重视程度。

在会议室外的应征者更有十多人,最终只录取四人,而其中两位,正是我和王惠英——韩江专修班新闻系的录取率,当时是百分之百。

《新明日报》于1985年开启了我在新闻媒体界的旅程;5年后,我加入《星洲日报》,从此在报界一待就是40年。是韩江专修班新闻系为我打开了这扇门,让我走进新闻的世界、爱上新闻,并让我的人生因新闻而更加精彩丰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