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湋䒵自行研究拜师学艺 跟风种菇 摸出心得




冠病疫情前吹起了一阵种菇风潮,原本从事香蕉收购行业的王湋䒵,也受网络影响而投身种菇行业,入行后才发觉种菇业并不容易,哪有网络说的如此简单,幸最终靠自己摸出了心得。
首次种菇多到卖不出
来自柔佛昔加末彼咯的王湋䒵向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表示,2018年时吹起了一阵种菇风潮。当时,他从网络上看到人说此行业很好赚,一个菇包可出菇多次,月入过万令吉等且不需要太大的成本,于是抱着不妨一试的想法投身其中,以小型副业式开始种灰蚝菇之路。
“一开始时,我是以购买太空包的方式开始种菇,当时购买了1000个太空包。不过,在购买1000个太空包之前,我曾小量购买进行尝试。那个时候,我甚至不晓得种菇的流程,还是卖太空包的商家告诉我流程。”
没控制开盖同时出菇
他说,第一轮种菇就种出许多的灰蚝菇,数量多得卖不出。“这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情况,没有控制开盖期所致,因而导致所有的菇在同一时间内需采摘。”

面对如此的情况,他到处找人买菇,甚至也找上卖太空包的商家,幸对方也回购一些菇。最后,所有的菇总算售罄了。
“之后,我就慢慢增加至2000个、5000个太空包,然后就开始做菇房。”

回想从前一个种菇“小白”一头热投入行业,他笑言当时看到网络说一个菇包可以出菇10次,但他多年来反复尝试有了心得,发现最多只能出菇5、6次。一个菇包必须至少出菇3次,否则就会面对亏损。

自制太空包多次失败
投身种菇业后遇上冠病疫情,王湋䒵表示,当时不至于面对太大问题,但就会做得较慢一些。疫情过后,他决定要制作太空包,于是特别到外地拜师学艺,就连培植菌种也一并学起来。

“制作太空包失败了许多次,最少亏损了3罗里的木屑,用了半年至1年的时间才逐渐有成绩。我主要使用纯橡胶材木屑配以麦皮和农业白灰制作太空包。”

须控制湿度环节流程
他指出,种菇最艰难在天气和流程,必须控制好湿度,太热太多雨都令种菇者烦恼,若是太热,菇量会很少;若一直下雨也会冬眠,同时必须确保每个环节流程控制得恰到好处。
“种菇是很具挑战性的,而且其问题很难找到源头。”
尽管已拜师学习培植菌种,但因此环节需要在无菌室内培植,需要更精密的安排,他至今没打算自行培植菌种。

除了种植,他也与同行在销售方面互相配合。他说,他通过社媒进行销售,同行之间也会加以配合,若他没有足够货源时就会转介给其他同行,以此互补。
“其实,市场能够消化很多的货,但我们很难有固定的菇量。菇的产量起浮变化是很大的,需要花很多时间进行研究,才能有更好的掌握。”

同时投身榴梿种植业
王湋䒵在同一时间也投身榴梿种植业,两个种植业都需重头学起。
他坦言,自己在种菇业里摸索花了不少钱,但当时只想着面对问题就学习处理,必须要坚持,一次不能就再试一次。
“我当时只想着不要失败太久,到了现在若遇上问题,都是找同行商讨,大家一起解决问题。”
在种菇业里数年,他见到了不少同行做了好些年,最后选择放弃结束种植。他也发现一些跟他同一时间投身此行业的人已经离开了,2021至2022年期间最多人离开,他的机器就是在当时向结束种植者所购得。
成本高回酬慢须坚持
“对小型业者来说,这个行业属于成本高,回酬慢,若没能坚持下来,确实会想要放弃。”
尽管如今已逐步稳定下来,但他对自己的成绩仍不十分满意,希望将出菇量再提升。他说,如今平均每日有逾30公斤的产量,但他的目标是提高到40至50公斤的产量。
“还需要在每个环节中有所精进才行,很讲究技术,例如计算开盖的时间也很重要。”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