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强.思考,不容AI取代



在数量上,人工智能的表现比人类的极限还高出不止多少倍。但在质量上,人工智能并不是时刻都保持优势。
前几天,有幸阅读星洲日报《星云》版的编采手记《为什么我们还不想刊用AI生产的文章》。细细品味后,有感而发,也有些话想跟在籍学生说。
ADVERTISEMENT
在大学里,偶尔会收到一些人工智能“味”特浓的作业。某天,我问了个班,现在的学生有多依赖人工智能?某个学生说:“工欲善其事,必须用机器。这是个效率的时代,我们不能落后。但别担心,我们只用AI来润稿,内容的观点则是我们小组自己想的。”
听学生这么一说,那就不成问题。毕竟,所谓求学,学的不只是更广泛的知识、更高维的思想、更深度的理解、更长远的谋虑,也学更精辟的批判力。但那浓浓的人工智能“味”,却不怎么讨好。
效率、效率,岂知效率除了数量,还有质量。在数量上,人工智能的表现比人类的极限还高出不止多少倍。但在质量上,人工智能并不是时刻都保持优势。
所以,科技专家一再强调,不是所有事都能交由科技,包括人工智能来处理。特别是思考,更不能依赖科技。
科技本来就是为了辅助人类思考,而不是替代人类去思考。毫不夸张地说,有想法的人越来越多,有做法的人却越来越少。
想吃饭,却不用煮饭,叫个外卖就好。想出远门,却不用认路,开个导航就好。想写作业,想写文章,先开个思路,再由人工智能补全细节就好。我们的想法开了个端,后续的做法却转交给科技去处理。
这么个分工方式,若涉及的是创作,我不认为这是个好事。叫不到外卖,只能饿肚子。开个导航,结果开进沙滩里。交给人工智能补细节,结果作业内容死板。科技虽说很好用,但不是所有科技都好用。
首先,我们得把工业生产类的科技与思想创作类的科技分割开来。工业生产类的科技,例如各类高科技机械或连结各硬件而成的物联网,最初的目的是取代危险、肮脏、无价值,及低技能劳动的工作。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比方说,我们不再需要汗流浃背的在农场里施肥打药,无需在吵杂又高温的车间里烧焊装备,也更不用在工厂里投入枯燥乏味的流水线生产。
而随着发展,工业科技也跨入高技术领域,例如精密工业或复杂性生产的领域。科技取代高技能劳动的工作,是迟早的事。
但这不代表,往后世代就此无事可干。而是,未来的人类的重心能回归到人文价值,包括艺术、文学、哲学等等。
而思想创作类的科技,目前无法,未来也不能取代人类。创作的质量,不只是内容的无误差。更重要的是,内容的触感。
对此,我曾问过几位文学教授,何谓文学的触感。他们都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就像是敦煌壁画,或古希腊雕像,或维瓦尔第的《四季》古典音乐,或《魔戒》、《三体》小说,连人都无法形容其唯美,更何况是无感情的科技?
人类拥有探知周遭人事物的五感,并产生各种情感,储存记忆。也就因为人类能对人事物有所感触,才能把感触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文学、艺术、舞蹈、电影、音乐、食物,表达出来。作品接着跨越时间与空间传达给其他人。以作品为特定条件,观众共享情感。
所以说,人们会对科技的作品而惊叹,却难以被感动。目前的人工智能已能写优美的句子,或写对联,或填押韵,甚至是埋伏笔,立情境,语带双关,指桑骂槐。人工智能也能写出宏观丰富、内容有序的作品。但缺了五官赋予的感触,何来情绪共鸣的感动?
那么,第二道问题就是,人工智能该在什么程度上辅助人类思考?学生改如何平衡自主思考与科技依赖?
工作要求的是效率。这不只是最短时间完成的工作,也得是最低误差的工作。人工智能不会知道自己创作的内容是对还是错,只有对内容有充分了解的读者才能分辨对错。求学途中所习得的批判力,是人类不能放弃的最后一条防线。
在辅助思考上,人工智能的角色不会是创作。学生能用科技,但只局限于收集参考资料,然后亲自阅读、思考,再下笔。学生也能用科技来润稿、修辞、改语法。学生不能用科技来写报告、找方法、做总结。任何带有主观性的内容,都不能交由科技代劳。
若你是上班族,你或许不用特别在乎内容的原创性。你能使用人工智能来写公函、写报告,写会议记录。但当你把工作变得标准化的时候,你也把自己变成可取代化了。
思考,仍是人类的价值所在。就像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所说──“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在人工智能面前,你若能思考,你就必将存在,不会被科技所取代。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