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融合传承创新老手艺 茶艺馆走出茶艺新路径



尽管马来西亚并非茶叶主产地,但这并未阻挡大马茶文化的蓬勃发展。许多茶文化爱好者从茶具设计入手,将不同的创意融入其中。经过多年的演变,大马的茶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貌。虽然根植于中国的茶文化,但也融合了本地的特色及情感,呈现出有别于中国、新加坡、香港与台湾的茶文化。
传承与创新的融合,造就了属于大马独树一帜的茶文化篇章,使得“泡茶、喝茶”不再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成为了一个承载文化的老手艺象征。
谢鸿亮秉持“共享艺术”
打破茶艺馆刻板印象
吉隆坡茨厂街隐藏着一间从传统大胆转型,成为门市销售与茶艺馆体验的万年青茶艺中心,通过更直观的销售方式来吸引更多人了解茶文化,打破了大众对于茶艺馆“高雅而疏离”的刻板印象。
本报学记队采访了万年青茶艺中心的创始人之一——谢鸿亮,了解他们如何创新并融合茶艺、茶具和知识传播,走出一条本地化茶艺推广的新路径。
早期,该茶馆属于传统茶艺馆。然而他们发现,在马来西亚,茶文化并未广泛普及。当时的茶艺馆大多成为学生们的阅读中心,与茶艺馆推广茶文化的宗旨有着较大距离。当时,许多人对茶艺馆有刻板印象,认为它是高阶层人士喝茶的地方。这些看法让谢鸿亮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他始终秉持“茶是大众共享的艺术”这一理念,认为茶文化应跳脱阶层框架,让更多人感受到喝茶的简单与美好。
基于这一理念,他果断打破茶艺馆的固有模式,决定转型。谢鸿亮表示,他会定期带领员工到中国拜访茶艺前辈,并与当地的茶农同吃同住,品尝各类茶叶,从中学习。后来,他把茶店、茶具店、关于茶的书店等融合在一起,开创“茶艺中心”的新经营模式。

喝茶有别于茶艺
谢鸿亮表示,喝茶与茶艺有着本质的区别。若只是单纯泡茶而不了解茶的来源、种类及文化背景,那仅称得上是“喝茶”。唯有在深入理解茶的来源、制作工艺、精心挑选器具、布置茶席时,才进入了艺术的范畴,即“茶艺”。
茶艺是喝茶的提升,涉及茶的来源、种类、环境和水质等各个层面。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文化的传承,让每一杯茶都变得有意义。因此,茶艺是一种生活态度,体现对文化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茶艺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茶品需依据饮茶场合而异。例如,与同辈一同喝茶时,谢鸿亮推荐比较清香的茶,如绿茶或乌龙茶。这类茶香气清新、口感轻盈,更易被年轻人接受。若是与长辈喝茶,就应该注意茶的种类,避免在晚上饮用清香茶。这是因为这类茶的营养成分丰富,对神经的刺激作用很好,提神效果显著,进而影响睡眠。

学茶艺从原产地入门
谢鸿亮分享,乌龙茶为半发酵茶,发酵程度介于绿茶(不发酵)与红茶(全发酵)之间,在中国亦称“青茶”。然而在海外,绿茶和青茶常常被混淆,而黑茶和红茶在英文中也容易引起误解。因此,了解茶叶的文化背景和种类,有助于正确辨别茶叶。
学习茶艺时,谢鸿亮建议从茶的原产地入门,这能帮助刚开始接触茶艺的新手打下扎实的基础。例如,选普洱茶时,最好选择云南的六大茶山(南糯、南峤、勐宋、景迈、布朗及巴达)出产的茶叶。在选择茶叶时,也不应仅凭个人喜好,而是要了解茶的独特性,因为每种茶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正所谓“茶如其人”,每一种茶都展现不同的个性。

茶道茶艺各不同
在谈到茶艺与茶道的区别时,谢鸿亮指出,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道”字的含义。中国茶道的“道”字代表修行,是一种追求极致的境界。它强调通过茶的品饮过程,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超越。这种修行和茶艺的区别是,它并不局限于外在的动作或茶具的选择,而是通过对茶的理解和对过程的专注,从而实现心灵的升华。
他也补充说明日本的茶道,其核心在于仪式感和尊重,强调严格的礼仪和行为规范。这种仪式化的过程让茶道不仅仅是品茶,而是每一个细节都有着深刻的意义。茶的泡制和品饮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哲学和宗教实践的探索。

茶艺讲究融入生活
中国的茶艺文化,更多的是将茶与生活融为一体。茶艺强调的是享受品茶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体验生活的美好。它并不需要过多的仪式感,泡茶可以随性自然,对于茶具的选择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无论是在家里还是郊外,品茶的过程应当根据环境、心境和当下的情绪来做调整。茶艺的精髓就在于不论身在何处,都能随时享受茶的美。无论是独自品茶,还是与亲朋好友共享,茶艺都能带来内心的放松与愉悦。
谢鸿亮还提到,现代人过于注重仪式感,虽然并无不妥,但茶艺的核心并不在于华丽的器具或繁杂的步骤,而是在于细节的把控。水质的优劣、温度的把握及茶叶的投放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恰恰才是让茶香四溢的关键。尤其是在这快节奏的时代中,一个简单的杯子和漏网,也能让人感受到那份纯粹的茶香与宁静。

茶文化的丰富性,正是在于它能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面貌。比如在马来西亚,华人和马来人群体对于传统的茶文化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将茶艺本土化,融入了各自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使得茶文化更容易为不同群体接受。
此外,马来西亚的茶文化也注重行业内部的交流与分享,茶人之间的经验与知识传递促进了整个行业的不断发展。这使得茶文化不仅仅是个人的享受,更成为了一个跨文化、跨行业的共享平台。从茶的起源到每一口的品饮体验,茶艺与不同的文化交织与碰撞,赋予了每一杯茶独特的魅力。

“醒茶”让茶叶回归本味
谢鸿亮强调,“醒茶”是影响茶叶口感的关键步骤。许多茶饼采用真空包装,以保持其新鲜度和品质。但若开封后立刻冲泡,茶叶仍处于“缺氧”状态,香气和风味将大打折扣。这是许多顾客在家中无法重现茶馆风味的原因之一。
“醒茶”是指在开封后,将茶叶放置约一周的时间,使其接触空气,恢复原本的香气和风味,从而达到最佳的口感。这一过程不仅适用于茶,也象征人生——万事皆需时间酝酿,方能臻于佳境。

送茶品种体现心意
除了品茶和泡茶,送茶也是茶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谢鸿亮认为,送茶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种心意的体现。选对茶种可以让受赠者感受到送礼者的细心和体贴。茶的选择与理解,正如他所说,是一种对文化和人际交流的深层理解。
谢鸿亮表示,大部分年轻人买茶都是为了将其作为礼物送给长辈,但他们不太清楚长辈的需求。对此,若想要送茶给长辈,但长辈对茶没有特别的喜好,他建议选择一些既有保健作用又温和的茶种,比如熟普洱茶和红茶。
熟普洱茶不仅有助于暖胃,还能帮助调理消化系统,尤其适合上年纪的人。此外,普洱茶还对尿酸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够促进排尿。它也含有良性菌种,可以帮助肠胃蠕动,缓解便秘问题。此外,红茶温和,不会对胃造成刺激,且能温暖胃部,尤其是在寒冷的天气里,非常适合老年人饮用。
学记感言:
实际习茶 别靠网络资料
一踏入万年青茶艺中心,映入眼帘的便是各式各样有关茶的书籍、茶具与茶壶。茶艺中心整体的装修古色古香,十分惬意,适合在闲空的午后到这里来品一杯茶,了解茶文化,同时放松心情。
通过这次采访,我们不仅学习了有关茶艺各方面的知识,也见识到正确的泡茶步骤。受访者也提及,习茶者应避免过于依赖网络资料,反而要注重实际练习和经验,否则会被网上的资料和他人的经验限制了自己的体验和学习,难以取得进步。空闲时,不妨逛一逛茶馆或茶艺中心,探索茶艺的奥妙之处!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